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和肾阴阳法结合针灸周期疗法治疗月经过少31例

2020-03-19王燚焱魏艳蓉赵艳玲

中医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补法关元经期

王燚焱,魏艳蓉,柏 博,赵艳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月经过少指周期规律,来潮有时,但经血排出量较以往明显减少或行经少于2 d,更有甚者仅有点滴[1]。随着当代女性家庭工作压力的增加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出现月经过少,且患月经过少的女性比例也呈上升趋势。该病若失治误治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危害女性生理健康的疾病,如过早衰老、闭经,甚至不能受孕等,继而进一步造成心理障碍,严重干扰女性正常生活工作。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月经过少对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傅青主女科》认为“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故肾阴阳转化对月经周期的藏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肾阴与肾阳消长转化,使月经呈现周期性的藏与泻。调和肾阴阳法即顺应月经周期各时期肾阴阳的变化。针灸周期疗法是从中药周期疗法的思路出发,结合经络理论,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而成[3]。2018年3月—2019年5月,笔者采用调和肾阴阳法结合针灸周期疗法治疗月经过少31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月经过少女性患者62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年龄平均(28.39±7.34)岁;病程平均(15.55±7.59)月。对照组31例,年龄平均(28.32±7.21)岁;病程平均(14.94±7.64)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及《妇产科学》[5]相关诊断标准制定。①月经周期基本正常(28~33 d),月经量明显减少或点滴即净;或行经天数不足2 d,经量也较前减少。②病程>3个月经周期。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45岁的女性;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病例标准者;②器质性病变所致月经过少者;③同时患有严重疾病者,如先心病、肝癌、白血病等;④不能接受针刺或晕针者;⑤计划妊娠或妊娠期、哺乳期者;⑥精神病患者;⑦针灸前2周服用过影响出血量或时间的药物者。

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调和肾阴阳法结合针灸周期疗法治疗。行经期(1~4 d)不予针刺;经后期(5~14 d)取穴太溪、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均采用补法;经间期(15~23 d)取穴关元、气海、三阴交,其中关元、气海采用温针灸法,三阴交采用捻转补法;经前期(24~28 d)取穴脾俞、肾俞、委中、三阴交,其中脾俞、肾俞、委中采用平补平泻法,三阴交采用捻转泻法。捻转补法:右手持针,拇指先向前用力捻转,随后轻力向后退回,捻转角度控制在90°~180°,频率为60~80次/min。平补平泻法:右手持针,拇指前、后捻转同力,角度控制在90°~180°,频率80~120次/min。捻转泻法:右手持针,拇指先向后用力捻转,随后轻力向前退回,捻转角度控制在180°~360°,频率为90~120次/min。操作方法:根据所处周期选定穴位及手法,针具选取型号0.30 mm×40 mm的贵州安迪牌针灸针,对穴位处皮肤行碘伏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行针;脾俞斜刺0.5寸;关元、气海得气后针柄上套上长2 cm艾条(温灸纯艾条,由长沙东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使其下端距离皮肤约2 cm,每穴灸1壮;余穴垂直进针,深度控制在0.5~1.2寸,留针25 min。隔日1次,行经期不予治疗。

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非周期疗法治疗。主穴:关元、三阴交、血海。配穴:肾虚证取肾俞、太溪,均采用补法;血虚证取脾俞、膈俞,均采用补法;血寒证取命门、归来,均采用温针灸法;血瘀证取太冲、期门,均采用泻法。操作方法:主穴均行捻转补法;根据辨证分型选定配穴及手法[6],对穴位处皮肤行碘伏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行针(手法标准及针具同治疗组);膈俞、脾俞、期门斜刺0.5寸;命门、归来待得气后针柄上套上长2 cm艾条,使其下端距离皮肤约2 cm,每穴灸1壮;余穴垂直进针,深度控制在0.5~1.2寸,留针25 min。隔日1次,行经期不予治疗。

