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钢琴艺术创作中的有机运用

2020-03-19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钢琴曲民族音乐乐曲

钦 媛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民族音乐文化是地域性民众通过长期编创、演奏及理论反思后,在历史自然累积下形成的民族艺术成果。透过此种民族音乐艺术,可以清晰体悟到来自不同区域的民族情感、民族风习和民族文化特质[1]。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音乐中,风格独特的五声调式和特色鲜明的线性旋律等成为其民族音乐创作思维和审美意识的主要呈现样式[2]。随着中西文化沟通的加速,钢琴作为舶来的键盘乐器传入中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中国早期艺术家就曾围绕着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洋作曲技法的融合,创制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乐曲,使得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取得丰硕的成果和长足的进步。因此,增强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钢琴艺术创作中的有机运用,对于钢琴音乐中国风的兴盛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钢琴艺术创作融入民族音乐元素的意义

积极借鉴民族音乐元素进行现代钢琴作品创作,是钢琴艺术中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研究中国风的钢琴音乐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和经验借鉴。对于中国作曲家而言,钢琴艺术民族化编创实际是音乐艺术家将中国人熟知的民族曲调运用西洋作曲技法创制出适合在钢琴上弹奏的乐曲,或是利用民间音乐元素直接创作作品。没有民族音乐文化的钢琴曲,不管拥有的技法多么先进、和声织体表现如何完美,最多也就是西方作曲技法内的游戏,很难创作出受到中国人认可的艺术作品。因此,根源于民族文化土壤的民族音乐元素是作曲家钢琴曲创编的重要源泉,这种钢琴民族化的创作风格,对世界钢琴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编创中的融入,对中国普及钢琴艺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让更多的中国听众从现代钢琴的编创艺术中领悟到民族音乐元素的艺术韵味,产生对钢琴音乐的兴趣[3]。其次,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编创中的融入,是对中国传统民乐发展空间的有效拓展。当中国单声作曲思维主导的民族音乐作品走向多声思维后,就极大拓展了传统音乐艺术存在的方式和生命内涵。再次,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编创中的融入,丰富了钢琴的演奏技巧。例如在弹奏中国风格的钢琴乐曲时,可以借用弹奏小三度五声级的指法,这是西方钢琴弹奏技法中没有的。此外,中国民族钢琴曲目的演奏中,演奏者手指间跨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双手弹奏技法也不同于西方钢琴的弹奏技法。最后,中国民族钢琴曲很多对民族乐器的音色进行了模仿。如《夕阳箫鼓》就对萧、古典琵琶和中国古筝的器乐音色进行了模仿,而这些弹奏技巧的特殊处理,无疑推动了钢琴演奏特色和技法的深度发展[4]。总之,民族音乐元素在钢琴编创中的融入,有助于增进中国音乐听众对钢琴乐器的熟悉度,同时减少了中西文化差异,消除了音乐思维和审美风格上的障碍,使之能够更好地体验钢琴乐曲的魅力,增进了钢琴演奏技法的丰富性和普及度。

二、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钢琴艺术中的呈现

中国现代钢琴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展现出较强的艺术魅力和民族性特点。而中国现代钢琴艺术通过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来体现民族性。具体而言,钢琴音乐民族元素的主要表现方式有线性旋律、曲式结构、和声元素、散板节奏、音色模仿等五种。

