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待戈多》与西方世界的精神迷失

2020-03-17杨丹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物分析等待戈多

杨丹

摘  要:文章以《等待戈多》为分析对象,通过文中人物的分析揭示西方世界战后的精神迷失和西方文明衰落后的绝望心理。通过文章中对人物性格、宗教和人性的描述,深刻体现了西方人对战后现实生活的不满,但又无法改变的无奈,进而揭示西方人精神世界的荒芜和无助,并渴望从失望中解脱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人物分析;西方世界;精神迷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1

二战后,西方世界收到巨大破坏和冲击,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西方文明优越的谎言被无情戳破,经济萧条、秩序混乱、道德沦丧,导致西方世界精神颓废与迷失。西方传统宗教,如基督教和天主教等无法解决当时人们的困惑,因此,狂人尼采的观点“上帝死了”被更多人提及并开始相信,由于没有新的信仰可以代替传统的宗教,导致西方精神世界的空虚与缺位,人们普遍对未来失去信心,生活在绝望的压力之下,又毫无希望的等待与期盼,在此背景下,《等待戈多》出现了,它准确的反应了 当时西方人身处绝望中的迷失状态,又渴望解脱,却无法解脱的绝望心理,恰如其分的表达的西方世界的精神迷失。

一、西方文明在战争后的挣扎

二战之前,西方国家经过几个世纪的殖民扩张,将势力范围伸向了世界各地,并在宗教思想的指导下,认为西方文明是最优秀的文明,所以,西方世界才能统治更多的地区。这种优越心理伴随着西方人经历了几个世纪之后,终于在二战中被彻底摧毁,各个殖民地相继独立,西方殖民体系轰然倒塌。曾经的西方《圣经》中描述的伊甸园,天堂式的生活无法延续,曾经的心理优势也荡然无存。相反,优秀民族的失业现象,复杂的战后民族问题,现实的经济停滞导致了西方世界传统价值体系的崩溃。基于现实而产生了一系列优秀作品,《等待戈多》便是其中之一。《等待戈多》中呈现出来的“乡间一条路。一棵枯树。黄昏。”就是对战后西方精神世界空空如也的真实写照,通过在大自然中一颗即将要枯死的树木的表达,反应了 战后西方人世界的荒芜状态。《等待戈多》中的空荡荡的自然界,干涸的地表,毫无生命迹象的环境氛围,处处都反应出 缺失宗教信仰后的西方世界的整体迷失和迷茫,挣扎与无助。

二、《等待戈多》中情景与人物解析与西方世界的精神迷失

1、《等待戈多》中情景与人物解析

《等待戈多》中没有特别喧嚣的场面和人群,只有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岗和弗拉季米尔、波卓以及他的奴隶——幸运儿和戈多的使者——一个小男孩。贝克特通过对这五个不同人物的情景、语言创设,构建了一个混乱且荒诞的迷失世界。波卓和幸运儿象征着人类的肉体和思想,代表“人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中思维能力隶属于肉体欲望”。通过对情景的创设表达了人类理性的缺失与精神的迷失。如第一幕中,幸运儿出场,却被波卓用一条绳子拴住了脖子,“绳子象征着感性对理性的控制,绳子的长度则象征着感性力图控制理性的欲望,或者理性永远也别想摆脱感性的控制”。这恰恰表明人的理想已被扭曲,正如弗拉基米尔所言:“咱们早就不能思想了。”这也反应了 《等待戈多》作品中人文理性思想的丢失和西方世界精神的迷失。

2、人物象征与西方世界的精神迷失

剧中五个人物来源于不同的国家,也并非同一种族,通过这种情景创设象征全体人类,他们近乎悲惨荒诞的遭遇和处境恰恰反映了当时西方世界的真实写照。贝克特通过创设剧中台词:“我们是人……全人类就是我们”来表达人类世界的虚幻,甚至人类就是时间的牺牲品,时间无情地把人类和世界推向宿命的终点。通过对具体人物的描述,将人抽象为具有共性的镜像,并慢慢将人类的个性化特征淡化,将人类的心理、情感等抽象为具有一般特征的社会人角色,并集体置于一个精神缺失的世界中,达到“人类在一个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因此,《等待戈多》中人文主义者所强调的理性是处于睡眠状态的理性,是处于感性统治之下的理性,是导致西方世界精神迷失的理性。这种人物和情景创设的对应关系,准确印证了西方世界战后的精神迷失与无助。

三、结语

《等待戈多》通過情景和人物的设置,达到一种既成事实的荒诞与不经,恰恰反映了战后西方世界精神层面的断层与困惑。这种迷失状态正是当时西方世界的真实处境,荒凉的荒原毫无生机,作者本人也表现出了一种无法名状的冷漠,甚至表现出了无法理解的冷漠,这种情景下,人类便成了一种象征,这种象征告诉我们一个现实,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无论环境如何变幻,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一直存在,虽然未来的希望是渺茫的,是未知的,甚至看不到一丝光明,但出于人类本能的挣扎与对美好的向往,挣扎之外还会有希望,无助之后还会有等待。因此,即使这种迷失与无助会带来负面影响,但毕竟也给人类留下了一道闪烁的希望之光。

参考文献:

[1]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施咸荣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1页。

[2][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意]加林·意大利人文主义[M].李玉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猜你喜欢

人物分析等待戈多
影片《山河故人》赏析
现代性反思以及对于救赎的期望
《等待戈多》,人性断裂的精神现实与救赎
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形象分析
《等待戈多》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上帝意象
话剧《等待戈多》等
在对现实的反抗与妥协中发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