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患者围术期血清白介素、应激激素及氧化应激的变化研究
2020-03-20刘波
刘波
胃穿孔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胃部溃疡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致病因素多,处理难度大,其对患者造成的危害较大,患者有上腹部肿胀、恶心,经常伴有反射性呕吐、腹部压痛等症状,需及时诊断和治疗,否则会导致腹膜炎和休克,甚至死亡。本研究通过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穿孔,分析患者围术期的血清白介素、应激激素及氧化应激的变化情况,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6 月~2017 年7 月于本院治疗的胃穿孔患者95 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微创组(49 例)和开腹组(4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s)
注:与开腹组比较,aP>0.05
1.2 诊断标准[1]①腹腔穿刺抽出脓性液体。②X线通常可以发现膈下游离气体。③突然发生剧烈腹痛。④板状腹,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
1.3 纳入标准 ①经影像学确诊为胃穿孔的患者。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告知书。③无家族遗传病史。
1.4 排除标准 ①存在心理及认知功能障碍者。②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无法参加本次研究者。③研究前,进行影响本次修补术结果的治疗。④手术无法耐受者。
1.5 方法 微创组采用腹腔镜修补术的治疗方案,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建立气腹,三孔法置入腹腔镜等手术器械,对腹腔进行探查,去除冲洗穿孔部位的坏死组织及脓液等,在腹腔镜条件下对穿孔进行修补,修补完毕后进行其他后期处理。开腹组采取开腹修补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然后于上腹部做切口,逐层分离各层组织及肌肉,全面探查腹腔结构,精准找到穿孔坏死部位,仔细清除坏死组织,修补穿孔,生理盐水冲洗手术区域,预防感染,并留置引流管及其他后期处理。
1.6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白介素、应激激素、氧化应激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血清白介素各项指标检测:两组患者于手术前后进行静脉抽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患者IL-β1、IL-6及IL-8 水平。应激激素各项指标检测:两组患者于手术前后进行静脉抽血,采用ELISA 测定患者Ang-Ⅰ、Ang-Ⅱ、Cor 及NE 水平。氧化应激各项指标检测:两组患者于手术前后静脉抽血取血清,离心处理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患者CAT、TAC、LPO 及MDA水平。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术后血清白介素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IL-β1、IL-6、IL-8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创组IL-β1、IL-6、IL-8 水平均低于术前,开腹组IL-β1、IL-6、IL-8 水平均高于术前,且微创组IL-β1、IL-6、IL-8 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应激激素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术前,两组Ang-Ⅰ、Ang-Ⅱ、Cor、NE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创组Ang-Ⅰ、Ang-Ⅱ、Cor、NE 水平均低于术前,开腹组Ang-Ⅰ、Ang-Ⅱ、Cor、NE 水平均高于术前,且微创组Ang-Ⅰ、Ang-Ⅱ、Cor、NE 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术前术后氧化应激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术前,两组CAT、TAC、LPO、MDA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微创组CAT、LPO、MDA 水平均低于术前,TAC 水平高于术前,开腹组CAT、TAC 水平均低于术前,LPO、MDA 水平均高于术前,且微创组CAT、TAC 水平均高于开腹组,LPO、MDA 水平均低于开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术前术后血清白介素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pg/ml)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与开腹组术后比较,bP<0.05
表3 两组术前术后应激激素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术前术后应激激素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与开腹组术后比较,bP<0.05
表4 两组术前术后氧化应激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
表4 两组术前术后氧化应激各项指标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与开腹组术后比较,bP<0.05
3 讨论
胃穿孔是常见的普外科急腹症之一,致病因素较多,临床常见为胃溃疡,起病初期临床症状无显著特征,易于忽视,病情加重,患者出现腹部剧烈疼痛,蔓延至全腹,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展成腹膜炎、全身性中毒症状,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其对患者的影响较大,不仅胃内容物流入腹腔,且对胃肠道功能状态也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2]。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是胃穿孔患者早期康复的必要措施,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术后不适感,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其中穿孔修补术的应用率相对较高,尽早手术治疗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而穿孔修补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手术效果佳,临床应用广泛,其中腹腔镜研究的深入使得手术对机体的创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日益减少。传统的开腹手术,手术视野范围大,便于观察穿孔附近组织,病变部位明确,但术中出血量严重,较大的手术切口对患者自身伤害严重,不利于术后恢复,疼痛感上升[3]。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在手术中使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术中出血量少,手术视野清晰可见,术者操作安全高效,较小的手术切口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为患者的家庭生活提供便利,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故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认可程度不断提升。白介素是代表机体炎性应激变化的指标,患者发病期间,炎症反应激活,临床不良反应增加,该指标反映价值提高,而炎性因子水平是评价机体手术创伤影响程度的指标,机体受到手术应激或者疾病侵袭,造成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能够准确反映手术患者围术期的机体恢复情况[4]。应激激素与炎性因子作用相同,均为代表手术创伤性的重要指标,临床监测意义重大,而应激状态中应激激素与炎性应激指标均是对反应敏感性较高的指标,其可短时间内反映机体的综合应激程度,对于疾病与手术引起的机体创伤的反映价值均较高[5]。因此,胃穿孔患者的围术期进行腹腔镜修补术临床研究空间广泛。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围术期的血清白介素、应激激素及氧化应激各项指标水平变化较小,说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