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路径思考
2020-03-17王子珺
王子珺
【摘 要】融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传播模式。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评论节目要发挥影响力、传播力和引导力,应立足其原创内容的生产优势,引入非新闻元素,打造小而精的融媒体工作室,培养和建立融媒体新闻评论人才队伍,以实现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创新表达。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新闻评论;舆论引导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自此,各省市的县级媒体平台驶入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快车道,加快了推进媒体融合的步伐。同年9月20日至21日,中宣部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对在全国范围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安排,“2018年先行启动60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2020年底基本实现在全国的全覆蓋。”至此,目标明确、标准清晰的融媒体中心建设在全国全面铺开。有报道遂将2018年称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的元年”。[1]
一、融媒体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优势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他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毋庸置疑,如今媒介技术的发展进步,改变着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舆论传播的格局。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媒体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边界,通过整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等不同媒介载体,建立“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方位覆盖”的新的传播体系,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为目标的融媒体中心应运而生。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成立和建设,旨在在本地区范围内,通过媒介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主流新闻舆论的新阵地。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通道,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至为关键的 “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利用其地域上与当地群众的接近性,打通了现实社会与用户使用媒介的虚拟场景,能够很好地完成两个场景的相互转换,同时以“问政、服务”为内容与政务服务相伴而生。因此,以实时性、个性化、社交性、服务性为特征的“指尖上的政府服务中心”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新闻传播活动始终不渝的追求。不可否认,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与考验。增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是将不同媒介的内容平移、整合到一个新媒体平台上,也不是做几个APP和公众号,修修补补应付了事,而是要真正地用互联网思维,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增强县级融媒体中心与用户的互动性和粘合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同时,设备、资金和人才等资源不足的短板,也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二、融媒体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评论的发展路径
将新闻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而在众多类型的节目中,又以新闻评论类节目最为有力。“就电视新闻频道而言,新闻评论节目是气质,更是灵魂。实践证明,一档优秀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足以支撑、带动一个频道,提升整个频道的知名度。”[2]1980年7月,我国首档电视新闻述评节目《观察与思考》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标志着新闻评论类节目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随后涌现出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1+1》等节目,一直在传统新闻媒体的舆论场引领风骚。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如今这种较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形式在新的媒介生态中遇到发展瓶颈。因此,如何重塑新闻评论节目的形态,抢占主流舆论场的高地,对县级融媒体中心而言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发挥原创内容生产优势
在传统媒体时代,县级媒体的工作者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的生活最密切,因此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问题他们也最清楚,长期积累的新闻评论资源、经验和优势依然存在。在融媒体时代,县级媒体的工作者同样可以利用地域上的接近性,用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发挥原创内容的生产优势,建立地域内的“传播圈”。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上,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在生产流程方面进行调整,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和资源,将手机客户端中群众的“问政”诉求引入内容生产中,用“新闻+”理念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评论节目从生产内容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同时在电视、报纸、广播和新媒体等平台同步播发,实现一次生成、多次传播、全方位覆盖的态势,以满足群众不同的收听收看习惯,拓展新闻评论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二)非新闻元素的拓展与创新
融媒体时代,内容要创新,形式、手段更需要创新。县级融媒体中心可结合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为新闻评论类节目赋能。传播的碎片化、阅读的偶发性和需求的个性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媒体传播特征,对新闻类节目“短、平、快、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节目尝试着引入脱口秀、快板等舞台表现形式,将评论类的内容精炼、通俗地表现出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19年两会期间,四川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客户端“四川观察”,推出了系列节目《快嘴幸儿60秒盘两会》。在60秒的时间内,主持人快速点评两会的重点和亮点,整合用户、网友丰富的评论内容,短平快地推出每日两会新闻早餐。2019年的两会期间,“人民日报评论”在其微信公众号和抖音账号上同时推出了《两会“石”评》节目。主持人跨界变成快板演员,以快板这种表现形式,趣评两会新鲜事,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关注。同时,科技的赋能给新闻评论节目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光明日报新媒体栏目《光明政论·小明说两会》,就是将AI技术运用到节目中,生成AI的虚拟主播“小明”,实现新闻评论节目的全流程播出,让受众耳目一新。未来,技术将成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础,成为驱动融媒体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此外,还有将漫画、音乐等元素融入到新闻评论类节目中,以整合节目资源,促进新闻评论的多样化发展。多种跨界组合的尝试,也是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非新闻元素的加入应该以评论的内容为基础,是基于观点、立场的手段创新,因此形式要符合内容的表述,坚守新闻评论的价值,切忌画蛇添足。
(三)打造小而精的融媒体工作室
传统媒体在内容创作上要积极拥抱新媒体,在内部运行中,同样也需要打破原有的机构壁垒,实现从0到1的突破,建立符合融媒体生态的工作、生产模式。早在2016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就启动了“融媒体工作室”计划,打造了麻辣财经、学习大国、新地平线等12个不同内容门类的工作室,推出文字、音视频、图解、H5等各类融媒体作品,综合点击量过千万。虽然县级融媒体中心在设备、资金和人才等资源方面,无法与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同日而语,但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结合地域的文化特点,打造内容专业化、垂直化、小而精的县级融媒体工作室。围绕区域内群众关注的热点事件,合理建构新闻评论节目的样式,创作出区域内的融媒体新闻评论品牌,形成传播矩阵,占领基层舆论高地,让舆论宣传工作变得更有针对性,更具吸引力。但应注意的是,建立融媒体工作室并不是形成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要让彼此之间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建立一个矩阵系统,将各个工作室连接起来,这就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加强互联网“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理念。
(四)培养融媒体新闻评论人才队伍
新闻评论类节目基于事件而重在评论。节目水平的高与低,质量的好与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新闻评论员的能力和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并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培养和构建新闻评论人才队伍,是提升新闻评论节目質量的关键一环。融媒体中心的新闻评论员,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业务素质,更需要树立全媒型的新闻传播理念,能够针对不同的媒介形态创作出不同形式的融媒体新闻评论作品。但就目前来说,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仍然面临着整体薪酬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不高的现实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人才竞争力,成为困扰其人才队伍建设的难题,也亟待加以解决。
结语
融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传播模式。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基层新闻舆论传播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出县级融媒体的声音,办好新闻评论类节目,需要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实现大小屏互通有无,形成强大的传播效应;需要基层的媒体工作者守正创新,有角度、有温度、有态度地与受众平等交流,多渠道联通;需要县级融媒体中心突破自身局限,打造小而精的融媒体工作室,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新闻价值的融媒体节目品牌,实现融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创新表达。
注释:
[1]王军峰.县级融媒体中心跨步前行有标杆[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2-25.
[2]张宝军.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应对之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9(02).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融媒体中心)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