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创新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探究
2020-03-18彭远菊熊昌云苏晓丹
彭远菊 熊昌云 苏晓丹
摘 要:创新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新机遇。文章主要贴近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提出创新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四种主要思维模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互联网;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8-0023-04
Abstract: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innovate and expand the thinking pattern and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are both new subjects in this field at present and new opportunities to innovate the ways and methods to work. According to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new perio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main thinking patterns to innovate and expand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inking patterns; internet; big data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如何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思维模式来引导当今思维活跃、信息量充足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转化为新机遇,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和突破的新课题。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以“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特别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新机遇。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网络化、多元化
当前正处在一个社会快速发展、多元文化、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越来越网络化、多元化,互联网对社会及青年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多维度的。2019年8月30日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1]互联网的最大客户群体,是当前高校学生;互联网的推动者,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可以说,高校学生是互联网思维影响最大的使用群体、传播群体,互联网不单辐射面广、多维度渗透,更是对青年学生影响深刻与深远。
(二)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信息量充足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信息来源广泛,对新事物、新思想较为敏感,他们追赶潮流、追求时尚、想法新奇,对外界关注多、融入多。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实现了社会空间的“无阻碍”,信息传输的“零延时”,信息获得的“同步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高校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与界面,重塑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交往方式。而虚拟网络世界中缺乏逻辑思维和思想分辩的无止境的点赞、复制评论,以及信息传播的非理性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引起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迷失,甚至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思维模式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固有性、保守性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凭借着一直以来学生工作的固有经验,他们往往习惯用某种刻板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引导学生。当用单一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把握认知对象、归纳推理分析问题,必然会导致认知与结论的狭窄性、不完整性。许多“经验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是习惯运用行政式、灌输式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忽略了学生个体的生活特点、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固有的工作思维模式,导致其工作内容的简单与单调,以陈旧的、落后的经验来指导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们,运用于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那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封闭。
(二)权威性、单向性影响着学生人本性的发挥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中,教师身份具有自然形成的信任权威、信息权威、教育权威。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扮演着说服人、教育人的角色,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权威性地说教,甚至过分地站在自己教师的角色去评价人、批评人,既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偏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和服务”的原则。大学生思想较为成熟与独立,他们排斥和厌烦传统的思想政治说教,对说教式的教育引导有强烈的心理阻抗,他们不愿意敞开心扉的沟通,也不愿意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融入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也阻碍着他们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现学生深层次隐藏着的问题。当前新媒体技术广泛盛行,学生沉迷于新媒体带来的娱乐、见闻、知识,师生间的互动沟通大打折扣,教育者无法深入地获知被教育者的内心真实想法和诉求。
三、创新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的必然性
(一)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创新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思维会影响人的认知,从而影响工作的方式方法,并对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与外部环境、社会生活的各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思维模式、处理方式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历史的改变、社会的变革依靠思想创新,如今我们已步入一个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时代需要当代大学生具有更坚定的政治理想性、更强烈的创新创造性、更坚实的社会责任承载性。
(二)充分体现受教育主体的人本性
创新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符合受教育主体的期待。高校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趋于成熟,他们有着自己的立场、辨别是非的能力,渴望自己的想法被认可、被尊重,并期待自己的主动性、空间施展性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对教育总是有着更高的心理预期与期望,他们期待老师用符合他们内心希望的方式教育引导他们、关注他们。所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以平等的姿态融入青年学生,关注他们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打破“教师——学生”育人的关系直线图,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他们多维的思想状况,真正做到融入学生、走进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并服务学生、发展学生、成长学生、成就学生,平等地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流露内心真实想法,充分体现受教育主体的人本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本性。
(三)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创新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是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当前正处在一个社会快速发展、多元文化、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思维模式、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支配并决定人的工作处理方式,思维方式的恰当性、科学性、突破性、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效果。[3]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发挥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创新工作思维模式是关键点。如果仍沿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学生可能不愿意接受、甚至拒绝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会出现有效性障碍,既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方式,又制约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也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以德树人”的培育目标。
四、新时期创新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4]
互联网思维具有平等性、跨界性的特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将互联网思维运用于具体的学生工作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包容学生不一样的观念想法,接纳学生不一样的思想行为特点,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培养引导,重视教育主体的主动“参与感”,体现学生个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对学生工作方式方法的接纳度。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交互性地融入学生中,去中心化、扁平化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接地气般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不同观点与话语权,营造一种与学生“零距离”的互动沟通氛围。
