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教育与旅游融合开发研究
——以陵川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2020-03-17张梦堰胡炜霞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王莽遗迹导游

张梦堰,胡炜霞

(山西师范大学 a.地理科学学院;b.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引言

近年来,红色旅游、文化旅游渐渐成为旅游热门,精神文化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热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不再是单纯地追求身体的放松,更加注重的是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的提高。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科普内涵的地质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就出现在人们面前。而作为进行地质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地质公园在游客心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

地质公园内的自然景观,具备特殊的地质科学意义,见证了地球地质的演化过程,并对地球与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参考学习等重要作用。在地质公园科普旅游概念的界定、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地质科普旅游开发等方面,国外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对于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方式、科普教育与旅游融合开发等相关研究工作比较匮乏,众多理论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便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另外,国内其他省份在地质公园相关方面研究颇多,山西省由于起步晚,相关研究略显不足。

因此,本文通过对王莽岭地质公园进行实地考察,重点对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与旅游融合现状进行研究,结合出现的问题,为王莽岭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的发展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1],对创建科学的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国地质科普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1.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陵川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座落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东南部(图1),属于太行山南段,地理位置为113º19′53″—113º38′28″E、35°30′20″—35°44′25″N,总面积117.33kmº,北、西分别于长治县、高平县相邻,东、南分别于河南省的辉县、修武县接壤[2],距离山西省晋城市111.8Km,是2009 年经国土资源部审核认定的第五批国家AAAA 级地质公园之一,2013 年王莽岭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

1.2 地质遗迹资源

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包括王莽岭园区和黄围山-门河园区两大园区,园区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本文根据《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法[2010]89 号)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3],结合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将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分为4 个主类,11 个亚类,并划分出各类地质遗迹100 处,现将其进行以下分类(表1):

图1 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地理位置图

表1 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类型

从表1 可看出,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主要由地貌景观、沉积构造、构造形迹、古生物化石4 大类组成,其中地貌景观包含6 个亚类,类型最为丰富,构成了公园最主要的景观地貌。沉积构造主要包括3 个亚类,是良好的古沉积环境和古流水标志[4]。例如红豆杉大峡谷水流波痕,这种构造是在长期性的古流水作用下形成的。构造形迹包括2 个亚类,其中的不整合接触关系揭示了地壳在几亿年间的隆起抬升运动。为地质学家研究地壳活动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室。古生物景观中最为代表性的有炒米店组三叶虫化石,对研究物种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具有非常宝贵的价值。

2.王莽岭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现状

王莽岭地质公园自开园以来,始终秉持着开发与保护并进的发展理念[5],力求打造一个集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综合型的优质园区。王莽岭公园在游览指示牌的设计、游览缆车的投放等方面都体现出地质遗迹的特点,十分具有独特性和趣味性。

另外,在王莽岭地质公园博物馆内,地质文化广场和地质年代长廊承担了大部分公园科普教育、科学研究职能,成为对外宣传展示的功能,特别是王莽岭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建立,它已逐渐发展成为一张向国内外宣传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的明信片。王莽岭地质公园博物馆由室内序厅、沧海桑田、钟灵毓秀等七个部分组成,通过地质景观三维模型、地质科普展示板和地址成因示意图,以及制作地质变化动画演示视频,分类别分区域展示了100 余幅地质遗迹图片和100 多种地质标本,成为王莽岭地质公园展示太行山地质历史的重要教育基地。

3.王莽国家岭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3.1 地质景观特色不突出、旅游活动单一

目前,包括王莽岭地质公园在内的山西省各个地质公园内普遍存在科普旅游产品单一现象,通过实际调查统计,王莽岭地质公园的游客游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为目的人数就占总人数的93.35%,专为地质探索而来的游客不足游客总量的5%(图2),可见,来地质公园的游客绝大部分还是仍以观光旅游和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出于来此学习地学知识为目的的游客人数很少。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公园定位不够明确,在实际的开发中,地质公园的地学知识内涵遭到不同程度的忽视,而把重点则放在了开发和宣传公园旅游风景层面上[6]。这就造成游客们在游览过程中,对一些地质遗迹的成因以及演化过程,难以真正了解,缺乏真实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因此,增强游客体验性活动和创新旅游产品变得非常重要[7]。

图2 王莽岭地质公园游客构成

3.2 地质公园专业人员相对不足

导游是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系统与游客直接接触的重要窗口,其科普素质高低直接影响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人们希望在游玩地质公园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一些地质遗迹景观的形成、演变及地质特点等科学内容,好学之人会对此对导游提出相关问题,因此,导游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公园具备高素养的专业导游数量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学研教育的开展。

3.3 地质公园科研活动力度不足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大力倡导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旅行活动,让学生们在旅行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地质公园科研活动力度不足是地质公园科研功能不受重视的表现,地质公园为大众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天然的场所,然而人们往往来地质公园是以游览观光为主要目的的,却忽视了地质公园是开展科研活动载体这一最基本的功能属性,造成资源浪费。

