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选论视域下汉语的主宾易位

2020-03-19牛卉慧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主宾制约谓语

牛卉慧

(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关于汉语中的主宾换位现象,很多语法学家给出了考察和解释,如任鹰对“V了”句式[1],詹人凤对“V满”句式[2],王晓亮对“V死”句式的考察探究[3]。袁毓林根据汉语话题-说明(topic-comment)的理论,提出受事话题化和施事述题化是调整主宾配位的重要语法机制[4]。陈平提出来充任主宾角色的优先序列,即:施事>感事>工具>系事>地点>对象>受事,并指出,位于“>”左边的语音角色优先于右边的语义角色来充当主语,而主宾换位现象在此序列上相差越近越易发生[5]。但是,这个理论只能解释部分主宾易位现象,还有一大部分主宾易位是无法被此理论覆盖的,如“桐剪秋风”(《红楼梦》第十八回),梧桐与秋风的施事受事关系明显,在序列上位置分布相差悬殊,却依旧发生了主宾换位现象。此外,汉语中存在大量如“晒太阳”“烧火”“栉风沐雨”等固定语言结构,这些结构都存在着将施事者放置在受试者的句子结构位置上,并且在缺少施事者的情况下,与谓语动词一起形成了汉语中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动宾结构。因此,这些问题将是本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优选论的理论框架下,集中各种分散的主宾换位现象,跳出以往采用更多的功能语义的解释模式,尝试使用涵盖语言更广,解释现象更多的优选论的角度进行阐述说明。

一、优选论与主宾换位

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是一种利用形式化方法建立普遍语法的理论。具体而言,即首先建立起语言的普遍制约条件,并通过这些条件的等级排列的不同来阐明语言间类型的差异。优选论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标记性(markedness)和忠实性(faithfulness)。标记性原则要求语言的输出形式符合合格性的标准,而忠实性原则要求语言的输出项和输入项的形式保持一致,即,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与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保持一致。这两个原则在本质上的相互冲突作用触发语言形式的变化,从而最终在这种矛盾中寻找到一种平衡。本文意在探索制约主宾位置的条件,找出各制约条件间的矛盾,通过研究汉语中制约条件的等级排列,来解释汉语主宾换位的动因。

二、动因分析

按照Kate Kearns的理论[6],任何语言中施动者(Agent)一般具备以下特点:意愿性,管控性。

a.A has volition-voluntary involvement in an event or state.

b.A has control over involvement in an event or state.

c.A is wilful initiator or instigator of an event.

d.A has consciousness,sentience,perception

承受者(Patient)一般具备以下特点:被动性,靶向性。

P shows‘affectedness’:

a.P is affected or altered in some way by an event or state.

b.P is target of force directed from another entity.

c.P has lack of control or causal influence in the event or state.

因此,一般可将施动者(Agent)的语义特征表述为生命体(+animate),而承受者(Patient)的语义特征表述为无生命体(-animate)。本研究讨论的情况为,当施动者为非生命体时,汉语对语序的倒装处理。

三、制约条件

优选论解释句法学,首先要分析出一套制约某结构的跨语言的句法制约条件,然后推演出该句子结构各种可能的具体的可能性(possible candidates),最后建立每种语言自己的形成的优选序列,进而选出可最小限度违反序列的最优项(optimal option)。

所以,以下将首先要找出制约主宾易位结构的制约条件。本文从以下影响句子结构中主语(subject)和宾语(object)位置的因素中,分析出4个核心项因素进行探究,即,{生命体前置原则(Animated Fronted),主语必要性原则(OB-S),宾语必要性原则(OB-O),最小移位性原则(STAY)}。前三个制约条件是由标记性原则要求产生的,最后一个制约条件是由忠实性原则要求产生的。

(一)生命体前置性(Animate-fronted)

根据Talmy Givon理论[7]句子成分序列规则,在句子结构里,越重要的信息越靠前放置。在汉语中常态下的主谓宾的句子结构中,施事者被放置于句子首位,即生命体较于非生命体在句子结构中更易被前置,更易作为句子信息结构的侧重信息,即Animate fronted。

(二)主宾语必要性(Obvious Subject)

任何谓语动词都需带有一定量的参数(argument),即一维谓语动词(one-place predicate),二维谓语动词(two-place predicate),或三维谓语动词(three-place predicate)。一维谓语动词所带参数只包括传统语法中的主语,二维谓语动词所带参数包括传统语法中的主语(subject)和宾语(object),三维谓语动词所带参数包括传统语法中的主语和双宾语(double objects)。因此,无论谓语动词的维度为何,主语在句子结构中是必须出现的成分,即Obligatory Subject(OB-S)。而对于宾语的必要性,取决于谓语动词的性质,当谓语动词为二维或三维动词时,宾语是在句子结构中的必要成分,即,Obligatory Object(OB-O)。并且,在汉语中不仅深层结构,表层结构也必须满足主宾必要性原则,即,显性主宾成分,obvious subject and obvious object(OBV-S,OBV-O)。

