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城市群跨界治理文献综述

2020-03-18杨波黄香腾刘悦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

杨波 黄香腾 刘悦

[提要] 成渝城市群是我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西部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是新时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如何推动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已成为理论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搜集整理成渝城市群跨界治理的相关文献,从成渝城市群经济结构的跨界治理、交通物流的跨界治理以及生态环境的跨界治理等三个方面,概述成渝城市群跨界治理研究现状,最后指出现有研究成果的理论贡献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成渝城市群;跨界治理;文献综述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成渝城市群网络型跨界治理机制研究”(17SKG062);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渝城市群的跨界治理机制研究”(2017YBGL152)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2月22日

成渝城市群是我国西部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是新时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我国城市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的核心区域,对提高内陆地区开放水平、拉动西部经济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发展新空间具有战略性作用。对于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019年重庆市市长唐良智提出川渝两地将重点抓好“六个协同、一个机制”。学者们先后对成渝城市群的跨界治理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关于成渝城市群经济结构的跨界治理研究

(一)成渝城市群产业结构协调问题的研究。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新时期经济发展背景下,成渝城市群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产业结构欠协调的问题。罗秀娇(2012)分析提出,成渝城市群中等城市数量少、发展水平低,小城市发展滞后,缺少专业化城镇,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劳动生产率还是三次产业所解决的就业人口而言,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缓慢,各产业内部不平衡,工业在成渝各城市发展不平衡。田莎莎(2018)提出,成渝城市群的城市定位不清晰,产业同质化问题严重;地方保护严重,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中心城市极化效应明显,次级城市发展不足等。学者鄂冰(2012)提出,在城市群中有一个起着主导作用居于核心位置的城市,核心城市的產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理论具有时代的特征。对于成渝城市群,薛源(2016)提出产业结构只有在“技术进步-要素流动-集聚经济”互动协调机制的作用下,才能实现不断循环累积的协调发展。在促进产业结构演进时,不仅要从产业自身发展入手,同时要考虑到匹配程度,同步促进产业结构演进。赵洁(2013)提出,成渝城市群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政府间完善的合作,地方政府间合作是地方政府合理化配置区域资源,促进产业协调发展的中间变量。

(二)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渝城市群位于成渝地区、四川盆地、长江上游,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平台,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区域。同时,成渝城市群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针对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问题,钟海燕(2006)提出成渝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经济联系尚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和水平,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以及各产业间的联系在逐步加强和完善,城市群结构与形态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城市群经济空间是城市群区域的产业通过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所形成的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经济空间。袁安贵(2008)指出,成渝城市群是西部最大的跨省城镇密集区,要加强统一规划,促进成渝城市群经济空间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城市群经济空间整体发展;发挥双核城市辐射作用,整合城市群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发挥产业带动功能,促进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经济空间互动发展;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支撑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谭穗(2017)提出成渝城市群内各地方政府应协同治理推动城市群发展,结合成渝城市群“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布局,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打破行政壁垒、共建地方政府协同治理机制、注重资源整合以及互动协作等三个方面寻求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困境的化解对策。

二、关于成渝城市群交通物流的跨界治理研究

交通物流是现代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命脉,成渝城市群交通呈现典型的“双核”结构,即以成都和重庆主城为中心,辐射其他二级城市。因此,成渝城市群交通物流的跨界治理成为重点研究对象。

(一)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物流体系问题研究。成渝城市群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城市群,也是西南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交通物流对于成渝城市群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它是成渝城市群是否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单连龙(2016)提出,成渝城市群交通发展存在着规划建设缺乏统筹协调,综合交通网主骨架不完善,交通结构不合理、资源和环境形势严峻等问题。黎耕(2018)通过对成渝城市群高速公路、国道、铁路等陆路交通的比较分析发现,成渝城市群平均陆路交通可达性较好,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均衡等原因,主要表现为作为中心城市的成都和重庆可达性较高,但是周边不发达城市可达性普遍较低。其次,四川省和重庆市城市平均可达性改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均衡发展特征明显,四川省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李峥荣(2018)通过对成渝城市群区域平均可达性、最近节点可达性演变、腹地范围的县(区)可达性水平这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区域可达性改善程度地域差异性特征显著,绝对可达性提升格局呈现出“边缘性”和“轴带指向性”特征。应当加强区域边缘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交通路网,加大核心区域高等级(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道路的建设,构建区域“轴-辐”式陆路交通网络格局。