(一)现代钢琴艺术民族性的线性旋律

中国民族音乐最具特色的就是旋律,民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钢琴艺术中的融入,使得现代钢琴乐曲旋律呈现出线性特点。例如,赵元任创制的《偶成》就是一首典型的具有独特民族曲调风格的五声性旋律,音乐改编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器乐的金属声,为线性旋律增添了不少诙谐的民俗风格[5]。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则在西洋和声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民族器乐琵琶的音程和和弦弹奏技法,更多地以和声二、四、五度的平行方式展开,旋律体现出传统民乐的音阶调式,使作品呈现出和国外钢琴乐曲不同的民族风格。黄虎威的《巴蜀之画》则更多地将完整的中国民间旋律融入现代钢琴曲的编创,充分利用了音域、和声的众多变化来实现不同音响色彩的切换,将传统的单声思维的旋律变为多声的织体,让民间音乐重新焕发出更好的音乐效果。由王建中编创的现代钢琴曲《梅花三弄》,大量运用织体变奏的手法结合民族音乐的多声部呈现,巧妙地利用五声调转换,使得低音区音质出现鲜明的反差,渲染了艺术效果。此外,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王建中的《百鸟朝凤》、殷承宗的《十面埋伏》、陈培勋的《平湖秋月》等均很好地将民族乐器的曲式风格融入现代钢琴的旋律创制中,让音乐语言旋律呈现出浑厚民族音乐元素的烙印[6]。

(二)现代钢琴艺术民族性的曲式结构

中国民族音乐在自身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样的音乐曲式结构。为了将中国音乐独特的艺术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大部分现代民族钢琴音乐编创选用多段体、回旋体、联曲体、板腔体等传统民族曲式结构[7]。如江文的《晚秋夜曲》选用的是民族器乐的改编创制,以独特的橄榄式结构来呈现不同的乐曲风格。张朝创作的《皮黄》借助的是中国传统戏曲板式变奏,形成了一个以戏曲音乐为主体的曲式结构,让钢琴音乐呈现出富有戏剧性的场景。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保留了民族音乐的五声调风格,在融入西方钢琴音乐曲式后,达到中西合璧的音乐境界。

(三)现代钢琴艺术民族性的和声元素

和声的选择和灵活运用直接关系到钢琴乐曲的艺术表现力,成功的民族钢琴音乐作品很多都是利用和声来构建自身独特的民族风格,使其特色鲜明。例如,黎英海的《夕阳箫鼓》综合运用了琵琶和弦的四度和五度结构,附加音以及模仿复调等低音,形成独特的和声织体,将乐曲空灵清净、轻盈淳朴的音乐意境很好地诠释出来。再如,王建中的《百鸟朝凤》灵活运用了富有音乐特色的民族和声,多次出现四度、五度的平行叠音,最大限度利用钢琴来表现各种鸟类物种的鸣叫声音,极力渲染出群鸟争鸣的场面,较好体现出传统民乐注重自然祥和的审美韵味。可以说,西洋钢琴音乐的基本技法同中国传统民乐和声融合,使得编创出的钢琴乐曲富有很强的民族音乐特色,很好地展示出钢琴器乐自身宽广的音域呈现范围和艺术审美境界。

(四)现代钢琴艺术民族性的散板节奏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在节奏上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特征,这和西方乐曲音乐节奏较为紧凑略有不同。很多研究学者都直言,中国传统音乐给演奏者自由弹奏创造的空间非常大,这也较好地体现出传统美学“形附于神”的创作原则。例如作曲家陈怡在现代钢琴曲《多郎》中,将中国传统打击器乐锣鼓的节奏用钢琴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来,对曲子的节奏组合和节拍进行精心的布局设计,从而营造出较为独特的民族音乐场景。而钢琴曲《浏阳河》的节奏上呈现出明显的渐进快慢伸缩的特征。王建中编创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选用了很多以2和3非匀称的律动节奏来规制。可以说,中国传统民族散板音乐节奏在钢琴曲中的灵活运用,让西洋钢琴弹奏呈现出更多的音乐弹性。