两组均于连续治疗3个周期后判定疗效。

5 观测指标

①经量评分:按正常、轻(不足以往1/3)、中(不足以往1/4)、重(不足以往1/5)各计0,2,4,6分。②经期评分:按正常(3~7 d)、轻(2 d)、中(1 d)、重(不足1 d)各计0,2,4,6分。③次症:经色、质项按正常、异常各计0,2分;小腹胀痛、腰骶酸痛、精神不振、头晕耳鸣、心悸、畏寒肢冷各项按无、有各计0,2分。

6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相关标准,以疗效指数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治疗前总评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为70%~<90%。有效:疗效指数为30%~<70%。无效:疗效指数<30%。

7 统计学方法

8 结 果

8.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月经过少患者疗效对比 例

8.2 两组治疗前后经量评分对比

见表2。

组 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314.00±1.551.74±1.44∗∗#对照组313.87±1.462.58±1.29∗∗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8.3 两组治疗前后经期评分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月经过少患者治疗前后经期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4 两组治疗前后总评分对比

见表4。

表4 两组月经过少患者治疗前后总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9 讨 论

经血排出量与行经天数和肾阴阳的消长转化不可分割。《校注妇人良方》指出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皆由阴阳盛衰所致,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俞海虹等[7]认为:中医治疗不仅在病因病机方面讲究阴阳,而且在使用中药对疾病进行防治时亦要讲究阴阳。夏桂成教授认为:调周着重调阴阳,随着阴阳消长转化分期治疗,能够有效调复月经生理功能,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8]。肾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肾阳保持动态平衡,藏泻有时,则冲任和调,经血排出量、行经时间、经色质得以维持正常。20世纪60年代产生了中药周期疗法,经过多年临床运用,均取得了较好疗效[9]。针灸周期疗法从中药周期疗法出发,结合经络理论,分别针对月经各期的生理特点选择相应的穴位及手法进行治疗。调和肾阴阳法和针灸周期疗法相结合,相较于传统的辨证选穴针灸,能够顺应肾阴阳消长的生理特点及规律,激发人体经气的自然流转,肾-天癸-冲任-胞宫转机平衡,则冲任调和、阴阳平衡,女性经血排出量、行经时间均恢复正常。

分期选穴方面,经后期当选取太溪、三阴交、血海、足三里穴,因此期子宫藏而不泻,阴长阳消,正是肾水、天癸、阴精、血气等滋长的关键时刻,故治疗以养阴血、补肾阴为主,兼以助阳。肾阴充足,则冲任经血有源,天癸之水生之有道。太溪乃肾经原穴,滋养肾水,可调动人体之原气,肾精足则血液生化有源;三阴交为足三阴经共同交会的穴位,此三经皆过小腹,其经筋又环聚于阴器,并在下腹部和任脉的关元、中极穴相交会,故此穴可调和阴经气血;血海乃是脾经腧穴,为脾经之血汇聚之处,针刺此穴有健脾养血之效;足三里乃胃经合穴,刺之可补益脾胃,五谷之海充盛则人体气血充足,具有阳中养阴、使阴阳互根互生的作用。经间期当选关元、气海、三阴交穴,因此期为阴阳二气相接转化时期,阴精盛,重阴转阳,故治疗当以温肾助阳培元为主,促使由阴转阳。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补肾、司脾、养血;针刺以上穴位并艾灸关元、气海可激发肾阳而促阴阳转化。经前期当选脾俞、委中、肾俞、三阴交,因此期阳长阴消,同时根据阳生发向上条达的特性,故治宜调阳而非补阳,辅以引血下行。脾俞、肾俞可通调气血之源,温经助阳;在此基础上再取三阴交阴中助阳,和阴养血;委中是膀胱经的下合穴,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诸穴合用,共奏温补肾阳、引血下行之效。

本研究结果表明:调和肾阴阳法结合针灸周期疗法治疗月经过少有较好疗效,可改善经量、经期,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猜你喜欢

补法关元经期
基于少数类过采样的倾向得分匹配插补法
浅析应用“补法”治疗慢性肝病
女性经期腰背酸痛,捶不得
经期如何穿衣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
薛一涛教授运用补法治疗眩晕验案举隅
夏秋之交 灸关元壮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