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研究
2020-03-18张连堂吴广裕吴晓玲林树青
张连堂 吴广裕 吴晓玲 林树青
摘 要:依照国家建设需求,本着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人才为宗旨,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模式、运行机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等角度出发,探索全新的改革方案,供业内人士共同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117-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hina's construction, the goal of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re training high -quality and high-tech applied talents, these people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production and service and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combining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mode, operating mechanism, theoretical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has conceived a boldly and resolutely reform plan, offering it to the industry to discuss together.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training; quality education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强化应用型高校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和地区走向繁荣昌盛的捷径,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定位于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形式上多种多样,虽然大家都在积极向高技术人才的培育目标努力,但是许多院校的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只是在学术性本科院校的传统套路框架内修修补补,其本质不变,极不适应自身的培养目标,依然不能使得学生学有所用、满足国家建设生产一线的用人需求[1],笔者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一、重构教学模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传教式教学方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结合,教师和学生1:n无交叉、无遗漏的精准“无缝对接”。
(一)改变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式培养方案
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知识体系,设计出一系列来自于社会需求、生产一线或者模拟仿真的工程训练课题,写出详尽的“工程实践训练指导书”,包括工程训练的意义、实施过程、目的、最终达到的目标效果等;可划分为工程项目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 、实施日历 、项目效果评估等部分,作为学生们进行科研训练的指导性教材。
由学校在职教师和企业外聘教师相结合,为每个工程训练项目建立相应的教学导师团队。学生入校后,第一学期使用上述“工程实践训练指导书”作为教材,开设一门工程实践导论”课程,取代当前不少专业开设的“学科导论”课程。由每个導师团队分批、分时为学生讲解各个工程训练项目的来龙去脉。
通过“工程实践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们初步了解毕业后从事实际工作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应该向哪些方面努力,需要学会哪些知识和技术等等;使得同学们主动挖掘个人“酷爱”的未来志向,点燃他们渴求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为着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门课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把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到入学初期的专业导教中,以巧妙的方法“四两拨千斤”,彻底扭转当今大学中不少学生无目标、无志向、昏昏然、飘飘然混日子的“窘象”。
(二)实现导师制,为精准培养学生保驾护航
通过“工程实践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们明确了大学期间可以选择的各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目标,接下来需要根据各自的喜好、兴趣、理论基础、家庭经济条件以及自己的未来择业目标等,选择参与到某个项目中。在四年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在所学各门课程的知识体系中,主动索取对自己有用的“食粮“,结合自己所选工程训练项目的同步推进,学会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扎实地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以期达到预定目标。
本科生导师制,以工程项目训练为纽带,与专业课程教学同步推进,贯穿四年大学教育全过程,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学生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学生在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随时通过导师寻求帮助和教导,这样就能使得所学知识围绕其所选定的应用方向自成体系,从根本上克服学生对课程知识学无所用的盲目、无助和困惑。
到了毕业季,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结合四年中所参与的科研训练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各自为自己选定一个与未来工作相关、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来自于实际的研究课题,以学生自己为主导,导师为辅助助手的形式,做出对大学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毕业论文(设计),以期切实达到本科学业综合训练的目的。
(三)导师制实现学习、生活全方位管理和培养
“导师制”绝非仅仅是学习上的功能,应该理解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全方位的导师,这种措施实现的是师生1:n无缝对接,只要导师们对学生存有一颗父母般的爱心和主动责任感,变导师为“师父”,作为“领航员”,应当切切实实全面负起责任,对自己所指导的学生们给予足够的用心,无论是学习,还是品德、生活、健康、志向等都给予全方位的教导、培养和关怀。其收效不仅仅能让学生从业务知识、技术能力层面上得到收益最大化;而且,可借此实现对学生除学习以外的一切在校活动全方位、立体化管理,非常自然的实现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在校的安全和身心健康。
在导师制的整个实施过程中,为实现预期目标,学校管理部门应制定出与之配套的具体、有效、切实可行、完善的规章制度,定期对导教效果(包括所指导学生的学业、品德、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考核,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挖掘导师们真正用心导教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这种借助于本科生导师制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管理措施,远比如今的辅导员管理更为有效,彻底解开多年来一直困扰学校的学生安全管理问题的“症结”,为之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全面提高一线教师队伍的科研、实践能力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应用型高校的一线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都是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层次有了质的提高,课堂教学所需的理论知识毋庸置疑。但是,不少教师在自己一路就读期间,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比较普遍,很难胜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应用能力培养,必须进行前期“实践能力”奠基[2]。