(二)成渝城市群交通物流体系协同治理研究。交通物流体系作为成渝城市群综合发展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要性不言而喻。交通物流体系的优化不仅是对交通路线、方式的优化,更是对整体协调的优化。张先怡(2015)在研究成渝城市群交通设施建设和工业发展时发现,成渝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成都和重庆两地具有绝对优势。认为应当打造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构造交通网络全覆盖,着力推动轨道交通建设的企业化运作。建立统一管理的区域协调机制,破除城市之间存在的壁垒,加强成渝两地的多元化合作竞争,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中心辐射功能。目前,成渝城市群主要运输通道为公路和铁路网,水路和航空在内部城市之间运用并不广泛。范英飞(2018)提出调节公路、铁路、水路运输方式之间的结构比例,提高结构性指标影响。着力开展公路、铁路的转运衔接,加大成渝城市群间大宗货物的运输。海梦飞(2018)在研究成渝城市群物流绩效中发现其物流市场规模较小,增长势头较弱,且成渝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物流绩效水平差异显著。建议政府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吸引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同时扶持中小物流企业,让物流企业共同参与到成渝城市群物流建设中。王亚凤(2018)分析成渝城市群区域轨道网络结构发现,其网络稳定性越来越强,接下来应当合理调整轨道交通运输车流组织的数目及路线走向,保障轨道交通网络的稳定性。

三、关于成渝城市群生态环境的跨界治理研究

(一)成渝城市群水资源防治与治理的研究。成渝地区水资源丰富、水能资源密集,处在长江上游干流及其支流岷江、沱江、涪江、嘉临江、乌江流域中的中下游地区,同“长三角”、“珠三角”一样具有流域经济区的特性。廖建华(2003)提出,应当建立和完善重庆三峡库区环境法制体系,加强城市污水防治技术研究,加强三峡库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三峡库区消落带污染预防措施,强化三峡库区富营养化趋势控制。黄晓容(2009)认为,成渝地区在水污染防控上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未设立水污染防治专项基金,同时缺乏在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应有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陈新明(2018)指出,水污染排污许可证法律制度在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被视为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之一。近年来成渝地区的水环境污染原因是多方面的,城市水污染处理设施和立即处置设施严重滞后,不能满足水环境保护要求,可选择“协调-约束”型协同治理路径,并通过强化监控合作加以优化。更有学者对川渝地区根据渐变性水污染事故的特点,提出应建立各河段污染源档案,对水环境安全进行阶段性的评估。

(二)成渝城市群空气污染防治与治理的研究。成渝地区地形复杂、幅员面积最大,也是我国最早出现雾霾型空气污染且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这不仅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也影响了成渝城市群投资环境和竞争力。杨柳(2018)提出成都和重庆空气首要污染物为PM2.5,而达州和自贡空气首要污染物为PM10,5种污染物的质量浓度的年内变化整体呈“U”型,日内变化特征研究发现,PM2.5、PM10、NO2和CO质量浓度日变化为呈双峰型,而SO2为单峰型,5种污染物浓度最小值均出现在5~7am。曾德珩(2019)认为,成渝城市群PM2.5污染指数最为严重,成渝城市群南部污染指数明显比东北高。朱文东(2019)在基于OMI数据的成渝城市群对流层NO2浓度遥感监测中发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技术创新转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镇空间布局,降低交通拥堵率,已成为成渝城市群解决当前污染问题最为理想的方式。谷金科(2019)提出,要建立清晰严格的产业审批制度,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进行控制,杜绝牺牲环境换来的GDP。

(三)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性治理的研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是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的核心目标,要在城市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城市个体发展与城市群总体协调之间的矛盾,在适当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做到土地利用与资源、生态的良好融合。吴坤、王文杰(2015)等人研究指出,成渝地區人工表面、林地和耕地面积变化十分显著,其中耕地主要转换为林地和人工表面,人口压力的加剧是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次强驱动因素,国家调控政策的实施对土地利用变化也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杨忍、王洋(2016)指出,相比西部地区其他地级市、县级市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来说,成渝城市群的城市土地集约度较高。但成渝城市群内部土地资源也面临诸多问题,朱志远研究发现,成渝城市群内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区域差异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区域生态效率一直呈波动变化趋势。

四、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对于成渝城市群跨界治理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能够用于整理的参考文献数量偏少,本文仅从经济结构、交通物流、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分析整理了关于成渝城市群跨界治理的研究现状。总体来说,现有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成渝城市群的跨界治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推动成渝城市群跨界治理实践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不全面,大多是基于现有的问题提出的相对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导致实际实施时有一定的困难。另外,现有文献研究的深度还不够,缺乏对跨界治理运行机制以及其内在机理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田莎莎,季闯.成渝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4).

[2]鄂冰,袁丽静.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理论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4).

[3]单连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构架[J].综合运输,2016.38(6).

[4]黎耕.成渝城市群陆路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及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8.

[5]李峥荣,徐邓耀,雷舒砚,邓静.成渝城市群陆路交通可达性演变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18.18(3).

[6]张先怡.成渝城市群工业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耦合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5.

[7]范英飞,等.成渝城市群经济与交通运输通道协同演化表征方法[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8.18(3).

[8]曹庭伟,吴锴,等.成渝城市群臭氧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8.38(4).

[9]王亚风,黄勇,石亚灵.成渝城市群区域轨道交通网络结构的组织特征及时空演化[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1).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
基于WOS数据库的近十年教育游戏文献分析
独立董事辞职决策的原因和后果:文献综述
汉语转折范畴文献综述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