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0-03-20孙智恒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5期
关键词:透析液溶质肾衰竭

孙智恒

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会引起水和电解质失衡,对患者生命体征产生不良影响,对脏器功能产生危害。目前慢性肾衰竭患者临床常用肾移植和透析治疗方法,但前者缺乏肾源,因此目前透析仍是主要治疗方案,透析模式有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方式[1]。本文选取100 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2017 年2 月~2018 年5 月收治的100 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血液透析组和联合透析组,各50 例。血液透析组患者年龄61~78 岁,平均年龄(65.67±8.49)岁;男31 例,女19 例;病程1~22 年,平均病程(12.78±5.62)年。联合透析组患者年龄62~78 岁,平均年龄(65.68±8.89)岁;男33 例,女17 例;病程1~21 年,平均病程(12.27±5.3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血液透析组患者采取血液透析治疗,联合透析组采取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

1.2.1 血液透析 采用碳酸氢盐透析,血管通路为右颈内静脉置管,透析血流量为220 ml/min,透析速率为500 ml/min,透析2 次/周,3 h/次,治疗3 个月。

1.2.2 腹膜透析 通过手术切开法进行置管,在腹部脐左侧旁开2 cm 做纵切口,后给予腹膜荷包缝合,保持透析管通畅,置管3 d 后实施腹膜透析治疗,先给予1000 ml 透析液保留在腹腔2 h,2 次/d,逐渐改为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透析液2000 ml/次,保留时间4~5 h。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需要暂停腹膜透析改为血液透析。若症状轻微需要调节腹膜透析次数,若有感染症状需要在症状缓解后给予治疗。治疗3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压恢复正常时间、肾功能改善程度达到50%的时间及治疗前后肾功能生化指标。①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血压、肾功能生化指标接近正常,患者的各项表现均消失;有效:血压、肾功能生化指标、症状体征等改善≥50%;无效:血压、肾功能生化指标和疾病改善的程度<50%[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肾功能生化指标主要包括24 h 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③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蛋白血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透析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血液透析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24 h 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透析组24 h 尿蛋白定量水平(131.21±3.21)mg/24 h、血肌酐水平(525.00±5.93)μmol/L、尿素氮水平(10.01±0.11)mmol/L 均低于血液透析组的(151.21±12.26)mg/24 h、(659.00±13.11)μmol/L、(13.21±0.4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及肾功能改善程度达到50%的时间比较 联合透析组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及肾功能改善程度达到50%的时间分别为(3.16±1.21)、(9.13±1.67)d,明显短于血液透析组的(8.11±1.43)、(13.13±2.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n(%)]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生化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生化指标比较(±s)

注:与血液透析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血压恢复正常时间、肾功能改善程度达到50%的时间对比(±s,d)

表3 两组血压恢复正常时间、肾功能改善程度达到50%的时间对比(±s,d)

注:与血液透析组比较,a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血液透析组发生1 例低蛋白血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联合透析组发生2 例低蛋白血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肾衰竭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导致肾脏明显萎缩,无法维持基本功能,代谢产物滞留的临床表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衡,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纠正酸中毒治疗主要是口服碳酸氢钠(NaHCO3)。如有必要,可以对中度和重度肾衰竭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可72 h 或更长时间后基本上纠正酸中毒。对于明显心力衰竭的患者,为防止NaHCO3输入过多,输入速度应缓慢,以免增加心脏负荷甚至更严重的心力衰竭。

慢性肾衰竭是指在肾病增加的过程中肾单位的进行性破坏,导致功能性肾单位的丧失,不能有效消除代谢废物,内部环境也不能保持稳定,进一步导致内部环境紊乱和尿功能障碍。目前肾脏替代疗法是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中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治疗比较常用[3,4]。血液透析是通过扩散/对流交换物质将多余代谢废物去除而去除有害物质,促使酸碱紊乱和水电解质紊乱恢复正常而有效实现血液净化的过程,可去除小分子有害物质。腹膜透析操作简单,同时其减轻了仅由血液透析引起的穿刺疼痛,使患者免于长期透析液的交换,使腹膜间歇性休息而有效恢复腹膜的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5-7]。腹膜透析是使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重力将制备的透析液定期导入患者的腹膜腔。由于腹膜两侧溶质浓度梯度的差异,高浓度一侧的溶质向低浓度侧移动(分散),水分从低渗侧移动到高渗侧(渗透)。通过腹膜透析液持续替代,以消除代谢产物、有毒物质和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腹膜透析的基本原理是使用腹膜作为透析膜以将倾注到腹腔中的透析液与血液分离。腹膜具有半透膜性质,并且具有大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腹膜毛细血管浸没在透析液中,腔体内的血液和透析液可以交换多种物质,从而消除体内的代谢物和毒物,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不平衡。在腹膜透析中,溶质交换物质的方式主要是分散和对流,去除水主要依赖于增加超滤的渗透压。血液透析是急性和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之一。血液透析通过由无数中空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以及在中空纤维内外含有相似浓度的身体电解质和电解质溶液(透析液),通过身体将血液从身体排出到身体外部,通过分散、超滤、吸附物质交换的原理,对流、清除体内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去除身体多余的水分,整个血液净化过程称为血液透析。①扩散:其是去除高清溶质的主要机制,通过浓度梯度将溶质从高浓度侧输送到低浓度侧,这种现象称为色散。溶质的扩散传输能量来自溶质分子或粒子本身的不规则运动(布朗运动)[6];②对流:溶质与溶剂一起通过半透膜的运动称为对流,不受溶质分子量和浓度梯度差异的影响,跨膜动力学是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差,即所谓的溶质牵引[7];③吸附:选择性吸附某些蛋白质、毒物和药物(如β2-微球蛋白、补体、炎症介质通过正负电荷相互作用或范德华力和透析膜表面的亲水基团)、内毒素等。所有透析膜表面都带负电荷,膜表面上的负电荷量决定了带有异源电荷的蛋白质的吸附量。在血液透析期间,血液中的某些异常升高的蛋白质、毒物和药物被选择性地吸附在透析膜的表面上,从而清除致病物质以达到治疗目的[8]。

本研究中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效果优于单一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可能和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可更好发挥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协同互补优势有关,两者联合可更好促进监测肾功能生化结果的改善和毒素的清除,有利于缩短疗程,且联合腹膜透析后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可见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联合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效果显著,可更好地发挥协同治疗作用,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且对毒素的清除更为彻底,安全性高,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可用于临床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

猜你喜欢

透析液溶质肾衰竭
土壤一维稳态溶质迁移研究的边界层方法比较*
不同品牌腹膜透析液变更对透析充分性的短期影响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慢性肾衰竭处方规律
溶质质量分数考点突破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Cys C、β2-MG、MCP-1及ANG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超纯透析液与常规透析液对患者透析质量的影响
含糖透析液对非糖尿病维持性 血液透析患者血糖血压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迟发性腹膜透析液渗漏的CT诊断及分析
藏头诗
降浊颗粒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组织α-SMA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