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基础、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0-03-17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河南省

李 晶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 450000)

1.引言

消除贫困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时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十九大召开之后一系列讲话和政策的发布更是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推动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扶贫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是政府开展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脱贫攻坚任务的核心。产业扶贫旨在以产业发展为杠杆,通过提升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推动贫困地区发展,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行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我国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资源丰富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的高度重合性为旅游业与产业扶贫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近年来,乡村旅游依靠其强大的资源优势以及新兴的产业活力,已经成为带动贫困群众快速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是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重要途径。

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乡村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总数也位居全国前列,扶贫脱贫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是,河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天然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可以使我省贫困地区依托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收入的稳定增长,有利于我省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针对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外针对乡村旅游扶贫的研究开始较早,早期比较著名的观点有PPT(Pro-Poor Tourism) 和 ST-EP(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前者着重研究乡村旅游可以带来的直接收益;后者则更加关注乡村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强调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Schilche[1]提出旅游脱贫必须以贫困人口参与机会平等为前提;Meyer[2]基于价值链的理论知识,建议通过加强产业融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并且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实行。

国内学者针对乡村旅游扶贫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发展模式、空间分布以及实施效率等方面。在发展模式方面,陈友华[3]从政府职能角度出发,认为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要从“输血型”转向“造血型”、“混血型”等模式。周兵[4]等在对重庆酉阳县旅游产业扶贫实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化、农业化以及文化旅游扶贫模式。黄承伟[5]以贵州省扶贫模式为例,提倡扶贫主体与扶贫对象互利共赢的“千企帮千村”模式。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曹哲[6]运用ArcGIS 软件对山西省182 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空间联系度分析,并提出空间结构优化建议。徐涵[7]对安徽省333 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核密度分析,发现安徽省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存在冷热点。赵永青[8]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分析其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在扶贫效率方面,张志娟[9]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固始县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估,认为开展乡村旅游对河南省脱贫攻坚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且下一步旅游扶贫工作重心应该放在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方面。乌兰[10]等以内蒙古12个盟市为例,采用DEA 方法对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了评价,并针对不同的效率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提升模式。钟学思[11]对广西瑶族5 个特色村寨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影响其旅游扶贫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从政府职能等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资源优化政策建议。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大多以具体案例为依托针对特定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进行研究分析,而较少从宏观的角度全面分析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所面的一些具体的现实困境,其中针对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事业发展的研究少之又少。在此背景下,基于产业扶贫的视角,对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基础以及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2.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基础

2.1 丰富资源奠定天然基础

河南省地处中原、土地肥沃,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具备发达的交通条件,为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助力产业扶贫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方面,河南省不负中原粮仓之名,有原阳大米、信阳毛尖、中牟大蒜等高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同时还拥有登封嵩山、洛阳清明上河园、开封鼓楼等风景秀丽的自然风景区。文化资源方面,河南省地处中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拥有许昌古城、嵩山少林寺、淮阳太昊陵、许慎故里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同时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汇聚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原文化。此外,河南省拥有“九州腹地”之称,连东贯西、承南启北,是中国内陆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更是为河南特色美景美食和中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近年来,河南省响应国家扶贫号召,深度挖掘自身资源,实施以“百村万户”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程,已经取得了一些亮眼的成绩,位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图1 根据河南省乡村旅游网所公布的信息,汇总了河南省各市县目前所拥有的乡村旅游景点总数:

图1 河南省各市县乡村旅游景点汇总(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18》)

2.2 可支配收入增长带动旅游消费支出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 年底,全年全省生产总值达44988.16 亿元,相比上年增长7.8%;人均生产总值47130 元,相比上年增长7.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557.86 元,人均消费支出达19422.27 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719.18 元,人均消费支出达9211.52 元。此外,从图2 可以看出近年来河南省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支一直保持良好的上升趋势。

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为促进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2017 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交通和娱乐占比20.1%。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在文娱交通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选择在工作休闲之余前往附近乡村感受田园生活气息。这一转变为河南省乡村旅游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有利于带动贫困地区人民通过乡村旅游事业的繁荣实现经济收入的增加,最终有利于我省全面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图2 河南省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支(2012-2017)(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18》)

3.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困境

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凭借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经取得了较一系列较为瞩目的成果,完成了部分地区的脱贫任务。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离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还存在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人才短缺,扶贫创新意识不足

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集中在贫困偏远地区,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以当地留守村民为主,缺乏专业的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短缺,导致我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很难在一众同质项目中脱颖而出,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3.2 意识薄弱,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偏低

乡村旅游扶贫强调提升贫困人口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参与度,体现乡村贫困人口自我能力的提升,实现经济和精神的全方面脱贫。然而,目前我省部分乡村地区贫困人口的主动脱贫意识和积极性严重不足,同时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综合素质处于较低水平,缺乏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基本素质和技能。部分贫困人口并没有意识到通过旅游产业促进收入增加的重要性,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同时服务意识也严重不足,甚至部分地区存在“宰客”和恶性竞争现象,给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3.3 管理混乱,扶贫效果不佳

