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探析:基于财富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双重视角

2020-03-18殷金朋

高教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财富管理社会治理人才培养

殷金朋

摘  要: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全新定位必然反映在时代和国家对财政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上。文章基于财富管理和社会治理视角,分析了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向的必然性与适切性;以学科知识生态系统为切入点,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应以学科建设与发展理念为指导基石,从人才培养目标、财政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阐述了培养模式转变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财富管理;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065-03

Abstract: Public Finance is the foundation and an important pillar of state governance. The new orientation will be influenced on the demands for public finance specialty and its cultivation model of talent inevitably in the era and the countr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evitability and the relevance of changes of cultivation model for public finance special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ealth management and social governance. We hold that the cultivation mode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knowledge ecosystem of public finance discipline through reconstructing training objective, integrating and optimizing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ls methods, and developing practical course system.

Keywords: public finance specialty; cultivation model of talents; wealth management; social governance

財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理应在国家“钱袋子”的收支管理和经济社会的运行治理中起到重要的制度与技术保障作用。这直接体现出了财政所蕴含着的国家财富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双重功能与政策意涵。那么,作为提供该领域专业人才的财政学专业该如何响应这一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认知转变和对人才的有效需求呢?在实践中出现了两种矛盾的呼声:近年来,某些院校的财政系合并取消、财政学专业本科生招生名额有限甚至停招;同时许多院校机构和学者倡议,把财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分支升级转型为一级学科[1]。然而,财政学专业是在逼仄夹缝中生存还是升级跨越式发展,并不在于研究领域如何划归知识边界,而是最终取决于时代和国家对财政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它的培养模式。鉴于此,本文从财富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双重视角,以财政学科的知识生态系统为切入点,探讨新时代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能的转变方向与实践路径。

一、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学者主要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等传统领域对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2-4]。就财富管理视角而言,当前契合财富管理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大多数文献集中于讨论狭义上的财富管理对于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发展的经营环境和战略转型的影响。实际上,16世纪的财政学官方学派就是为其国王理财并提供治国建议应运而生,随后的经济学家斯密、西尼尔和西斯蒙第等均将经济学视为专门研究和说明财富性质、生产和分配规模的科学,作为子学科的财政学亦不例外,其人才培养也脱离不开财富管理的基本视角。另一方面,鲜有研究从社会治理视角讨论财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许安拓(2018)提出了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财政学科建设框架,认为在专业课程前期加入管理学、政治学和法学等课程将对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5]。

综上可知,当前聚焦于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逐渐增加,且更为侧重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通病,尤其是课程内容改革。但大多数研究并未从财富管理和社会治理视角开展相关研究,即将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升至国家治理层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尝试从财富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视角讨论财政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与发展。

二、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

财政,概之精要,谓为”理财资政”。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必然响应时代和国家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坚定不移地朝着财富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方向努力和发展;同时达致学科知识发展的适切性,因为财富管理与社会治理既内生于财政学科自身的发展全过程,又与时代、国家和教育受众的发展相协调一致。

(一)财富管理视角下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

无论是从更早的欧洲官方学派考察,还是基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历史挖掘,可以发现,财政学一开始就和国家财富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财政学在形式上主要讨论“收支管平”,但研究对象未曾脱离国家财富及其可支配财力。也就是说,财政学自诞生之日起,发展至今都和财富管理密切相关。这与狭义上的财富管理的内涵(居民可投资资产或财富的保值增值)相一致,不同的是,国家财富管理的行为主体是政府。财富管理既应作为国家治理的技术性工具,也应作为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和内容。鉴于此,应该拓展财富管理的认知边界及其研究范畴,在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财富管理的概念,而不再单单强调财富管理作为金融理财及其衍生业务的产品属性,还应重视其根源于经济主体对稀缺资源的配置决策属性。而这更多的体现在教育理念和国家治理理念的构建和培育上,并以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为载体。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不应再局限于固有的理念及其教学体系,而是要基于财富管理理念构建与高校类型相适应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察觉个人和国家财富的变化及其关联,运用已有的财政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对财政学和国家治理有更深刻地认识。

(二)社会治理视角下的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

传统的财政功能定位强调国家或政府外显的经济管理职能,这是依附于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主流财政学的重要假设。其以市场失灵作为逻辑起点,构建公共物品的供求理论与实际运行的分析路径。但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领域并不完全重叠,前者甚至可以说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常态现象,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财政学的政策分析范围和能力。[6]实际上,国家治理应该将行为主体拓展为更为广泛的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体等统一共治的视野[7]。这也就意味着,财政学不应再局限于原有的盎格鲁-撒克逊范式,将政府视为外在于市场和社会的“仁慈圣人”弥补市场失灵。而起源于官方学派的社会治理研究范式将国家视为一种秩序的存在,与市场机制和其他交易主体共同塑造经济社会良好运行的环境和规则,以实现与市场和经济行为人的自我治理[8]。该理念下的财政学是一种社会理论,而非单一的经济管理组织学说。这恰恰是一个能够实现“市场在資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双赢的政策主张的财政学治理理念和方法论。这将直接作用并显现在财政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循其历史可以发现,早期的官房主义者大部分都是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法律和历史等众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级管理人才。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全新定位和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变,要求财政学人才培养在强调财政运行规律的同时综合管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使学生关注财政收支的财富管理与国家治理理念和实践,响应市场、国家和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能够兼顾个体、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当然,以上两种视角并非孤立运行,而是互相贯通的。因此,在培养模式上应体现出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复杂思维,这需要一个全新的学科分野和人才培养模式理念。

