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自治县产业扶贫发展策略

2020-03-18胡颖倩周鹏陈海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脱贫产业扶贫

胡颖倩 周鹏 陈海军

[提要] 产业扶贫为少数民族自治县精准脱贫提供发展方向和思路,改善该地区的生活条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不仅物产丰厚,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本文在分析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发展现状基础上,归纳该地区产业扶贫发展的制约因素,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产业扶贫;脱贫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于‘互联网+文化创意的少数民族产业脱贫研究——以靖州为例”(项目编号:20181055402);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基于‘互联网+文化创意的少数民族产业脱贫研究——以靖州为例”(湘教通[2018]255号);湖南省教研教改项目:“多元融合视域下的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湘教通[2017]452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2月30日

产业扶贫即在贫困地区或贫困群体中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让贫困者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机会的一种扶贫方式。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我们必须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关键,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一、现状分析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区,总面积约2,211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其中苗族、侗族人口占74.4%,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它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斜坡边缘地区,地处雪峰山脉西南端、沅水上游的渠江流域。靖州历史文化悠久,各族人民相处和谐。1987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靖县撤销,就此成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这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两个少数民族共同命名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靖州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素有“中国杨梅之乡”的美称,其杨梅种植历史已有2,000多年,人工嫁接栽培历史也有200多年,是中国四个杨梅主要产区之一。靖州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原生态、无污染的靖州杨梅,它曾被认定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绿色食品A级产品,同时也被世人称赞为“江南第一梅”、“梅中之王”。靖州在发展杨梅产业的同时,也探索出一条“种植基地+加工园区+研发中心+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新道路。2019年开展了以“品靖州杨梅,赏苗侗风情促产业扶贫”为主题的杨梅节活动,进一步提高了靖州杨梅品牌知名度。

靖州也被称为“中国茯苓之乡”,一直致力于发展茯苓特色产业。靖州茯苓基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一,每年集散茯苓占全国的70%,年交易量占全国的60%以上,出口占全国的2/3,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

作为“靖州三宝”之一的靖州山核桃种植基地达6.4万亩,居湖南第一,年产量达到五百万斤以上,产值近亿元,有“南方山核桃城”之美誉。

靖州不仅有杨梅、茯苓、山核桃等特色产品,旅游资源和文化遗产资源也十分丰富。靖州苗族歌鼟作为第一批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文化,不仅是苗族人民记载并传承本族文化的主要手段,还是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中最绚丽的一笔。丰富的物质资源、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为靖州实现产业脱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产业扶贫制约因素

(一)产业发展资金、技术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边缘,雪峰山脉西南端,沅水上游的渠江流域,崇山峻岭众多,又有丘陵、盆地交错。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靖州提供丰富物产的同时,也对靖州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杨梅、茯苓、山核桃等种植基地道路、水利、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影响了产品生产、无害化处理等后续发展,进而阻碍了靖州产业发展。落后的基础设施也使得资金、技术引入等困难重重。

(二)缺乏专业人才,内生动力不足。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选择去一、二线城市工作生活。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较落后,形成了“本地人才流失,外地人才不来”的尴尬局面,因此靖州产业发展中所需要的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服务型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靖州地理位置偏僻,许多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较为保守,部分村庄还是停留在自给自给自足的状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为主。

(三)品牌鱼龙混杂,品牌建设意识薄弱。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产品丰富,但是大部分品牌知名度低。主要原因在于當地品牌意识不强、杂牌众多,并未形成知名品牌,并且当地政府对品牌保护力度不够,使得品牌乱用现象屡禁不止,有损于知名品牌的树立。以“靖州茯苓”举例,靖州茯苓品质好,效果佳,所以大家认准“靖州茯苓”,使得靖州的茯苓畅销国内外。正因如此,所以不少不法商贩打着“靖州茯苓”的旗号,以假乱真,哄骗顾客,严重影响靖州茯苓的口碑。还有一些杨梅种植地农户执着于传统种植方式,盲目追求产量而忽视杨梅质量;更有部分自己经营的杨梅种植户就在路边摆摊设点,使得杨梅品质得不到保障,不利于“靖州杨梅”打造品牌形象。除此之外,靖州品牌宣传活动力度小,且未能与本地文化、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达不到品牌推广的效果。

