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020-03-17齐延寿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规则意识培养小学数学

齐延寿

【摘要】规则,是秩序的保障.规则意识,是让自己不逾底线的红绿灯.小学数学很多定理、定义和概念中都充分体现出了规则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促进规则意识的渗透与培养.本文就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数学与规则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和形式进行规则意识培养,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并能够时刻恪守道德和法律底线的有用人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规则意识;培养

规则是何物?规则就是人们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遵守的要求和规定,以及在某一些方面对某一事物的具体要求.规则意识,是法律意识以及个人行为自我约束的基础标准.就教学而言,它既属于小学思想品德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又体现于其他学科对于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与塑造中.让学生从小养成重视规则、遵守规则的良好品质,是成长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共同需求.数学,作为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最重视规则与逻辑的,人们在它面前体现出来的态度是最严谨的.在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地合理渗入相关规则理念,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潜移默化地自觉重视规则并运用规则去规范自我行为.

一、规则意识的发展渊源及重要性

规则意识始于何时?这个问题难以考究,但可以肯定,它的出现早于人类文明.因为规则意识的萌芽,人们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才促进了家族部落乃至国家的诞生.规则的不断完善,为社会制度的建立和政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也实现了从规则向法律的飞跃.比如历史上很有名的两部法律——《汉穆拉比法典》和《独立宣言》,就是大多数人规则意识达成一致的产物.

现实生活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背景下,不同的个体人物,都需要运用一些规则意识去达成共识.达成一致的规则意识,能为大家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又能让每一个个体都规范自我行为,约束自我欲望.比如,大家都有了道路安全规则意识,就会少一些交通意外发生.大家都坚守经商的规则,就能达到诚信经商合作共赢.全民有了规则意识,才不会各行其道,才不会让社会陷入无序混乱之中.

二、规则与数学的论证关系

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数学从古至今一直在所有学科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这和数学本身就存在很多科学的规则有着密切的联系.众所周知,数学的诸多法则、定义、定理,都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规则在某些具体要求上,或是在某一些区域范围内,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甚至真理性.我们对于数学的学习,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这些规则所体现出来的法则、定义和定理.学习这些法则、定义、定理的目的,是为了未来能够运用到这些规则去创造美好生活,为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当然,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所以规则也需要经过历史发展的洗礼.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规则也需要做出适应性的验证改变,以避免读死书的情况出现.学习数学,既是学习规则的应用,又需要让学生在不断的规则学习中培养出良好的规则意识,以确保所学到的规则是科学的、辩证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虽然我国曾一度流行早教、幼教甚至胎教,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小学才是正式教育的开始.小学生对于未知的世界,对于浩瀚的知识海洋,充满了好奇;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有着模仿和学习的冲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学生的人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则是握着学生的手和学生一起在纸上画上第一笔的人.如果说学生是即将远航的一叶扁舟,教师则是一座灯塔,为学生指引着未来的方向.由此可见,小学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用以规范其思想意识与行为举止,为孩子们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数学的计算法则、定理和定义的运用中体现规则的重要性

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人们对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是具有非凡实用意义的工具式学科.我们学习数学,最基本、最朴素的目的就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运算教学和理论讲解中严谨地运用学科特有的科学规则,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工作重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涉及得最多的就是数学的定理和定义,教师应严谨地运用规则进行科学推演与解析,并充分强调如果违背规则进行操作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比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次常见的混合运算,先向学生强调数学运算的规则:第一,在算式中只有加减或是乘除的情况下,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进行的;第二,在算式中没有括号的前提下,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第三,在算式中如果有小括号,小括号里面的数据优先计算;第四,如果算式中包含不同等级的括号,计算的顺序是先小(括号)后中(括号)然后大(括号).以下题运算为例:(1)438+63÷9-19×7;(2)1.9+1.5÷4-7×0.9;(3)3.2÷[(2.6+0.8)×2.6];(4)[8+(5.86-3.23)]×(45.2-31).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各算式的计算顺序,并算出结果.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计算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在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严格遵循上述四条计算规则的前提下再进行严谨的计算,最终大家都会得出正确且唯一的结果.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遵守规则与不遵守规则前后两次结果完全不同的比较,可以切身地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在脑海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朴素的规则意识.