互聯网思维具有无界性、及时性的特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微博、QQ空间、朋友圈等平台及时地了解和获得学生的最新状态,快速地洞察出有问题、有苗头的学生,然后抓住第一时间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疏导,最大程度地做到防范于未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互联网思维拓宽了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连接的宽度、广度与交互度。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的重要使用主体、参与主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从互联网思维跨界的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主动建立开放、共享、共赢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5]。打破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界限,扩宽工作的新载体与新格局,通过互联网建立符合青年学生喜好的网络新媒体,抓住青年学生的心声,占领网络主流思想传播制高点,将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主流思想、知识、价值观融入到网络新媒体中,依托新媒体广泛的吸引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般传递给学生。
(二)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最重要的价值是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搜集汇总,有针对性地关联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深度加工,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满意的、有创新性的设计方案。[6]互联网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反映着他们所思、所想、所为,记录着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互联网获得学生的大数据是既全面客观、真实可靠、又较为方便快捷的方式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庞大数据,然后进行有效地分析整理数据,提前主动获得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大数据提供的很多真实而又全面的信息,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有效地掌握学生的整体情况、个别情况,从而,有效地知晓学生的相关信息,掌握学生的个体情况,提前获取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可预见性与可控性。
将大数据思维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思想表现、业余喜好、价值观念。通过网络点击量、转载量、评论言论,了解当前高校学生的关注点有哪些?生活习惯有哪些?他们都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较好地融入青年学生群体中,成为青年学生信任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规划、就业指导。
(三)法治思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法治中国”。《人民日报》也载文呼吁“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7]法治思维的提出,意味着法律将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评价我们每个公民的言论、行为时,都会从一定程度上围绕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来思考和判断。
高校学生群体基本是年满18岁的公民,他们对权利、平等、公平、正义等法治理念的期待和相关诉求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和反映。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看待学生问题、分析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时,都可以适当融入法治思维,比如,问题的看法是否符合客观性、问题的分析是否符合实质性、处理问题的手段法是否符合程序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法律原则和精神,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营造尚法、懂法、守法的校园氛围,将法治思维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比如,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可以时刻追问:学生是否有权利做出这种行为?学生是否享有此种利益?我的评价方式是否客观、证据理由是否充分、处理方式是否合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培养学生养成强烈的国家意识、坚定的民族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全面的法治意识与政治意识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使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运用法治思维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自然会变得更加的合法、理性、客观、公平,学生一方面会更加愿意接受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另一方面他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加强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从而,有效发挥法治思维在学生事务中的指导作用,提高学生的法治判断力、辨析力、选择力,使他们有能力自行判断和处置所面临的各种法治问题,达到育人效果、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统一。
(四)唯物辩证法思维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辩证法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提供了理想的认识工具和思维逻辑。[8]发展联系的观点,是新时期、新时代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指导思想。社会的迅猛发展、外来文化思潮的入侵、网络媒体的高度发达,固有的、传统的学生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工作的特点,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学会利用网络媒介、打造育人平台,营造符合新时期、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氛围。
统一对立规律,能更好地揭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与本质,分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时候,我们看到的问题学生情形只是一种表象,需要挖掘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对相关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质量互变规律,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遵循的工作规律。学生的问题有时会随着时间、环境等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甚至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比如:家庭的突发变故可能会导致学生的情绪问题或者人际关系问题、甚至适应性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此时此刻,还要侧面、多渠道了解学生过去的成长经历,更要持续关注学生的后续状况、跟踪学生、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从学生的过去、当前、未来三个层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以及心理疏导。
否定之否定規律,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会接纳、不断思考与探索,经常自觉对持有的观点产生质疑与批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经常问自己,为什么学生不能接受我的教育引导?我的教育引导方式错在何处?为什么我不能认同学生的某些时尚潮流?我的问题出在了哪里?这些都需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质疑以及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探寻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的工作方法。
五、结束语
面对当前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创新拓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一项重大、艰巨又复杂的政治工程。每一种思维模式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关系、某一本质的真实反映,但唯有符合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为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无限的力量,圆满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第44次中国互联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
[2]白洁.互联网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融入性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48-52.
[3] 李永胜.工程思维与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2):71-74.
[4]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2%E8%81%94%E7%BD%91%E6%80%9D%E7%BB%B4/12028763?fr=aladdin.
[5]程维.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影响与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6.
[6]杨江水,陈昌蓉,张绍荣.基于大数据思维方式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策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3):71-75.
[7]何民捷.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N].人民日报,2013-05-14.
[8]邱燕萍.唯物辩证法与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培养[J].常州师专学报,2001(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