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逆力视角下中职院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策略

2020-03-16龙海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0期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心理健康

龙海燕

[摘           要]  抗逆力是个人在逆境中心理上自我调整的一种应对能力,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中职院校辅导员在队伍建设、日常管理和学生工作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通过抗逆力理论,对中职院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现状及困境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中职院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策略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抗逆力;中职院校;辅导员;育人工作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056-02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使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为优化教育结构,我国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学校。中职学生相对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学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后可步入社会工作,不仅要面对学历低、就业难问题,而且存在社会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不够、职业规划迷茫等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辅导员和科任教师在校期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就业和职业生涯等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

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起到重要作用。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被提升到国家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的高度,肩负着压力和挑战。可见,辅导员育人工作显得尤为凸显。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教学和管理模式有别于高中和大学,使辅导员育人工作在实际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探讨辅导员育人工作问题,不仅关系学生成长成才的切身需要,也关系到学校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本文借助抗逆力理论,对中职护生辅导员育人工作进行初步探讨,为探寻中职院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策略提供参考。

一、抗逆力理论与辅导员育人工作的契合

抗逆力是社会工作领域研究和实务探索的重要理论,强调个人在面对生活逆境时,能够理性地做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和应对策略的能力。亨德森(Nan Henderson)和米尔斯(Mike M.Milstein)认为,抗逆力可以定义为面对逆境时的回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即面对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压力,能够发展社会的、学术的和职业的竞争力。可见,抗逆力是个人在逆境中心理上自我调整的一种应对能力,也是个人积极乐观、自我接纳、相信未来且充满希望的内在动力,对服务对象具有指导意义。

一直以来,辅导员担负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和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中职院校辅导员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不仅有教学任务,且兼职辅导员及行政工作。面对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如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差、学习底子薄弱等,辅导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引导学生,工作开展难度大,导致辅导员思想压力大,心理受挫感强,产生职业倦怠等问题。就中职院校辅导员而言,一方面需要学校和学生对他們的工作认可,另一方面需要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应对工作,如若工作不顺心,则长期处于危机和困境中,为使辅导员自身受到保护,可通过抗逆力来转变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调动外在资源,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接纳自己,增强自身的潜能,促进辅导员抗逆能力的生成。

二、中职院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的现状及困境

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的变革,使中职院校辅导员育人工作也面临诸多变化。一方面来源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给辅导员个人思想政治业务能力和育人管理工作予以新压力;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心理及厌学问题,使辅导员掌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管理水平在实践中具有新挑战。

(一)辅导员身兼多职,队伍建设不健全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存在区别,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参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文件,中职院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职责对照相关规定执行具有新压力。由于地方经济资源紧缺等因素,多数中职院校师生比例不均衡,通常辅导员身兼多职,既有教学工作任务,又有行政工作事务,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辅导员思想政治业务能力和育人管理工作中。加上辅导员队伍偏向年轻化,多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尚未有较好的育人管理经验,仅凭借《学生手册》和个人学习阅历来处理学生问题,未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可见,中职院校教师资源紧缺存在共性问题,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健全,使中职院校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

(二)日常工作繁杂,辅导员负担重

随着“互联网+”时代以及人工智能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新媒体环境下,老师与学生可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利用班级群发布通知和消息,使沟通方式变得更加便捷,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保障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辅导员线上需要加入各种群聊,下载各种App,随时随地关注学校日常通知并将其转发至班级群,答复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咨询;线下需要到班级开展相关的思想政治主题班会,引导和指引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辅导员线上线下开展工作虽提高了效率,但辅导员需随时随地关注手机信息,手机24小时不关机,随时为解决学生问题做好准备,这无形之中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频次、强度和负担,使辅导员工作变得繁杂。

