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020-03-18韩红玲马斌马威王畅

高教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韩红玲 马斌 马威 王畅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志趣为转移,不论实践环节、理论教学,还是对教师、教学的考核管理体制等多方位,进行改善,多维度支持教学改革。从教师精讲到和学生互动,从考核内容到考核形式,从教室课堂到实验室,到网络,到校外实训,提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创新水平,充分改善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多维度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适应新时代需求,全面进行培养过程改革。

关键词: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129-03

Abstract: Multi-dimensional support for teaching reform includes student-centered, changing according to students' interests, and improving in practice, theory teaching, assessm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teachers and teaching. All factors, including teachers' intensive lectures,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assessment content, assessment forms, teaching in classrooms, laboratories, network platforms, off-campus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level, are aimed at fully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content and learning methods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The training process should be reformed in an all-round wa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blended teaching; innovative ability

一、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中国国民经济正值“十三五”发展阶段,为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造就高水平的时代新人,成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高校,作为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承担者,肩负着钻研、传播、创造专业知识的责任,背负着培育大学生专业技术、创新创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责任,随着教育信息化和全民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为了契合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彻底解放大学生的学习力,才能将95后到00后的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需求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现状及依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被动式学习

大学生在踏入大学校园前,长时间中学时代养成的“满堂灌”听课和被布置作业的被动学习模式,只要没有通知,就不知道主动行为,尤其是实践环节,不能积极主动提前查阅资料,这种被动式学习使得一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钻研能力薄弱,加上高等教育知识难度加大,综合性变强,导致不少同学学习兴趣减弱,学习成果和培养效果很难达到专业认证指标,被动式学习已经成为了培養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绊脚石。

(二)大班授课

中国的公平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跨入大学,师生人数比例悬殊,大班上课不可避免,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千差万别,课堂教学虽然是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不可能满足每位学生的教学需求,如何使得大班里具有差异的每位同学都能得到有质量的“教”和相对公正的考核,也是高校长期存在的问题。

(三)理论重于实践

理论知识可以很容易纸质化,理论环节有成熟的执行、监督和考核机制,而实践环节缺乏合理的考核体系。因为实践内容无法标准化[1],条条道路通罗马,实践目标就是“罗马”,而实践的过程就是“条条不同的道路”,实践环节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测,决定了无法实现实践考核的完全公正。于是,不少高校对理论的重视程度高于实践环节,理论实验学时分配不合理,实践环节疏于监管,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

(四)课程缺乏吸引力

高校依然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挑战性的课堂,不少教师“教得好”,但是,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没有让多数听众“学得好”,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性,课程设计不具高阶性,不符合当代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宗旨。

三、改革措施

(一)优化教学模式

1. 教师信息化引领

教师能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因材施教,熟练地掌控引导启发和单向传授之间的软切换。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线上慕课资源,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直接学习资源,将传统课堂打造为智慧课堂,进行混合式教学[2],线上线下均能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一来,自学变得有效,学习主动起来,以点带面,形成良性课堂氛围。

当前学生已经习惯了网络化、时间碎片化学习,课程云平台把课堂,不论是空间,还是学时,都进行了无限的延伸,同时缩短了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实时和老师、其他学生沟通,不仅可以解决学习问题,还可以让老师能获取课堂效果的反馈意见,响应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而改进教学,形成良性闭环。

彻底摒弃学习不能用手机的陈旧观念,毕竟堵不如疏,充分利用智能终端的智慧软件,有效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真正融入课堂,让手机成为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助手,成为智慧课堂不可缺少的工具。

2. 优化授课过程

教师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不仅是新颖且实用的授课内容,更是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堂堂课都是精讲,整个课程结束,学生收获大量知识;反之,学生对自己的收获就变为两个字“学过”。每堂课都拿出讲课大赛的技术水平,使之常态化,教学质量零水分,成为教师的新目标。切实践行创新模式教学,每堂课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比以前翻几番,需要教师发扬“工匠”精神,不计付出地上好每一堂课,真正实现自身价值。