(五)现代钢琴艺术民族性的音色模仿

音色是体现中国民族钢琴乐曲独特审美韵味和意境的重要元素。钢琴乐曲的中国风很多来自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由于中国民族器乐历史悠久且品类众多,艺术效果呈现更是千姿百态,无疑使得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音色模仿也变得较为奇特多样,从而在艺术创新上给中国现代钢琴乐曲编创注入民族性的活力。很多根据优秀民族乐曲编创或原创的艺术作品都表现出这个特质。例如,王建中的《百鸟朝凤》不但要仿照群鸟争鸣的声音盛宴,还要突出原曲民族乐器唢呐的音色特点,并对古琴特有的滑音进行模仿。瞿维编创的现代钢琴曲《花鼓》巧妙地节选了《凤阳花鼓》和《茉莉花》的曲段作为素材,两相融合并在伴奏音上模仿了锣鼓的声音和节奏,充分体现了钢琴独特的艺术魅力。黎英海的《夕阳箫鼓》仿制的是《春江花月夜》的音色风格和乐曲意境,利用钢琴来模仿古筝、箫笛、古琴、琵琶等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各类音色。

三、民族元素在我国钢琴创作中的有机应用

要想从根本上推动我国钢琴艺术创作的进步,就必须要强化民族元素的有效应用,从而实现西方技法与民族音乐风格的交融贯通。民族元素在我国钢琴创作中的合理应用,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实现,即:对原有民族音乐素材的改编创作、以传统五声曲调为基础进行创编、钢琴艺术改编作品的标题民族化、突出传统曲调旋律的线性特征、钢琴对民族乐器音色神韵的模仿。

(一)对原有民族音乐素材的改编创作

对原有民族音乐素材的改编是曲目创编中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它也是我国现代钢琴艺术发展的主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钢琴艺术家注重以古典音乐曲目为原型、以突出民族器乐音色模仿和仿制传统音乐的五声调式为基础,巧妙运用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手法进行传统经典曲目改编,给广大群众奉献出大量的优秀作品。从大量改编后的钢琴曲目来看,多数作品能够保持独特的民族韵味和中国风格。比如曲调优美的《梅花三弄》,这是知名作曲家王建中通过传统古琴民乐《梅花引》改编出来的,他很好地用钢琴中的和弦和琵音等多种技法来模仿古琴乐曲的散音技法,让其韵味通过钢琴释放出来。黎英海编创的《夕阳箫鼓》依据古代琵琶名曲改编,更多突显出中国古典音乐的诗意抒写,并与西方印象主义唯美风格相融合,实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合璧。而由广东民族音乐改编而来的《平湖秋月》,曲调中充满了变奏、重复、紧缩的手法,此种五声曲调很好地分解和利用了和弦与三度重叠,用钢琴演奏出古色古香的月夜春江意境。

(二)以传统五声曲调为基础进行创编

钢琴音乐的中国风首先体现在乐曲的旋律上,而旋律又是以一定的调式为基础的,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以五声音阶或以其为骨干的七声音阶为主,五声调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级音符关系简单,和谐程度较高,稳定性好。要解决钢琴音乐民族化的问题,就要很好地解决五声曲调与钢琴和声演奏的融合问题。中国五声调式是单声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西方音乐则以七声音阶为主,这一差别造成两者在旋律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钢琴曲《二泉映月》(图1)之所以能受到民众的欢迎,很大程度就是承继了五声旋律,并将其融入钢琴纵向的和声处理和横向的线条处理。

图1 钢琴曲《二泉映月》片段

此外,在编创五声曲调的同时,要注意民族化音响效果的引入。以改编后的《壮乡组曲》为例。它以五声曲调为基础,运用了欧洲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组体方式,创作出四个具有民族音响结构的钢琴作品,描绘了壮族民众盛世歌舞的繁荣场景,很好地将壮族群众热情好客的场面通过钢琴音乐传递给广大听众。《壮乡组曲》作品曲调从宏观上遵循了调性变奏的基本法则,凸显了中国五声曲式的特色风格,加之融入了较多广西民歌的音调元素,全面地展示出东方古国少数民族的民歌特性。此种创作编曲思维为中国现代钢琴民族元素的植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视角。

