微创拔除儿童埋伏多生牙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0-03-20孙拓祺
孙拓祺
埋伏多生牙是一种临床口腔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儿童生长发育期,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可导致相邻健齿发生各种并发症状,影响口腔健康。同时不利于恒牙的正常萌出和生长,造成牙列拥挤、恒牙异常等错k畸形情况发生。传统治疗埋伏多生牙通常采用骨凿等器械进行多生牙拔除,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容易对相邻健齿构成损伤,而且患儿对于治疗的配合程度较低,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微创拔牙术是应用微创技术及相配套的拔牙器械,对牙体进行冠根分离,在压缩牙槽骨和切断牙周纤维的同时,促使牙体脱离牙槽窝的一种新型口腔治疗方法[1]。本文通过对本院收治的儿童埋伏多生牙患儿采用微创拔除技术治疗的相关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92 例儿童埋伏多生牙病患儿开展本次研究。纳入标准:均经X 线和CT 检查确诊;术前接受上颌骨锥形束 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全颌曲面断层检查;由监护人签署同意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拔牙禁忌证;合并患有全身性疾病。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 例(多生牙46 颗)。对照组患儿中男26 例,女20 例;年龄7~14 岁,平均年龄(8.3±1.9)岁;患牙分布:位于上颌前牙唇侧18 例,位于上颌前牙腭侧25 例,位于上颌前磨牙腭侧2 例,位于下颌前磨牙颊侧1 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5 例,女21 例;年龄6~15 岁,平均年龄(8.6±2.2)岁;多生牙分布:位于上颌前牙唇侧17 例,位于上颌前牙腭侧24 例,位于上颌前磨牙腭侧3 例,位于下颌前磨牙颊侧2 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于治疗前均采用CBCT 机分别在矢状位、冠状位、水平位3 个方向扫描口腔颌面部,扫描参数设置:电压110 kV,平均电流0.58 mA,扫描层厚0.3 mm,扫描层距0.3 mm,CCD 大小12 cm×8 cm。使用 NNT Viewer 软件分析、记录多生牙的数量、位置、形态以及和相邻恒牙相关解剖结构的关系。按常规消毒铺巾后行口腔内局部麻醉,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局部浸润麻醉或者于唇侧行眶下孔行阻滞麻醉,或者于腭侧采取局部浸润、鼻腭神经阻滞麻醉。麻醉起效后根据CT 检查定位结果于牙唇(腭)侧患牙牙龈处做弧形、梯形或角形切口,切开唇(腭)侧相连接的黏骨膜,翻开黏骨膜瓣充分暴露埋伏牙表面骨质。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拔牙术治疗。使用器械包括:牙科锤、骨凿、牙挺、牙钳等。首先用锤敲击骨凿去除患牙骨阻力及牙体阻力,进而使用牙挺楔入患牙与牙槽骨之间,松动后用牙钳将其拔除。牙窝残留组织采用生理盐水冲洗,清除干净后,对创口进行缝合,术后预防感染对患儿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
1.2.2 观察组 采用微创拔除治疗。首先采用颌面外科微动力系统(Ms Ec100,德国公司)进行去骨和分牙操作,设定转速为16000 r/min。然后用球钻磨除埋伏牙表面骨质,直至全部去除冠部骨阻力,同时充分暴露埋伏多生牙冠。使用裂钻对牙体表面进行增隙,采用牙钻进行分牙,插入牙挺松动患牙后将其拔除,术后按照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2,3]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VAS 评分、术后肿胀度评分)。①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过程中患儿无任何疼痛和并发症发生;有效:患儿治疗过程中有轻度的疼痛和恐惧感,但可完成配合;无效:治疗过程中患儿恐惧强烈,无法配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疼痛度:采用VAS 评估术中疼痛程度,满分为10 分,评分越高说明疼痛越强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20.51±1.41)min 短于对照组的(26.45±2.71)min,术中VAS 评分(5.21±2.61)分、术后肿胀度评分(5.06±0.4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41±3.57)、(8.21±0.7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儿童埋伏多生牙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由于挤占正常牙生长位置,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育异常现象。多生牙通常可发生在颌骨的任何部位,临床上最为多见的是发生在上颌骨前牙区“正中牙”,位于上颌两中切牙之间,剩余的多生牙位于上下颌前磨牙区和磨牙区。由于多生牙挤占正常恒牙生长位置,造成恒牙牙列出现拥挤、排列异常、牙列不齐、牙齿移位及牙间隙增宽等生长发育异常问题,严重者可形成含牙囊肿等并发症,位于恒牙根尖区的多生牙还可引起恒牙牙根吸收,严重影响到患儿正常牙的萌生和发育,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当尽早予以拔除。
传统手术拔除多生牙是通过采用敲击骨凿去除骨阻力和牙阻力,并通过敲击牙挺增大牙齿间隙的方法进行拔除操作,由于操作过程中敲击方向不易控制而导致方向错误,或因力量过大引起震动较大,会让患儿有剧烈的不适感和疼痛感。由于多生牙通常埋伏较深,术中敲击去阻力较为困难,在正常操作的同时往往需要去除较多的正常组织,导致术区大量出血,容易引起感染、水肿等并发症,造成术后出现较为强烈的反应。患儿因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和恐惧感强烈,难免对治疗产生畏惧心理和紧张情绪,导致其无法很好地配合手术,干扰手术正常实施,甚至影响手术效果。同时容易因对骨凿去骨和分牙力度的操作掌握不当而无法有效控制去除的骨量,可导致因去除过多的骨质而影响治疗效果,引起邻牙损伤、鼻腔或上颌窦交通、疼痛等术后并发症,影响到预后效果[4]。
微创拔牙技术是采用专用快速切割骨组织设备和长裂钻去除骨阻力以及牙阻力,极大的减轻了患儿不适感和恐惧感,提高了手术的舒适度,以其所具有的定位准确、操作简便、速度快、手术创伤小、有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效果好等优点,而得到患儿及临床上的广泛认可。尤其是对于拔除儿童埋伏多生牙治疗,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对于邻牙和软组织的破坏,有效减轻患儿的疼痛感、恐惧感和紧张情绪,提高患儿对于治疗的配合程度与顺从性,从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5]。本次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20.51±1.41)min短于对照组的(26.45±2.71)min,术中VAS 评分(5.21±2.61)分、术后肿胀度评分(5.06±0.4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41±3.57)、(8.21±0.7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儿童埋伏多生牙采取微创拔除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的不适感和恐惧感,并且患儿疼痛度更低,术中肿胀度更低,临床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