(三)移位最小性(Stay)

按照Kager的理论,此原则的功能是阻止任何深层结构中成分的移位,或者选择出最少的移位选项[8]。此原则的目的是保持句子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一致性,即优选论中的忠实性原则。因此,计算出被移位项在移位时留下的落位数量(landing site)将是决定最优项的依据。最小移位原则里中包括对各种移位类型的节制,其中No movement of a lexical head(No-Lex-Mvt)是最严格的禁制。其效果是禁止任何成分(XP)中的中心词(head)的移动。

四、制约条件顺序

在优选论框架下,设句子结构中主语(subject)=X,宾语(object)=Y,那么可得到其谓语动词的参数式。根据上述制约条件,若以“我晒太阳”为例可得下竞选表(tableau),如表1。

表1 竞选样表

此竞选表的特点是:(1)从左至右制约条件的优先满足性依次递减;(2)制约条件之间用实线分开,虚线代表两个制约条件间的等级并不明确;(3)“*”代表该制约条件在该句子结构中被违反,其个数代表违反的次数。(4)“!”代表该竞争者由于该制约条件落选而被剔除;(5)最优项前用“→”表示。(6)阴影部分代表因上层制约条件被违反后,被忽略的等级较低的制约条件,即,若处于序列中较高位置的制约条件被违反后,处于序列中较低位置的制约条件所起的作用将不予考虑。

因此,下面需要讨论出在汉语句子结构中,以上制约条件施加在竞选者结构上的顺序可能有以下几种:

A.Animate fronted》OBV-S ,OBV-O》STAY

B.Animate fronted》STAY》OBV-S,OBV-O

C.STAY》Animate fronted》OBV-S,OBV-O

D.STAY》OBV-S,OBV-O》Animate fronted

E.OBV-S,OBV-O》STAY》Animate fronted

F.OBV-S,OBV-O》Animate fronted》STAY

OBV-S和OBV-O之间的先后顺序本次探究不做讨论,因为及物动词做谓语时同等要求带两个成分(Arguments),两者在句子结构中的必要性地位相同,即Vt

本次探究将以“我晒太阳”为例对主宾易位在竞选表中的筛选机制进行具体阐述,该句子的深层结构为:

DS:TP[太阳VP[晒 我]]

Taiyang shai wo

Sun bask I

SS:CP[我itjVP[晒 太阳jti]]

Wo shai tai yang

I bask sun

如果采用C/D序列,STAY将作为首要制约条件,这种情况下主宾易位将会导致首要条件被违反,这种表层机构在这种序列因此成为致命的错误结构,如表2、表3所示。

表2 C序列竞选表

而在B,E序列中,STAY处于第二位的制约条件位置上,亦将会使位于其后的制约条件瘫痪,所以,STAY是在整个序列中置于最后制约条件。如表4、表5所示。

在F序列中,主语和宾语的必要性是首要制约条件,因为在表层结构中主宾语皆存在,进而无法激活深层结构中生命体宾语向表层结构主语的位置迁移的动力。如在深层结构“太阳晒我”中,因句子结构里主宾位置上皆有成分充当,因此处于宾语位置的生命体“我”失去了向句子结构的前方移动的必要性,从而主宾易位现象就不会发生。因此,这个条件应该为非首要制约条件,但位于STAY原则之前,如表6所示。

在A序列中,Animt-F是首要制约条件的话,生命体前置原则将会引发深层结构“太阳晒我”中(如DS所示),受事者“我”的前移,而“晒”这个及物动词由于缺乏宾语(如DS1所示),从而引发施事者“太阳”的后移,充当宾语的位置,这里留下了两个移位痕迹(trace,本文中缩写为t)(如SS所示),违反了两次STAY原则,如表7所示。

表6 F序列竞选表

表7 A序列竞选表

DS:TP[太阳VP[晒 我]]

Taiyang shai wo

Sun warm I

DS1 :TP[我1太阳VP[晒t1]]

Wo taiyang shai

Isun warm

SS:TP[我1t2VP[晒t1太阳2]]

Wo shai taiyang

I warm sun

但由于位于筛选序列前方的原则均未违反,只是排在序列最末的原则被违反,该序列可以保证该句成为违反原则数量最少而被选出,因而该序列最终为各制约条件的实际操作顺序。综上所述,主宾易位现象中的制约条件的筛选顺序应是:生命体前置原则(Animated Fronted)》主语必要性原则(OBV-S),宾语必要性原则(OBV-O)》最小移位性原则(STAY)。