三、高校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实现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遍及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制度、运行与管理机制和质量考核评价等环节和内容。然而,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集中于技术性的内容,对于培养模式的观念研究较少。在财富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综合视野下,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战略理念下应对当下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科观念转变

财政学是一个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独立科学分支,其知识体系是对应不同专业领域下的应用,而非针对某种特定的就业市场及职能岗位而言的。[6]财政学应根据学科知识生态系统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纲领性方案和运行制度,整合各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借鉴冯仕政(2019)提供的“两维度四形态”的知识生态系统分析框架[9],可将财政学分散在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为财政学自身的既分工明确又协调统一的生态系统。财政学知识的研究与教学同样面临着知识目的和知识受众两个维度的基本问题,即财政学知识的产生根源是什么?生产的知识为谁服务?前者归结为因袭遵循与常识性应用的工具性知识,和反思性批判以更新与重构知识生态系统的批判性知识;后者细化为学术界内和学术界外两个类型的群体。两维度的组合构成了知识系统的形态,即专业财政学、政策财政学、批判财政学和公共财政学四种基本构型状态。专业财政学知识适用于在低年级进行通识性和基础性知识的传统课堂讲授,政策财政学知识适合于在财税实际部门和金融机构等进行实训教学,批判性财政学可采用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制的培养模式,公共财政学可采用第二课堂、田野调查等实践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感悟。

当然,学科升级及其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也是内生并嵌于时代发展与国家发展需要的,适应具体环境下的经济社会需求是财政学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和必然的选择。因此,在财政学科属性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共性的基础上,基于财富管理与社会治理视角,应根据不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的目标定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个性与特色发展。如山东工商学院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锚定财富管理特色以进行金融学与财政学人才的培养。

(二)财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实现路径

1. 把脉时代特征与国家需求,重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财富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视角下,财政学专业本科生应该在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和财税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涉猎管理学、会计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和历史学等基本知识,使其在能够胜任财政、社会保障、资产评估和金融机构等政府与私人部门对税务和财富管理的相关业务工作的基础上,能够自觉地运用所掌握的财政学学科基础理论去观察思考财政问题,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财政行为在现实生活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并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考,使学生形成严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开放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当然,这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动态性,其不但需要专业负责人能够及时地解读学科发展动态与前沿,还需要集体教师与外聘专家准确地把脉时代特征与国家的战略需求。

2. 立足学科知识生态系统,整合优化财政学课程体系

基于财政学知识生态系统,从财富管理与社会治理视角整合和优化课程、注重学科的交叉与知识的融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这要求分层分类课程模块并制定差异化的个性课程服务,聚焦特色培养方向。具体可划分为通识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可选择的专业知识四个层次,并以此进行课程群建设。其中可选择的专业知识以互联网课程为教授手段进行差异化的个性课程服务设计,通过整合高校自身及校际资源,综合开发各自优势学科及课程的微课、MOOC等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要。学科与课程的交叉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向的设置上。短期内,可通过课程设置与技能等级证书的对接进行。顺应时代发展,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财富管理与社会治理理念的贯穿,尤其是在税收筹划、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预算等课程上,同时注重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的引入,逐步更新教学内容。

3. 践行开放式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教学理念上利用专题性与互动性的开放式课堂形态挖掘与整合相关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上采用引导式和项目制教学法。首先,将引导法嵌入授课的全流程,转换与衔接小班与大班制教学,使学生主动探寻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性知识,实现自主学习与高效互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其次,创设课-赛结合模式,并促成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以实现项目制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科研项目和兴趣社团队协作也是学科競赛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在财政学专业定向竞赛项目较少的情况下,让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或让学生根据兴趣和问题提出选题并组建科研团队,教师进行项目论证、执行与管理的全程指导,因材施教,逐步培养其科研和创新能力。

4. 注重市场实际需求,创建多元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融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于一体的人才培养环节[10],是传统课程体系的自然延伸。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建立立体综合交叉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财政学专业涉及到的主要实践平台包括课程教学实验平台、实训与实习平台和创新与创业平台。课程教学实验平台可借助教育部产学研项目进行搭建,实训与实习平台主要强调与财政税务部门、会计事务所、商业银行等实习基地的长效合作,创新与创业平台则主要借助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的路径展开。当然,这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严格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等资源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傅志华,赵福昌,李成威,等.财政与国家治理暨财政智库60年研讨会观点综述[J].财政科学,2016(11):98-106.

[2]张晋武.地方院校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1):78-82.

[3]欧阳华生,裴育.财政学专业人才特色培养探讨——基于我国20所高校财政专业的比较分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35-40.

[4]张锦华,郑春荣.我国财政学类本科专业建设状况分析报告——基于56个专业点的问卷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14(7):26-31.

[5]许安拓.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财政制度及财政学科框架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8(11):17-25.

[6]李俊生,姚东旻.财政学需要什么样的理论基础?——兼评市场失灵理论的“失灵”[J].经济研究,2018(9):22-38.

[7]高培勇.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102-122.

[8]马珺.财政学研究的不同范式及其方法论基础[J].财贸经济,2015(7):15-28.

[9]冯仕政.学科生态、学科链与新时代社会政策学科建设[J].社会学研究,2019(4):20-30.

[10]张英奎,陈明,郑庆华,等.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4(5):74-77.

猜你喜欢

财富管理社会治理人才培养
太平人寿“财富管理”:捍卫财富更简单,闲置资金“钱生钱”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大数据在财富管理中的创新应用探讨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探究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中高端客户批量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