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星平台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020-03-17陈玲
陈玲
[摘 要] 面对自主学习意识较薄弱的中职生群体,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升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下,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能够有效延伸中职语文课堂,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超星学习通平台,以《林黛玉进贾府》作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篇目,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助学、课后延伸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有效落实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超星学习通;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8-0168-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中职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表现在以下几个细节:一是没有课前预习习惯,在课前三分钟,笔者翻阅学生的书本,发现学生书本未圈画批注等,甚至连段落层次都未标出;二是缺乏课堂参与主动性,笔者就课文内容设计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遗憾的是学生基本不交流、不思考,被动地等着教师的“标准答案”;三是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得不到保证,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按要求独立完成作业,“雷同作文”比比皆是,抄袭现象尤为严重。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所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说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学好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对语文学习尤为重要。中职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单纯以语言传递信息和以课堂为唯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教材的过度依赖,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对学习自控力较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中职学生来说,自主学习能力将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下,笔者积极地思考如何科学地将移动学习平台与中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有效落实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一问题,本论文以超星学习通软件作为移动教学平台,以《林黛玉进贾府》作为具体的教学实践篇目,对移动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进而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超星学习通运用于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实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笔者尝试借助超星学习通移动平台辅助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超星学习通是移动的智能化信息教学平台,面向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交互式移动学习专业平台。在4G大范围覆盖的通信技术支持下,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学习任务相对轻松的中职生群体,手机是学生消磨时间的利器,这也为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借助学习通平台创建课程,利用手机作为教学的道具,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学习,探索全新的信息化教育模式。
《林黛玉进贾府》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明清时期的小说理解难度大,《红楼梦》著作的信息量大,对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仅靠课堂三课时的教学时间远远不够,需要学生课外积极地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试图借助学习通平台延伸语文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教学平台提升中职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師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中职生虽然基础知识较薄弱,但是思维敏捷,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喜欢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基于学情,借助学习通软件的优势,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制订具体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试图弥补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职语文的学习亦然。传统教学预习存在要求较笼统、随意性强、反馈低效、数据难以记录等问题,借助网络平台让预习作业流程化,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笔者将课前预习工作分三步走:建课、问卷、导学单。
1.教师完成建课
课前,教师收集并整理与章节有关的学习材料,将其微型化、模块化。依据课程教学知识点,教师录制音频和视频微课,将微视频和课件设置成任务点,细化预习任务。为了防止学生敷衍了事,笔者会在PPT课件上设置限制翻页时间,将微视频也设置成防拖拽、防窗口切换模式,更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会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2.设计调查问卷
笔者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前设计并发布相关的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的情况调整每一章节的重难点。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为例,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笔者在课前先发布问卷调查如下:
根据学生的问卷反馈情况来看,该班级有33.3%的学生通读小说,只有18.2%的学生完整看过电视剧,显然利用课堂时间普及《红楼梦》主要章节的故事情节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学生如果没有自己阅读过文本,语文课堂必然是灌输的,教学也会是隔靴搔痒,是低效的。因此基于问卷数据,笔者有针对性地整合微课资源上传学习通平台,并修改教学设计。
3.发布导学任务单
对于中职的学生,教师必须很明确地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因此,课前发布导学任务单是必要的。学习任务单清晰地呈现学习目标、预习任务、学习支架、学习过程等,有目标地督促学生完成预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
(二)课上助学
1.利用签到考勤
中职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被否定的弱势群体,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在学习通移动平台上,教师发起签到活动后,只需要一分钟就能够准确地知道学生的出勤情况,相较于传统考勤,效率大大提高了。不仅保证课堂授课的时间,也降低了学生旷课迟到的频率,帮助学生养成准时进课堂的良好习惯。
2.活跃课堂气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阶段,面对习惯于被动接收信息的中职生,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辅助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其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建构活动中。笔者根据课前设计的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较准确地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结合学生平时作业常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发起主题讨论,并给参与讨论的学生及时加分,以此调动其他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后笔者点击词云,查看高频词,弥补传统课堂上教学情况不易反馈等不足,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中,笔者发起关于“你喜欢林黛玉吗?”的主题讨论,要求学生在学习通平台上直接回复,接着及时给已回复的学生评分,并通过查看词云直观地看到学生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否到位。
课堂上,笔者借助学习平台可以发起抢答选人等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游戏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能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当代教育理念,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动者、指导者和评价者,课堂在动态生成中鲜活起来。
(三)课后延伸
学以致用,温故知新。课后作业作为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教学环节中绕不开的组成部分。而中职生几乎没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纯粹敷衍了事。为了防止学生复制作业,笔者尝试在“学习通”移动教学软件布置作业。笔者在发布作业前,将作业设置成题目乱序,这样学生接收到的题目顺序不同,另外,通过勾选随机出题,保证学生端的题目略微不同,以减少学生作弊的机率。同时,笔者将部分作业设置成“生生互评”,随机选中某一位学生来批改作业,将游戏化教学融入作业环节,不但能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也能有效保证作业完成质量。学生参与作业批改,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上,也能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超星学习通系统会时时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抓手。教师可以将平台上的相关数据一键导出反馈给学生,如在课上公布作业完成情况排名表,激发学生的动力,督促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借助超星学习通辅助教学,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让中职语文课重新焕发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进行脑力劳动,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者推翻一个解释,那么知识的获得就不是消極被动地掌握,而是去获取的。”教师充分发挥超星学习通导学督学的功能,在课前发布完成导学任务单,课中“抢答”等游戏化教学的方式,课后通过督促、防作弊等设置,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利用学习通平台,教师能收集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的参与度、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找准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反思教学设计,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精准地补给,进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学生通过这种移动学习的方式能够随时随地地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形成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 (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0-31.
[2]张丽英.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8):66-70.
[3]张永禄.中职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220-221.
[4]李卫东,王屏萍,张婷.“互联网+”背景下“双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高中语文专题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12):104-105.
[5]陈寿宗,赖一郎.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性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0):58-59.
◎编辑 郭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