五、移位结构的可能性分析

在汉语的句子结构中,谓语动词为及物动词(Transitive verb),主语为施事者,宾语为受事者,那么其陈述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谓宾结构。但出现了一些语言现象,其谓语动词可在不变被动结构的条件下,主宾成分易位,句子的含义仍然不会引起歧义。所以从深层结构(DS)到表层结构(SS)变化巨大,其中发生的机理为,当句子结构具备以下特点时,就为主宾易位现象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即:

1)主语:[-animate]

2)宾语:[+animate]

3)谓语:[+transitivity]

汉语中句子深层结构(DS)为:CP[主VP[谓 宾]],句子结构从深层结构(DS)转换到表层结构(SS)的过程中经过以上的制约条件时可能产生以下情况,具体各表述如下。

(a)表层结构(SS)为主宾谓:CP[主 宾iVP[谓ti]]。见表8。

(b)表层结构(SS)为宾主谓:CP[宾i主VP[谓ti]]。见表9。

(c)表层结构(SS)为宾谓主:CP[宾itjVP[谓 主jti]]。见表10。

(d)表层结构(SS)为主谓宾:CP[主VP[谓 宾]]。见表11。

(e)表层结构(SS)为谓主宾:CP[tiVP[谓 主i宾]]。见表12。

(f)表层结构(SS)为谓宾主:CP[tiVP[谓 宾主i]]。见表13。

表8 主宾谓竞选表

表9 宾主谓竞选表

表10 宾谓主竞选表

表11 主谓宾竞选表

表12 谓主宾竞选表

表13 谓宾主竞选表

(a)(d)结构中对深层结构的主语位置均无做移动变化,其成分均为[-animate],因此违反了限制条件序列中的第一个条件,所以被排除。(b)结构中因将层结构的宾语位置上的成分前移,导致表层结构中谓语动词后无宾语,而违反了限制条件序列中的第二个条件被淘汰。同理,(e)(f)结构中因将层结构的主语位置上的成分后移,导致表层结构中谓语动词后无主语,而违反了限制条件序列中的第二个条件被淘汰。综上所述,主宾易位是符合汉语限制条件序列的最优项。

六、结构验证

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以及物动词“扶”为例进行验证以上优选论系统下主宾易位结构的竞选序列的运行机制。“扶”有两个含义,其一,左也,手相助也,甲骨文中显示一个人伸手抓持另一个人,如在古汉语中“杖藜扶我过桥东(宋·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意为拐杖帮助我过桥,这里“杖藜”和“我”在表层结构中保持了深层结构原来的语序形态,非生命体(-animate)做主语,并没有发生主宾易位现象,语言结构上的矛盾冲突效果使意象上凸显了“拐杖”,弱化了生命体(+animate)“我”的存在。

SS:TP[杖藜VP[扶 我 过 桥 东]]

Zhangli fu wo guo qiao dong

Walking stick support me across bridge East

其二,被佐助,如现代汉语中“我扶拐杖过马路”,意为我被拐杖辅助过马路,这里“拐杖”和“我”所处的表层结构是汉语句子结构常态下位置,通过在深层结构中的位置发生了置换而得。其深层结构如表14。表14将详细说明“我扶拐杖过马路”这种表层结构是如何通过优选论的分析摆脱深层结构的束缚而获选的。

SS:TP[我VP[扶 拐杖 过 马路]]

Wo fu guaizhang guo malu

I support walking stick across road

表14 “我扶拐杖过马路”竞选表

由表14可得,(b)(f)结构中因主语位置的成分为[-animate],因此从序列中被排除;(c)(d)结构中因在谓语及物动词前缺少主语,而被从序列中排除;(e)结构中因缺少谓语及物动词之后的宾语成分,而被从序列中排除;(a)结构是六种结构中对汉语限制条件序列中的规则违反程度最小,违反数量最少的选项,而成为最优项而被选出。

七、结论

汉语主宾易位现象的产生动机为句子结构中施动者性质为非生命,在非生命性成分置于句首的情况引发生命体性的成分在句子结构中前置的矛盾。又因谓语动词为及物动词,所以当动词之后的成分前移时,引发句子结构中宾语的缺失,从而引导本处于句子结构前面的非生命体成分后置,充当宾语。在整个成分迁移的过程中,虽然表层结构是在句子深层结构中进行了两次移位而得,违背了优选论的忠实性原则,但是却避免违反了位于制约条件序列更前位的生命体前置原则和及物动词主宾完整性原则,保证了表层结构的标记性原则。因此,主宾易位后的结构成为所有句子结构中的最优项。

猜你喜欢

主宾制约谓语
非谓语动词
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煤矿通风安全的制约因素及防范探讨
短句—副词+谓语
山东酒席的“四陪四客”
山东饭局,助你登上人生巅峰
2015年美国书展圆满落幕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剪刀差”制约了农药制剂出口
非谓语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