2.在针对数学定理、定义的诠释与解读中去发掘其涵盖的科学规则

与其他国家相比较,数学在中国起步较早,而且发展成熟.早在魏晋时期,专业的学术著作就已经问世并广为流传.所以我国的数学在世界上可以说是自成体系,在数学教育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由于传统文化丰富,中国教育比较强调记忆,比如背诵乘法口诀,就是一个先熟悉规则,然后衍生技巧的过程.作为应用科学的代表学科,数学学科对于规则的应用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规则内涵的前提下才具备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定理、理义的阐述与解析相对比较枯燥而抽象.教师可以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从定理、定义的深度学习中去发现和总结相关的科学规则.教师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量地引入一些适用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丰富的信息技术课件资源,为学生打造一个趣味性强的学习情境,让单调的数学内容丰富起来,把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数学规则的探索与发掘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渗透与数学定理、定义、概念、公式等内容有关的学科规则,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深入了解,在生活中可以灵活应用.比如为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而开展“图形的变换”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展示出常见的小鸟、人体、飞机、蜻蜓等事物,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探索分析,寻找其中的共性与区别.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學生们会发现,这些事物在某一视角下都是对称的.这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对称的呢?是由运动需要平衡这一规则所决定的.通过这样的学习,概念的问题具象化了,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发掘规则理念.

3.在公式、定理和概念的推导过程中充分应用规则

每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创新和创造的天性,特别是在青少年时代,这种天性会表现得特别突出.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规则主观地理解为是一成不变的,这样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化固定的态势.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对科学规则进行严谨的解析、科学的论证之后,推演出符合科学逻辑的新规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既有公式、定义、原理和定理的论证与推导,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与应用科学规则,充分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对科学规则进行研析创新.比如在“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概念的讲解和方法的介绍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对习题进行生活情境化的创设延伸.以学生们常玩的跳棋为例,下棋的甲、乙、丙三方谁先落子应如何决定?根据轮盘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合理的跳棋游戏规则.学生亲身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之后,会深切地体会到游戏规则只有在可能性相同的情况下才是公平合理的.规则的应用推导与创新,既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又加深了学生的规则意识.

4.在课堂游戏中培养规则意识

虽然小学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但大多数保留了爱玩的天性.以游戏的方式教学,是针对年龄不大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常用方式.它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重、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不容易时时刻刻遵守课堂纪律等问题.在运用游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游戏前对游戏规则的声明与强调,游戏中对于游戏规则的时刻遵守,游戏后对于游戏规则的回顾与反思的方式,让学生在他们喜欢的游戏方式里一步一步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比如大家爱玩的扑克牌游戏,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用它来做数字运算练习,先和学生约定好游戏规则:两名学生手里各执一张扑克牌,一名学生手里是个位数字的牌,另一名学生手里是十以上的牌.教师随机选择加减乘除运算方式,两名学生同时运算,先得出结果者就获得对方的牌.这样生动有趣的课堂游戏,既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点,又在游玩和学习当中,潜移默化地渗入了规则意识,相比于一板一眼的日常教学更加容易让人接受.

5.系统地规范数学教学的具体要求,全方位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规则意识的有机融入,既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解决各种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的能力,还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于各项规则的敬畏与遵守意识.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系統地规范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和参照经历了时间检验和科学论证的定理、定义、公式和概念.每一步的演算和推导,都要做到有理有据.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养成遵循规则不越底线的良好习惯.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时时提醒学生,不遵守规则、违背原则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让他们从小就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和遵守规则的必要性.要让学生时刻具有规则意识,教师首先要做出一个好的表率,系统地规范课堂教学要求,规范授课方式,规范解题流程……让学生有一个好的榜样可以模仿学习.有了好的表率,学生的规则意识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养成环境,也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与规则之间,原本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利用小学数学教学所蕴含的丰富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在对小学数学知识理解、学习、应用和创新的过程中,如小雨滋润大地般地把规则意识渗入其内心深处,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及时地指导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意识和学科知识的双重教育,会促进学生在知识掌握与运用,原则坚持与道德的恪守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兆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6(12):39.

[2]何英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J].西部素质教育,2016(18):124.

[3]陈志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5(11):278.

猜你喜欢

规则意识培养小学数学
以思修课为依托推动高职院校学生规则意识教育
略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
浅谈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