三、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产业扶贫发展策略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基础设施。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政府需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建设杨梅、茯苓、山核桃等种植基地的基础设施,探索种植基地合作生产、合理流转等经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并积极发展靖州交通运输业,加大冷藏库容量,增加冷藏运输车,使得杨梅等产品采后能得到及时处理,实现远距离配送。还应加强观光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并且设置专车运送游客至景区、种植基地,弥补没有直达车的不足,让游客在靖州感受美丽的风景、淳朴的民俗和优质的服务,促进靖州旅游业的发展。

(二)搞好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通过对生产、贮存、包装、销售四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链的延伸。首先要对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把控好栽培环节。指导农户对按照标准进行种植、培育,推广科学栽培、嫁接技术,全面提升产品数量和品质。通过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新品种,对产品进行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提高产业效益。合理种植成熟期各异的杨梅品种,淘汰劣质品种,确保苗木纯度和质量,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其次是采用最先进的保鲜技术对产品进行保鲜、存储,建立大型的冷藏保鲜库,结合不同物流方式对产品进行不同处理,合理布局产品存储、销售点,实现产品快速、高质量配送。再次是改进产品分级包装技术,取缔粗糙旧包装,对产品进行包装升级,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其附加值。最后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通道,连接线上、线下,促进产品的智能流通;与快递公司深度合作,通过快递公司生鲜冷链快速运输的物流系统,实现产品可以一天内到达全国各地,使消费者能够在24小时内吃到新鲜靖州产品。

(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更新村民思想。面对人才匮乏困境,首先应加强人才培养,设立专门的技术学校,降低入学门槛,提前与优秀学生签订合约,留住优质人才;结合靖州产业发展特色与一些院校进行合作,选送愿意留在靖州工作5年及以上的合适的优秀青少年去免费学习深造,为靖州发展提供优秀人才。而由于待遇问题始终是根本问题,所以对于各技术、管理人才的待遇必须进行适当提高,并对他们的工资采取累年增加的方式,留得越久则工资越高,有效减少人才流失。对于村民思想问题,政府可以适当开展相关讲座,定期请专家学者举办宣讲会,提高村民们的思想觉悟;邀请扶贫成功地区村民对进行宣讲,增加村民产业扶贫信心,消除村民顾虑;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运用党的先进思想观念对种植农户进行思想指导。

(四)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意识。目前,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各产品生产农户多、加工企业杂,一般为规模小、品牌小的家庭作坊所生产,没有知名品牌。要想解决靖州品牌鱼龙混杂、品牌建设意识薄弱的问题:第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调控能力。優化资源配置,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产业,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良行为。建立有技术、资金、人才等支持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金势力雄厚、市场份额多、经济效益好的优势,打造优质“靖州品牌”,为靖州产业规范化发展开辟新道路。第二,要努力开拓市场,进行正确的品牌定位和品牌营销。适当拓宽品牌种类,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增加市场占有率。与生产大户联手建立生产基地,与中小农户签订合约,按最低保护价收购其产品,既保护农户利益,为其增收又保障了企业原料供应,实现农户、企业双赢。同时,打造符合品牌理念的品牌形象,如二次元Q版人物,适当衍生文创产品,吸引投资商及消费者注意。第三,要扩大宣传和推广力度。积极参加各大商品交易会和农博会,以优质产品为媒介,迅速扩大“靖州品牌”知名度。并策划参与门槛低、形式多样的靖州文化节,吸引海内外游客参与,带动靖州旅游业发展。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联合直播平台,对杨梅、茯苓、山核桃等特产的采摘、加工过程进行实时直播,把线下产品带到线上去,既能扩大销量又能使消费者买的放心吃得安心。

四、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要通过产业实现扶贫,就必须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以物质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为基础,发展核心产业,以核心产业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脱贫目标。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产业扶贫不仅促进了靖州的经济增长,缓解了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还使我国离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猜你喜欢

脱贫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巴士在线 “脱贫”记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