问题意识和信息化意识,已经是大学生的时代特点之一,古板的板书和教师独角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将书本知识和现实中学生需求的知识结合起来,启发式和互动式齐用,理论和实践结合,抽象和生动并生,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兴趣盎然,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更有效地解锁大学生的学习潜力,授课过程将教学重点与学生的兴趣点有机结合,让课程真正变得有用,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3]。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到高校调研时,发现了不少大学生人到心没到,抬头率不高的问题,他分析原因后,归根于授课内容陈旧,“配方”不新颖,授课水平不高,“工艺”粗糙,授课手段古板,“包装”不时尚,导致课堂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其中,“配方”是关键,将课堂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让知识走出课本,体现问题背景、现实意义和时代特色,新颖的“配方”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引发思考和学以致用。“配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乃至教学团队,将授课内容上升到历史、社会、工程等更现实的层面,需要千锤百炼,是每位教师授课内容升级的最高境界。有了“配方”,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多加历练,必然会将学生人心合一地紧密联系到课堂主题中来。

非理工科专业,没有过多深度的逻辑性,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充分凸显课堂知识的背景,问题导入式或研究互动式,结合专业特征,重构课程内容,让听众进行沉浸式学习,激发学习热情。理工科专业,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将有限的书本知识演绎出新的科学高度。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幕后推手人工智能进课堂后,中小学阶段开始普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编程教育会进一步被推广,教师必须具备人工智能的驾驭能力,巧妙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和自身专业知识相融合,不断地随着专业技术的发展,给学生展现专业前沿知识,传授内容以新迭旧,迎合新一代数字原住民的思维模式,激发创新意识。

3. 重视学习过程

单一的教学过程,只会让听众静悄悄地配合,缺乏互动性,不适合大学生群体,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设计任务型授课内容,将班级同学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唯有参与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借助互联网交流平台,可以自主学习网络课堂,师生间可以远程互动,除了答疑解惑,可以根据学生兴趣,调整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重视实践学习过程,若没有开放实验室或实验设备有限,分批次进行,化大班为小班,切实保障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和考核公平;重要专业课程学时有限时,在不违背学校教学管理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课程教学的周次数,给学生一定的预习复习时间、思考空间和实践动手机会;考核方式除了试卷、测验、理论和实践报告外,课堂讨论表现、论坛发言、创新理论作业和实践项目式作业等要在总成绩中占较大比重。

大学的知识是有难度的、综合而复杂的,从布置预习或调研任务起,让学习者从文本、视频、网络、实践中预先了解,带着知识的预备和疑惑,等着课堂上教师的解惑和肯定,课后的作业强化和复习理解,最终完成教育实践过程的同时,学习者达到了学习目标。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教师与之对话,只有重视学习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达到高校的培养目标。

4. 重视情感效应

情感教育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巨大的调节作用。热爱、关注和信任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配合教学过程,畅所欲言,而不是内敛沉默。学生给老师提出的反馈意见、问题等,要及时给与响应或解决,尤其是学习疑惑,更要循循善诱,让学生能信任老师,并且拥有继续努力学习下去的热情和动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比如,抢答必答问题、互评作业、生讲生评等,同时,给与相应的奖励或鼓励。活跃的课堂气氛,起源于学习者愿意与他人互动,并已经形成了个人见解,此时,学习者需要他人的认可或鼓励或互动,从而不仅可以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激励自信心和上进心,同时制造协同效应。

(二)完善学生考核体制

国内大学生每学期都要修读很多门课程,期末时,不少人除了有一张成绩单,没感觉自己学到许多扎实的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尤其大四时,感觉自己还不具备就业的能力,因为专业基础没有夯实。任何人,只要步入社会,职业角色会不断转换,专业基础不牢,或素质欠佳,都很难成为高水平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严格考核,提升学习要求,加大学习任务,提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谢绝点到为止,知识掌握得有深度和广度,才能达到合格,否则就不能合格,坚持作业雷同零容忍,坚持考核作弊零容忍。不能因为影响就业率,就放松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承重墙”,将来走向社会要能够承重,要能够经得起各种考验,不仅不能降低要求,而且还要适当“增负”。

