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胸痛急诊整合式护理对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
2020-03-19王玲玲翟林青谢昭君
王玲玲 翟林青 谢昭君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山东 聊城 252600)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十分危重,若未进行及时的临床控制和治疗,将会导致患者致残或者死亡,而急诊室的抢救流程开展情况则会直接决定患者的预后质量[1]。本次研究选择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给予胸痛急诊整合式护理的干预方式,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护理效果,对于患者的预后恢复效果显著。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比较[n(%)]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是在患者家属知情同意下开展,并且签署研究同意书,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为38例。其中,常规组男性28例,女性10例,最大年龄59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48.05±1.36)岁;实验组男性30例,女性8例,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48.48±1.57)岁。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患者的相应数据以及病情程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对比价值。
1.2 护理方法:常规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开通绿色通道护理干预,由急诊室护理人员开展院前急救的护理工作,对于出现胸部不适、发热以及四肢乏力的患者而言,则需要及时进行病情评估,并且告知患者有效的急救指导等措施,同时,根据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病情的描述准确相应的急救设备和医疗器械。
实验组采取胸痛急诊整合式的护理干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护理人员需要对于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级分诊,开通急诊抢救室通道,并且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电图监测以及氧气支持等,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则需要通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手术以及手术风险等,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同意手术后,进行术前准备,同时,同时导管室并将其送达。由医护人员使用统一的表格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达到急诊室以及导管室的时间、心电图监测情况以及心肌酶的变化等指标。
1.3 临床观察指标:观察、比较实验组和常规组患者的预后质量。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过程中,借由版本为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总结归纳并分析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保护治疗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资料。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各组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则为存在明显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转归情况:实验组转归情况35例(92.11%)明显优于常规组28例(73.68%),卡方值=4.547,P值=0.033,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2例(5.26%)明显低于常规组9例(23.68%),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可能与炎性反应、冠状动脉栓塞、痉挛或者粥样硬化等原因存在密切关系,进而引发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量不足等症状,随之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以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等并发症,将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其发生概率占据心肌梗死患者的20%左右,若治疗及时和有效,可以减少死亡的发生[2]。目前,临床上通过开通急诊绿色通道的同时,加强对于患者胸痛急诊的整合护理,此一举措不仅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以及治疗有效率,同时,还能够为患者正确宝贵的治疗时机,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提供更为规范而又科学的临床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效果显著[3-4]。
本次研究经过大量的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实验组转归情况35例(92.11%)明显优于常规组28例(73.68%),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2例(5.26%)明显低于常规组9例(23.68%),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胸痛急诊正合适的护理干预,不仅能够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还能够极大程度开展有效的诊断和治疗,医护人员接听电话的同时,已经了解患者的大概患病情况,更加利于做出准确而又正确的治疗决策,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抢救前期的准备时间,并且充分准备好相关的急救物品,预后效果显著。
总而言之,通过给予胸痛急诊整合式的护理干预和指导,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转归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