(三)钢琴艺术改编作品的标题民族化

中国现代钢琴改编曲大都具备直观形象、概括准确的民族化标题,而此种民族化的标题选用又可分为三类。其一是运用写意性的标题来突出钢琴曲目的中国元素。这种钢琴改编曲目常以音乐为表达工具来描绘富有诗意的绘画或场景,使广大听众能通过乐曲的欣赏引发联想,获得民族音乐的审美艺术体验。以写意性为主的钢琴曲目标题有《春江舟影》《百鸟朝凤》《火把节之夜》《夕阳箫鼓》等,通过对标题的阅读,听众很快能够进入钢琴演奏的曲境,自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民族文艺风格。其二,突出钢琴曲编创内容的叙事主题,此类标题以写实性为主。主要曲目一般以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为题材,以音乐语言来进行写实性描绘,通过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让广大听众感受到叙事的人物形象,联想生动的故事情节,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而由传统民歌改编的现代钢琴曲目《兰花花》,也很好地利用初始民歌的音调和故事情节,以钢琴肢体语言,塑造出主人兰花花爱憎分明、内心情感丰富的音乐人物形象。其三,现代试验性的民族钢琴曲标题。此类作品多是在融合传统作曲风格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西方前卫艺术的创作思想,追求以表现民族音乐神韵为特征的钢琴曲目。这些作品并非是对中国经典曲目的改编创制,但是仅从乐曲题目上就能发现它深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如《五魁》《太极》《青花瓷》《东风破》等。中国风格的标题钢琴曲目在多数情况下都直接展示了曲目表现的音乐主题,使观众仅从标题本身就能对乐曲内容进行很好的联想,这为乐曲本身民族化的艺术表达和意境创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种标题民族元素的彰显,能够对中国现代钢琴作品的演奏、欣赏和传播带来更多便利。

(四)突出传统曲调旋律的线性特征

中国传统乐曲基本以单声思维为主,重视乐曲横向的动感韵律变化,讲究音乐线条的连贯和流畅。因此,突出传统民族曲调的线性旋律是中国现代钢琴编创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但是也要充分注意中国钢琴乐曲在纵向和声和织体的发展上存在欠缺,这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单声横向思维的旋律艺术十分发达,但和世界钢琴乐曲存在差异的原因。所以,中国现代钢琴乐曲创制需要借用或截取民族旋律的主体部分加以发挥,在继承传统音乐横向旋律线性变化的特点上,更多地融入纵向和声和织体变化。如王建中在改编湖南传统民歌《浏阳河》的时候,就充分保留原曲的旋律的风格,在音乐诸多衔接处适当地融入西方钢琴和声与织体,使得演奏者更好地将乐曲分章节地弹奏出来。

(五)钢琴对民族乐器音色神韵的模仿

被世界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有着很好的转调功能、较宽的音域、丰富的音色以及多声表现的音乐思维。这些优点使得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融入钢琴曲的时候,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兼容性。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通过钢琴改编,可以使之更好地以多声思维的方式得到重塑和流传,也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得到了新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有丰富的传统民族乐器,如琵琶、古筝、箫笛、锣鼓等,这些乐器被大量使用在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奏中,因此,在改编这类型乐曲的钢琴演奏中,需要模仿民族乐器独特的音色来表现中国音乐的民族神韵。然而钢琴的音色和润腔都较为单一,要在相对单一的音色和润腔的钢琴上表现上述古典民族器乐的音色神韵具有一定困难,需要编曲者和演奏者更多地通过装饰音和各类型仿制技法,在钢琴演奏艺术上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神韵。总之,保留民族原曲的风格和精华之处是任何音乐改编创作的必循之路。

四、结语

中西音乐艺术均有自身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情感风格和音符呈现,因此在不抛弃民族音乐元素和韵味的前提下,取长补短、交融发展始终是音乐艺术保持生机活力和创新性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重点是寻求西洋弹奏技法与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将民族音乐元素融入现代钢琴艺术创作中去,以钢琴器乐自身的优势展示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是中国钢琴曲目编创和演奏的要旨。

猜你喜欢

钢琴曲民族音乐乐曲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夜的钢琴曲(六)
父与子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