(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开展工作耗时耗力

为优化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中职院校招生多数面向考不上高中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学习教育。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多来自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他们往往被家长、老师、同学或其他人贴上 “差生”“落榜生”“问题少年”等标签,从而产生自卑、多疑、抑郁、易怒等心理问题。再加上部分学生为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常年在外打工,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为寻找归属感或安全感,学习和模仿他人抽烟、酗酒、打架、谈恋爱、染/烫发、文身等不良行为,通过此类行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中职院校学生多数正处于青春期,敏感且叛逆,情绪反复无常,使辅导员难以揣摩学生心理,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观察和开导学生,但由于学生的不配合和逆反心理,常常使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陷入困境。可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并不是每一位辅导员都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无疑要求辅导员具备更高的心理健康工作专业水平。

(四)学生厌学情绪反复,辅导员疲劳应战

由于中职院校课程多数为专业课学习,与初中的学习内容大相径庭,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自觉性和自律性不强,未能很好地吸收专业课知识和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不知道如何去学,缺乏对学习的兴趣,以产生逃课、上课睡觉、发呆、玩手机、沉迷网络游戏甚至退学等厌学行为。为逃避自己的缺点,部分学生通过撒谎、找借口和推卸责任等方式来掩藏自己的不足,面对问题没有信心,不想努力,总认为自己很差,从而产生负面影响的自我概念,并不断强化。所謂“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辅导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亲子关系等。学生厌学情绪反复无常,辅导员很难掌握学生厌学缘由,常常处于被动状态,高责任、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使辅导员身心疲惫,疲于应付。

三、中职院校辅导员育人工作策略

为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育人工作,解决辅导员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抗逆力理论,尝试提出以下策略。

(一)搭建辅导员队伍平台,提升辅导员自身工作能力

2004年以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有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和自身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充分体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职业认同,有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走向专业化、职业化道路,从而提升辅导员育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虽然中职院校各种因素使辅导员队伍建设难以实现,但学校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角度利用资源,力争为辅导员队伍搭建平台,培养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如开展辅导员工作分享会、辅导员讲座或培训等,加强辅导员抗逆力理念,提升辅导员自身在育人工作逆境中的心态和应对能力的策略,促使辅导员育人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二)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激发辅导员的工作潜能

个体的发展是由内在活动和外界环境共同塑造的,每个人生来具有无限的潜能,但需要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激发出来。中职辅导员身兼多职,面对线上线下繁杂的工作,可通过抗逆力来转变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1)合理制订班级制度和工作计划,培养班干协助管理班级事务,分类指导学生各种工作能力,以减轻工作负担;(2)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秉承正向的职业认同,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夯实基础,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3)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掌握多元的工作方式和途径,不断增强工作本身的创造性和挑战性,激发个人工作潜能,用实际行动反馈于教育实践。

(三)开展个案工作,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可采用个案辅导工作方法,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1)与学生建立接纳、尊重、关怀等工作关系,通过电话、QQ或面对面谈心谈话等方式倾听学生的心理困扰,制订工作方案进行心理评估,给予其情感支持;(2)加强与学生家长了解家庭状况、管教方式及亲子关系,挖掘问题的根源,帮助家长认知孩子心理健康的严重性,与家长商讨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案,给予其家庭支持;(3)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和心理健康评估主题班会,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给予其社交支持。

(四)开展小组工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学会如何学习”,在他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索知识的过程。可见,学习的目的在于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将来为我们更好地服务。面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辅导员可采用小组工作方法:(1)成立班级学习兴趣小组,明确学生在小组扮演的角色,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引导学生认知自身专业的兴趣,给予学生自信,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学习困难,帮助他们提高自我的管控能力;(2)通过主题班会,开展学业生涯规划、面试技巧训练、就业信息咨询等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导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提升学生的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能力,正确认识自己。

四、结语

中职辅导员育人工作是教师日常的重要部分,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等工作,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借用抗逆力理论,对辅导员个体和服务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可以肯定的是,抗逆力对调动辅导员自身的内在潜能,挖掘其外在的环境保护因素,积极应对,在环境压力下激发新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技术型的中职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苗艳梅.抗逆力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以武汉市某职业中学服务项目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5).

[2]谭晓兰.抗逆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应对[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3]杜旭阳,邓红伟.新时代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4).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辅导员育人心理健康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