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同与传承:高校“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互动活动

2020-03-18严奕

高教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高校大学生

摘  要:近年来,广西区内高校越发重视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利用多媒体宣传、课堂教学、现场活动、欢度假期等互动形式,为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强区献力献策。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群体的精神纽带,对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它主要由四种要素构成:多人亲身在场、制定规则、相互关注的焦点与共享情感。

关键词:“壮族三月三”;大学生;文化认同;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194-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popularizing national culture, their efforts and proposals make contributions to build a strong area of ethnic culture, through interactive forms such as multimedia publicity, classroom teaching, on-site activities and enjoying holiday.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spiritual link that joins the ethnic groups together, furthermore, people would have self-confidences about Chinese culture if they inherit and develop excellent minority cultures in China. The main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constructing the inheritance modes about thefestival culture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March 3 Festival in Lunar Calendar"and th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nation, which are mainly composed of four elements: many people being present, making rules, focusing on the same symbols and sharing emotions.

Keywords: the "Zhuang Nationality March 3 Festival in Lunar Calendar";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校园文化互动平台是培养与熏陶青年大学生民族认同意识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每年3月至4月之间,广西区内的高校都会结合“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的背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如某本科院校于2019年3月份在全校范围内发出通知,开展“壮族三月三·和谐在八桂”校园文化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旨在青年大学生中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带来文化的繁荣兴盛,铸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代代青年学子肩负着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转化为现实的历史重任,高等教育则成为帮助青年学子茁壮成长成才与捍卫民族利益的重要支撐力量。

一、大学生“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认同现状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占区内总人口的30%之多。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多个民族如汉、壮、瑶、苗、侗等的传统节日,以壮族最为典型,壮族人民称“三月三”为“窝埠节”“歌圩节”,意为到屋外的田间踏青、山野对歌。广西区的“‘壮族三月三是以壮民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参与,集自然与农耕时令、民俗礼仪、艺术与武术表演、民间体育竞技、日常活动等融合为一体的互动仪式。”[1]“壮族三月三”节庆互动活动代表了广西民族文化的独特符号,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与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接班人。进入新时代,青年学生在获取新知识与增长新才干的基础上,还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推广自身民族特色;在增强新时代属性的同时,还需进一步增强民族荣辱感和自豪感。

然而,受多方面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不强的现象,导致民族文化精华的链接断层。本课题研究者对广西区内高校做了一份涉及100人的随机调查,其中45%的调查对象为少数民族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读过四书五经的学生人数占2%,通读过四大名著的人数还达不到10%。而壮族大学生能讲出壮族由来和民族特色的也是屈指可数。民族传统文化遭遇的冷落,直接导致大学生民族文化意识不强,民族自豪感缺失。大学生群体对“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的认同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一)人文素养不断提高,但民族传统文化缺失

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根植于我国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使学生的身心素质都到全面提升,是高校教育的宗旨之一。然而,在校大学生基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往往存在知识面狭窄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如对“壮族三月三” 民族传统文化涉猎不多,知之甚少。当问及问题:“三月三”是不是壮族独有的节日?“三月三”古称“上巳节”,对吗?“中国骆越文化之乡”指的是哪个地方?你了解过布洛陀吗?壮族的铜鼓为什么有青蛙图案……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立即回答出来。

(二)民族精神振奋昂扬,但民族意识的生存空间缩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融入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小学抓起,在高等教育阶段仍然起引领作用,逐渐转化为年轻人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想阵地却被无意识地侵蚀。在商家的肆意炒作下,大学生们钟情于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却对“三月三”、火把节、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了解不多;对欧美科幻大片的追逐越发强烈,而对民族传统艺术作品不感兴趣。对西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对“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的认同感。

(三)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但盲目推崇标新立异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当今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亦当仁不让。年轻人是一个不断追求新鲜事物、积极探索新世界的群体,个别青年在狂热追求科技产品iPhone、iPad、Sony;化妆品Dior、Lancom、Shiseido;电影《Iron Man》、《Frozen》、《Harry Potter》等高品质的外来产品时,忽视了对国产品牌的支持,淡忘了“国强民亦强,国弱民亦弱”的危机意识。因此,误以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淡化了我们传统的歌圩文化、壮锦文化、铜鼓文化与绣球文化。

二、广西高校“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互动活动

近年来,广西区内高校越发重视对壮族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为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强区献力献策。“壮族三月三”进高校的活动,可以激发师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民族精神。现阶段广西区内高校开展“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形式主要有:

(一)依靠多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弘扬传统文化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易班网络、横幅标语、广场电子屏和校园广播等多种媒介和平台大力宣传壮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让广大师生了解壮族传统文化,感受民族优越感。2019年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期,本课题研究者游览了广西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场地,普遍发现所调研的学校及下属二级院系的宣传橱窗围绕“壮族三月三·和谐在八桂”的主题进行了更新,内容涉及到介绍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等,有利于大学生对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二)充分利用课堂开展教学,加强民族教育

任课教师在专业知识课堂的传授过程中融入民族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了解壮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由来、地域分布特点及其在人文艺术、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让民族教育走进课堂。利用课堂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比较突出的是由校学生工作部、团委等组织开展的相关主题班会活动,班会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由辅导员、班级团干部负责主持,主题围绕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开展,这是一种覆盖范围广泛、教育效果明显的宣传方式。

(三)通过亲临现场互动,参与节庆活动

如开展“三月三”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体育活动、曲艺演出、主题竞赛、摄影绘画、游园活动等大众文化活动,提高师生参与度,促进“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蓬勃发展。节日期间,各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单位牵头动员校园各级学生社团举办趣味板鞋竞赛、抛绣球、打陀螺、对山歌、竹竿舞、民族知识闯关等文体活动,民俗文化体验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们充分了解节日民俗、民间技艺和歌圩文化等,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的效果。