一方面,政府部门的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存在一定漏洞,导致部分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利益;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对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定位存在偏差,重视乡村旅游行业的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实际的扶贫效果,没有达到通过发展旅游行业促进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最初目标。

3.4 产品同化,缺乏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河南省乡村旅游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初步发展,拥有了一批示范性景点,但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量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产品缺乏品牌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河南省内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还是以“农家乐”形式为主,产品和服务单一,没有与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紧密结合起来,缺乏核心竞争力,很难在乡村旅游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难以实现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4.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优化路径

4.1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新旅游扶贫模式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行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过程中要不断吸引人才,创新旅游扶贫模式,为旅游扶贫事业注入新鲜的生命力,同时还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政策留住人才,实现乡村旅游扶贫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讲,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实施人才引进政策等手段,吸引一批具有专业旅游管理、农林经济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到贫困乡村来工作,提升河南省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整体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专业人员的加入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合理开发现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对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进行创新,从而为我省乡村旅游扶贫事业创造新的生命力。其次,可以利用专业人才的引进带动本地经营者整体水平的提高,培养当地经营者的创新意识,进而从根本上助推我省扶贫攻坚任务的进行。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旅游人才管理制度,采取切实有保障的激励措施,让优秀人才可以放心地扎根农村,为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4.2 加强培训,转变意识,提升贫困人口综合素质

想要真正实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带动贫困人口脱离贫困的目标,必须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加快观念转变,提升综合素质。

首先,要在具有乡村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通过村集体会议、公告栏展示、广播通报等途径大力宣传乡村旅游扶贫的相关政策,大力推广贫困人口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致富梦想的典型榜样,帮助贫困人口树立正确的旅游脱贫观念,增加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加强对参与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贫困人口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服务技能、专业种植养殖技能等,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食,从而为游客提供舒心的游玩体验,招揽更多的“回头客”。

4.3 完善机制,精准识别,提升扶贫实际效果

发展乡村旅游扶贫项目重点在于“扶贫”,因此首先要弄清楚究竟哪一部分人需要帮扶,要让发展旅游项目获得的收益真正落到那些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手中。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旅游扶贫对象识别机制。通过挨家挨户地实地访问,了解每户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建立动态的管理档案;同时通过村干部实情推荐、邻里访谈等方式确立不同层次的贫困人口等级,以公告栏的形式进行公示,增加扶贫过程的透明性和公平性。其次,要纠正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定位。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并不是让政府单纯地进行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然后将收入的一部分直接分发给部分贫困人口,而是要让贫困人口实际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去,要体现贫困人口自我能力的提升。因此政府部门要做的是帮助贫困人口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增强从业知识和技能,使贫困人口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即通过“授之以渔”,实现“授之以鱼”。

4.4 因地制宜,协同发展,凝聚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

要想实现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围绕各地特色资源和文化对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等进行创新,同时通过科学的规划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在乡村旅游市场中脱颖而出。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加强我省乡村旅游资源规划的科学性,做好省内乡村旅游资源的普查和筛选工作,然后因地制宜地根据各乡镇旅游资源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以展现当地特色文化、风俗习惯和自然景观为中心,打造具有河南标签的特色乡村游品牌。以淮阳太昊陵为例,太昊陵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之地,当地政府以此为契机,举办以伏羲祭祖为主题的民间庙会,并推出系列雕塑、特色文化游等周边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当地整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要打破乡村旅游项目的传统发展模式,拒绝泛滥的“农家乐”、“采摘园”等固有经营模式,通过产业融合形成河南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链。通过加强乡村旅游与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融合,推动贫困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地区农产品以及工艺纪念品等周边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从而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旅游行业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交通运输、房地产等行业的联动发展,最终实现产业联动,为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五、结论与建议

在产业扶贫的政策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是河南省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全面脱贫的一个重要机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河南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我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创新性不足;贫困人口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综合素质处于较低水平;对乡村旅游扶贫定位存在一定偏差,实际扶贫效果不佳;乡村旅游产品同化现象较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要想实现以乡村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走上富裕道路的战略目标,必须要采取实际措施打破目前面临的困境,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增强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加强和完善机制建设,增强创新意识,凝聚河南省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河南省乡村旅游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依靠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总体来说,要想以乡村旅游助推河南省脱贫攻坚计划的进行,既需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和规划作用,也需要贫困人口自身积极参与和主动提升,立足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坚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利用专业化的人才和现代化的技术,增强创新意识和主动意识,推动河南乡村旅游扶贫事业理论和实践的同步发展,打造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带动更多贫困人口通过自我能力的提升走上富裕的道路。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