严格把关每一个考核环节,使得每位学生彻底断绝蒙混过关念想,唯有刻苦认真修完每一个学分,全面发展自己,同时,大学教育纯粹归位到教学生读书的常识[4],并且是研读,从而重塑爱学习、爱读书的品质,进而培养终身学习且学以致用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理念。高标准和严要求,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勇往直前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才能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为未来奠基高水平的职业素养。

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推广,考核形式多样,尤其是学习过程考核,很难标准化,只能细化,根据课程和大多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公正的考核,比如,线上学习平台无法控制学习者的答案复制,大班授课无法做到逐一跟踪全部学习过程,等等,考核需要逐步完善,但从严是不能动摇的原则。

(三)提升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

自2014年的“双创”和2015年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后,全国各个行业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全新的局面,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创新早已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的社会主义发展策略是伟大而不容置疑的。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落在了高校教师肩上,不断创新,是对每个高校教师的挑战。要培养创新人才,就需要教师领航,要求教育者先具备创新的能力。

1.实践出真知

从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尽可能地给学生订制具有创新能力培养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给学生足够的能力提升空间,尤其是不太被重视的实践环节,最消耗时间,也最能铸就学生的团队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切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进行大胆创新工作,强化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拒绝多年不变的教学任务和形式化的实践活动。

2.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激发民族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的重要途径,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5],积极参与具有共同愿景的团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基于团队力量,不断自我超越,同时,带领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比如,合理的创新分工,进行创业或者参加创新型比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目前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有限,需要老师来真正因材施教的领进门,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实战,还需要手把手帮扶其前进一大步,使其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真正授之以渔后,方能送出校门。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夯实自身专业技能,大胆开拓创新思维,才能引领学生一步步奠基创新创业技能,从而成为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3. 加强内涵建设

积极响应人社部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新创业或兼职政策,积极参与校企合作[6]项目和产学研项目,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注重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不能只重理論和科普,必须重视技术应用和实践技能。而校园内的技术和行业领域里的技术差着一截,结合自身专业,脚踏实地到企业去实践学习,和企业结合,或者产学研融合,了解行业需求,切实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技能,产教对接,从而培养行业竞争力强的学生[7]。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不仅仅是直接和学生接轨的教与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还要根据产业需求,积极参与专业培育方案的研讨和专业建设。核心课程集体研讨、课程体系的研讨、专业认证目标的培养方案的商榷、与教务和学生管理的协调等工作都不能被忽视,必须摒弃单人单打模式,应积极学习创新人才培养的精神,顺应行业发展潮流,响应专业认证需求,主动投身教学改革,结合行业需求,修改并制订社会需求的人才型培养目标和科学的培养方案,切实执行培养措施。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才是科技的舵手,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然而目前,高校大班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和产业需求的高质量的人才之间,“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7]。除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8],设计实战课题和创新项目等实践环节外,为学生谋求职业实战能力培养的条件和机会,深化产教融合,使其提升专业技能、就业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高素质人才,让大学教育真正回归到教育之初心[4]。

参考文献:

[1]邓泽林,邓广慧.信息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9(9):71-73.

[2]叶帅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改革思考[J].高教学刊,2019(16):149-151.

[3]丰捷,柴如瑾,晋浩天.走进高校思政课堂:真正变成了有用的课[N].光明日报,2017-8-15.

[4]陈宝生.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N].中国教育报,2016-10-17(01).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5]章刘成,张莉,尹龙.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创业团队成长绩效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6):90-91.

[6]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3/22/content_5179589.htm.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8]王清义.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J].中国高等教育,2018(6):27-29.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