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与“出新”
2020-03-16崔利玲
崔利玲
经常有园长问我相同的问题:大凡人到中年就会出现职业倦怠,一个单位进入中年也会显现暮气,为什么鼓幼办学近百年,始终新人辈出、成果不断呢?我想,应该和鼓幼的文化有关。
例如鼓幼的老师都有一条带有口袋的围裙,口袋里有三样宝贝:笔、便签本、手机,老师们用它随时观察与记录孩子们游戏与活动时发生的事情。老师们将观察儿童行为作为理解儿童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与记录分析,发现儿童的兴趣,了解不同儿童的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关注儿童与同伴的互动状况,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从而有目的地响应儿童语言、表情、动作、作品发出的信息,让教育策略更加有效,让科学施教成为可能。
老师们为什么要记录,因为这是鼓幼的传统。
100年前,鼓幼的创始人陈鹤琴先生依据对长子一鸣808天的观察素材,撰写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本巨著,提炼出“精密观察”等原则,提出“观察儿童”“ 研究儿童”等主张和“活教育”的思想。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陈鹤琴将“精密观察”作为原则之一,认为“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而精密观察则是开启真理宝藏的钥匙,握着这把钥匙,我们便能接近科学的真理。”
30年前,鼓幼的闵传华老师在学习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实践中,也对本班 36名孩子进行了一年的跟踪观察,积累了数千张观察小卡。观察记录不仅让闵老师成为又一位教育实践家,也让她在追随儿童的过程中成长为江苏省幼教首位特级教师。
2016年我园申报了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引领下的幼儿教育改革与创新》,2017年我们又参与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百年老园发展样态的研究》课题,再次开启了园所文化的研究。“精密观察”,就是我们从中筛选出的现代教育实践内容之一。我们试图在坚守先辈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出新,创新发展。
在“精密观察”研究中,老师们探寻出的观察的形式和方法越来越多,作为载体的观察记录本、便签条、差异性行为记录卡、随机观察卡、个性化观察记录小本,作为形式的文字、照片、录音、视频、作品,作为记录方式的叙事、白描、结构化描述、检查清单、预编码等,这些既有传统方式又有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观察,客观、全面地捕捉到孩子的言语、表情、动作、行为和活动,为解读儿童、实施适宜的教育提供了依据。“精密观察”的研究也带来可喜变化,教师理念的转变、观察敏感性的提高、观察素材的运用、环境的优化、师生关系的交融……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提出,园长要实现“营造育人文化”的使命,就要“重视幼儿園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一所好的幼儿园,其办学思想、教育主张必定与其历史相关,解读其内涵,必定是深刻、丰富、独特的,也是“守正出新”的。就如“观察”一样,这里的“守正”,是对观察起源的梳理,这里的“出新”,是不断适应教育目标与理论变化的改变发展。虽然观察仅是教师专业能力的要素之一,但我们对观察传统溯源的过程,就是寻找观察根基、印记、信念和精神的过程,也是坚守与传承的过程。观察与鼓幼教育实践的相生相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百年老园“一切为儿童”的根基和世代相传的“活教育”的文脉,以及凸显出的科学研究的鼓幼精神。
“守正”,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出新”,可以让我们坚定要到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