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看待读书
2020-03-16喻旭初
喻旭初
中国教育报副总编张圣华在一次发言中谈到“阅读
推广”活动中的一些常识性错误:一是读书玄圣化,把读书看得高于一切;一是读书庸俗化,读书以功利为目的;一是读书知识化,用“标准答案”考核阅读。他认为,“读书过程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丰富
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阅读应该是自由的、个性的、
跨越的”。他希望大家保持阅读的初心:一满足好奇心。二为情感和精神发育而读。三获取方法论。四通过读书找到自己。五理解少儿阅读的特殊性。他强调,“最主要的是唤醒阅读者的主体意识”。
他的发言,指出了当下“阅读推广”的误区,并为我们
的理性阅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由阅读我想到了教育。教育活动离不开阅读。那就先看看语文教育中的阅
读教学现状。先看老师的“教”。课堂上,老师基本上按教参上所说的去解读课文,
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写作特点,多多少少有“贴标签”的倾向。老师很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使讲,也多半是讲“如何解答阅读题”。
在课外,老师极少与学生就阅读进行交流。有的老
师自己读书有限,还一本正经地为学生开阅读书目。再看学生的“学”。课内,完全听从老师对文章的分析;从高二下学期开
始,大多从应付考试的角度去阅读,缺乏个性化、自由度,基本上没有质疑,更缺乏批判性思维。
课外,没有时间去阅读,满足于背诵一点古诗文和名言警句,基本上远离了“追求智慧,涵养性情,丰满人格”这个根本。
近几年来,各地都有一些老师对“如何进行理性阅读”,作出不少探索,为阅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鲜经验,但大多数老师在旧轨道上走惯了,仍保持上述状态。现实让人深感无奈。
我无法改变师生的阅读现状,也没有能力对阅读作全面阐述,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阅读。我对张圣华的“通过读书找到自己”这句话很感兴趣。
要“找到自己”,首先要唤醒自己。“我是谁?”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自己。通过读书,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反观自己,清醒自己;同时,通过读书,寻找同伴,融入社会,这样,书就没有白读,人就没有白活。至于讀什么书,怎么读,则全由自己决定。
阅读有多种类型:浏览性阅读、消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研究性阅读,等等。针对不同的书,我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语文专业书,我慢慢读,仔细读,边读边思;对教育理论书,遇到不太看得懂的,先放一放,过些时候再读;对哲学专著,实在读不下去,就不读;对浅近的普及读物,浏览一下,了解主要内容就行。我的鉴赏性阅读较少,研究性阅读更少,因为我不必像学者那样去做专业性很强的研究。我不把读书神圣化,也不把读书平常化,自主选择所读的书,读出兴趣,品出味道,能在读书中静下心来,领悟人生,体察社会,就很受用。我最看不惯用读书装点门面的人,更讨厌用读书自我炫耀的人,这些人往往夸夸其谈,好吹牛皮,其实并无真才实学。
爱好读书是好事,但也并非读得越多越好。书海浩瀚,穷其一生也只能读有限的书。庄子说得好:“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太累,弄不好,连命都没了,没必要。书肯定要读,关键是要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要把书读活。
要办成任何一件事,都要实事求是,读书也如此。通过读书,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当然最好,但也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我现在每天读报,每隔几天,就找本书来看看,很轻松,很开心。至于对目前正在潜心搞专业研究的人来说,则另当别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