4.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发展建议

4.1 增强游客体验感,创新地质科普旅游产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纯观赏性质的游览观光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游客的需求,他们更加倾向于参与式的旅游活动[8]。因此,公园应根据景点特征、游客需求开发参与式的体验活动。如园内著名的“刘秀跳”景点处,两处峭壁相对屹立,两峰之中是深深的峡谷。目前导游对此景点的讲解仅从历史故事角度出发,游客们也只能是在脑海中想象其画面,无法真正体会当时的场景。基于此,公园今后可以利用虚拟技术在此处安装电子大屏幕,还原当年刘秀跳崖的真实场景,让游客们可以从视觉、听觉上多方面感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之中。除了在电子屏幕上播放历史故事外,还可以播放相关地质遗迹的形成和演变视频,把枯燥的地学文字标示语转化为活灵活现的图像,从而使地学知识更形象生动化,游客更容易学习接受,由此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另外,还可以考虑在安全措施有保障条件下,在两处峭壁之间架设缆车或滑索等娱乐项目,想亲身体验跨越悬崖的游客可以通过参与项目,感受当时刘秀跳崖的惊险与刺激。这样,游客在游玩途中不仅可以领略到优美壮观的自然景色,更重的是还能自身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更加强了游客对王莽岭地质公园的了解。

4.2 建立合理人才使用机制,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养

加强地质公园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打造一支由科普旅游人才组成的队伍,这支队伍包括公园管理人员、科普旅游规划人员、公园导游人员等。二是重点提高公园导游的地学专业知识素养。

拥有一支专业的科普旅游人才队伍将直接影响地质公园的发展方向,王莽岭地质公园位于山西境内,其周边景点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如何将地质公园与普通景点区分开来,需要其科普旅游规划人才以及管理人员在对地质遗迹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地质公园发展的路线,突出地质公园的特色来。而目前,王莽岭公园乃至整个山西省的其他地质公园均缺乏专业的科普旅游人才,因此要想引进并且留住人才是关键。当地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凡是愿意加入如地质公园建设队伍的人员将给予丰厚的奖励,例如,给外来工作人员提供安家费或者在市区内安排住房,对其家人也给予优待照顾。园内也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公园做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发放红利,以此来激励他们对工作的奉献,对于不合格的人员实行惩罚和淘汰制度,赏罚分明。

导游是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系统与游客直接接触的重要窗口,园区服务质量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水平,提高导游的地学知识素养是保证科普教育的关键。目前园内的导游大多是专科或专科以下学历,并且专业性不强,对地学知识的了解很少,解说内容往往是千人一词,因此,提高导游人员的专业素养势在必行。园内导游人员要定期参加省内外的各大地质公园组织的相关培训学习活动,充分认识到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9],对国家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有深入的了解,熟知园内各个地质遗迹景观的形成、演变以及地质特点等科学内容,从知识和精神层面全面提高导游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目前,山西省内各大高校每年都要组织旅游专业毕业生实习,公园可以与此建立联系,让学生来此定点实习,还可以与有工作意向的毕业生签订就业合同,这样,使得导游的专业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

4.3 精细化客源市场,打造深度研学旅游基地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旅游资源的开发,“研学旅行”的拓展式教育观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国务院从2013 年开始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计划,旨在把课堂搬到自然中去,让学生们在游玩中收获知识[10],2016 年教育部开始跟进实施这个计划,这对全国旅游资源尤其是地质公园的规划与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研学+旅游的方式将有力的推动地质公园的创新发展,扩大旅游的发展空间。

面对不同的人群,可以打造不同的研学活动。对我省中小学生开展暑期夏令营研学活动,学生们在平时课堂中只能学习到课本上仅有的知识,内容生涩且有局限性,可以利用学生们的假期时间,组织他们到公园游览观赏,感受与课堂不同的氛围,这样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回归到自然,体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游玩中学习。我省的各大高校中大多数设置有地理科学、地质地貌等相关的专业,在课程中涉及大量有关地学的知识,这类专业学院每年会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借此机会,地质公园可以与各大高校搭建合作平台,打造野外考察实习基地,学生来此通过野外考察活动,使平时的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得以验证[11]。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专业考察团、企业职员、商务出差团队等,这类人群在出行活动中多注重对精神层面的要求,并且多伴随有出行目的,因此公园开园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群打造不同特点的旅游产品。例如针对专业考察团,打造专门的地质地貌遗迹、生物化石等科考基地,供科考队实地调查、采样、试验等活动;对于企业职员,他们到此主要是学习园内的一些管理制度和景区设计,基于此,公园可以召开关于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等会议,这样也能吸引更多的公司企业来此相互交流学习,从而更好地带动公园的发展[12]。

5.结论

本文通过对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园内目前的发展现状,重点对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与旅游融合开发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结果得出,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目前已成为太行山地区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人文娱乐的旅游胜地,但在发挥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科教研发功能部分有所欠缺,特别是与发展成熟的欧美地区相比,还存在公园定位不明确,地质公园的地学知识内涵被忽视等一系列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王莽岭地质公园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应找准定位,重点打造一批科普旅游产品,提高园区内相关人员的素质,多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把公园打造成集科普、休闲、度假、科研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猜你喜欢

王莽遗迹导游
寻找火星导游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Being a Tour Guide in Shuangqing Villa在双清别墅做导游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方外观遗迹旧照
王莽岭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