(一)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
诚然,基于目前我国的现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要想成功申请高一级的科研项目实属不易。笔者建议,教师们应各尽其能,想尽办法、调动自己的一切资源与学术型高校、科研机构等联合申报项目,只要项目具有较高的“含金量”,申报成功率就会很高。通过参与自己所处学科的新技术科研项目,真正知晓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真正熟知如何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处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教科书上的哪些知识有用,哪些知识与实际应用距离较远;才能真正找准教科书上的重点、难点;走上讲台才能恰当取舍书本知识、巧妙引入新技术向学生传授。
(二)走进企业,掌握实际应用技术
作为培养合格高技术人才的导师,必须对所处领域生产一线当前的实际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其中的实践技术、生产流程有较为熟练的掌握。这就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间走下讲台,走进企业、科研单位,身体力行的参与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亲自实践体验。把自己培养、训练成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技术工人、优秀工程师和管理人员。
应用型高校的教学一线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功底,才能向学生传授面向应用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让学生学有所用,这就叫“要想给予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就必须有一潭活水”。
三、课堂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平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比例,真正体现应用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本着学有所用的针对性目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应重新审视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紧扣本专业的科学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删减与实践应用距离较远、陈旧的理论知识,引入最新科技的前沿理论知识,引入新技術。有效缩减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课程学时,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与时序安排,应该与“导师制”中对应的系列“工程训练项目”的实施过程同步匹配,使得学生在工程项目训练实践的不同时段,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与工程项目训练环环相扣,以实现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
(二)课堂教学以传授“方法”为重点,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能把授课目标放在让学生听懂、学会。重点在于,第一,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第二,如何结合所讲知识内容,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算得上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才算得上有效的教学,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只有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胜任工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才能具备很好的“生存能力”。
(三)校企融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真正采取开放办学的模式,实现与企事业单位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办学[3],让学生毕业前走进生产一线实现职业技能实训。多开设一些现场教学课程,让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手把手传授技能,培养学生应用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同时,针对性的邀请有关专家和学者举办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讲座,使得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挖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全面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为彻底克服不少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笔者认为,对于包括数学、外语在内的所有与应用直接相关的课程考核,都应该强化考核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中,外语应强化听说能力的考核;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应该按照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关性的强弱,加大实验、实践考核分值比例,充分体现能力考核为核心,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
五、充分发挥数字校园作用,让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参与教育管理
大学生走进校园后,家长被隔离在外,缺乏了经济供给人的有效监督,不少学生像脱缰的野马、无底线的放纵,充分宣泄在中学期间的厌学情绪,大学校园成了他们尽情享乐的天堂。这正是高校教学质量滑坡的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为彻底改变这一窘态,学校应加快信息化建设,服务于素质教育,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保驾护航。首先建设功能完善的数字校园,平台的部分功能,向社会和家长开放,以辅导员为管理员建立起以班级为单位的、互相独立的交流平台,辅导员定期在相应平台上向相关家长通报学校的各种重要活动,定期、定向通报每一个学生在校的综合能力、素质提高状态,让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过程;必要时向家长一对一通报其孩子在学校的特殊情况。同时把教学计划和课程表放到平台上,让学生家长据此通过教室和其他公共场所的监控视频,充分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辅佐管理,随时和学校执教者进行交流,共同及时矫正学生有碍发展的行为、心理偏差,圆满完成在校正能量充电。
另一方面,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根据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数字校园动态开放平台,建立针对性奖学基金,实时关注其所需人才在哪些大学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发现自己的可用人才,介入其中,对中意的学生利用奖学基金进行激励,并配合学校执教者对其进行在校期间的针对性专业导向培训,以便投入最少的人力物力、以最小代价聘得对本单位有用的人才。
六、结束语
值得相信,放下传统思维,重构应用型高校办学模式,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只要我们能大刀阔斧地从根本上彻底改革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更多的学生毕业后,快速融入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迅速适应、并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突出的贡献,以期实现应用型高校培养更多合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术应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6-10.
[2]葛喜艳,杨家珍,吴现波.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研究述评及研究趋势[J].高教学刊,2018(22):141-143+147.
[3]李争,赵宇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教学刊,2019(0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