(四)师生共度欢乐假期,感受融洽氛围

从2014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全体公民在“壮族三月三”期间放假2天。大学生们利用假期有机会走出校园,参加各式各样带有民族特色、群众体育、风情旅游或节庆文化特色的活动。平时忙于工作或者学习的高校师生,可以暂时放下业务,参与到各民族齐展风采的现场活动当中,进而感受民族团结和谐的浓烈氛围,激发个体成员携手共促民族发展的美好愿望。

三、“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传承模式

民族文化是某一个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传承的带有自身特点和独特表现形式的文化。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属民族或群体文化的遵从,自然而然地流露于生活中,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文化认同是凝聚民族或社会群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情结源源不断的精神基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美德,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不断迈向理想人生的新台阶。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为基于符号互动的理论框架构建“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模式。对我国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表现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一)要素

1. 兩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参与者——大学生、任课教师、辅导员等聚集在同一个场所。这种共同参与有别于网络互动,强调的是共享地域、时空。课题研究者发现,校园易班网络的线上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教育宣传的效果,但是与举办一场激情澎湃的现场晚会相比,后者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意识。2.组织者——学校各部门、院系、学生社团等制定活动规则和制度。活动参与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参与这个活动的人员性质、行为准则、评判标准等。比如某艺术类院校举报绘画作品竞赛,比赛参与者的准入条件为美术类艺术生而不是普通文化生,那么比赛胜出者的荣誉感将会更强。3.现场中的所有人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上。注意力是心理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相互关注的焦点越具吸引力,关注的时间越长,活动的教育宣传效果将会愈加明显。4.活动参与者分享共同的情绪或者情感。现场中的参与者为璀璨光芒的民族文化而欢欣鼓舞、兴高采烈,为辛勤付出劳动的表现者而投以赞许、认可,民众的这些情绪渐渐沉淀为民族文化认同感。如果在互动仪式活动的最后过程,安排总结分享环节,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过程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察,或者说是觉知,意识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所以,意识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感知、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3]大学生关于“壮族三月三”一系列节庆互动活动的注意力提升至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意识,这是一个由弱至强、由不稳定至稳定、由短暂的情绪体验转变为持久的情感认同的过程。在现场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参与者的情绪体验不断反馈强化,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提升。

(三)结果

依据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设想,高校节庆文化活动的过程犹如一场校园互动仪式,“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的相互关注/情感连带模型——文化传承模式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会形成如下四种结果:1. 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群体。“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活动是公共集体性的事件,极具吸引力的公共焦点能够增强学生群体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2. 个体具有民族认同意识。高校大学生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活动的良好带动下,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 形成民族文化象征符号。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赶歌圩、抛绣球、抢花炮、制作五色糯米饭……“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符号,增强了各族青年学子生活在团结和谐的民族大家庭的幸福感。4. 具有道德标准,排斥违反的行为。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是以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为单位进行的,民族传统及民族的客观基础是每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民族化与世界一体化并不是欧洲化、西方化,肩负振兴中华民族使命感的当代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守护精神家园。

四、高校“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互动活动展望

高校“壮族三月三”节庆互动活动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具有推动力。而长期以来,民族文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显得势单力薄,容易被忽视,生存空间狭小。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学校对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不多,或者是归类在任意选修课程的范畴内,学生们倾向于感觉学习民族文化知识与自己联系不大,甚至毫无瓜葛。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素质教育意义在短期内并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社团活动一贯让位于专业课堂,也导致了各高校重課堂专业知识传授轻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再者,在全球化的发展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个别大学生崇洋媚外,国家和民族意识淡化。鉴于以上情况的存在,高校开展“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互动活动可注重从这些方面出发:

(一)构建校园互动活动场所

亲身在场使参与者更容易察觉与自己身份类似的成员所发出的信号,捕捉他人的姿态和情感,关注相同的焦点。如毕业典礼、升国旗、联欢晚会等现场互动活动所产生的宣传效果是各种线上交流与教育平台无法比拟的。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应重视发挥现场互动活动的教育效果。

(二)重视民族文化课堂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传承文化最便捷的手段。如果开设与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使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了大学生涯的一部分,让大学生身处浓厚的壮族文化气息之中,耳濡目染,自然会对壮族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能品尝到前所未知的文化家宴。

(三)优化品牌活动传播模式

社会成员通过对各种符号系统的建构来创造、表达、传递关于现实的态度,“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符号进一步形成具有差异化、个性化的区域性节庆品牌,更利于实现和谐、高效的对外传播。[4]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细化为党团、学风、易班、心理、就业等各大模块,每一个方面的工作内容都可以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品牌(特色)活动的设计,品牌化是学生社团未来发展的趋势。

(四)筑牢中华文化认同意识

“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不仅是对壮族文化的庆祝和宣传,也为其他各少数民族同胞提供了文化展示的舞台。各民族文化争相斗艳、百花齐放的形势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同一所学校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共同汇聚在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要打造成民族团结融合、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互动仪式,吸引学校乃至全区大学生共同参与,加深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打造“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品牌项目,向世界发出“春天的邀请”,这不仅是广西进行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拉升经济能力的重要推动力。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研究广西区内高校的青年大学生在校园参与“壮族三月三”节庆文化活动的意识状态,对探索壮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严奕.“壮族三月三”节庆互动仪式要素及其民族认同意义分析——以广西W区为例[J].新西部,2018(17):19-20.

[2][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5-87.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G].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7:63.

[4]杨凯乘.广西“壮族三月三”节庆品牌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9:53.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高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