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实践新探索与思考

2020-03-16李根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广玉兰文化底蕴学科

李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表述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从国家理论层面上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准确界定。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生根呢?这无疑在实践层面上引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思考。依托学校课程改革实际情况,紧扣班级教学尝试和摸索现状,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从立足生活到学科融合,从课程建设到素养提升的一条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行动打响了这场“素养提升战”,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了见闻,发展了语文关键能力,提升了学习必备品格。

立足生活:在厚植文化底蕴中寻找语文元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实也正是植根于文化底蕴之中的,所以寻找文化中的语文元素,吮吸文化带来的滋养,借助世间万物,带给人们思考和启发,指导人们生活和实践,这未尝不是对语文学习的一种正确打开方式。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 5:口语交际》教学为例,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小小辩论会。”提到辩论,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是辩论强国,涌现出了一大批辩论高手,如晏婴、邹忌、张仪、苏秦等人。他们如簧的巧舌,精妙的技艺,绰约的风姿俨然将辩论一度发扬成我国的“国粹”。这一植根于中华传统,交融于民族血脉之中的文化底蕴便成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沃土。辩论这一语言训练的教学形式也就应运而生。这不正是文化底蕴滋养出来的语文元素吗?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诸如此类的语文元素还有很多,语文教材练习中的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语文教材最后面的综合性学习,甚至是立足于生活实际的习作等等,这些教学内容其实都是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多元文化的精选与提炼。

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作为教师,我们不妨先将眼界从书本中移开,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学习语文的路径,让学生跳出语文学习的小圈子,置身于世间万物之中,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植根于文化底蕴中寻找语文元素,让语文真正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自由成长和发展。

学科融合:在立足学科多元中聚焦语文实践

学科融合旨在发挥各学科间强强联合的教育优势,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朝着积极、高效的方向发展,如今早已成为了校园里屡见不鲜的一种教学实践形式。虽然它早已为人们所接受并运用于课堂教学,看似司空见惯,但是细细咀嚼之下,深入其内在,剖析其内涵,学科融合依然在推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尤其是在语文学科中,立足学科多元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广度,而且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广玉兰》教学为例,基于文本特质,为了让学生对广玉兰的了解更加全面而深入,带给学生独特的阅读享受,培养审美情趣,紧扣学科融合教学思想的指导,我们可以这样尝试:首先,作为一篇语文课文,可以就其中所涉及的语文元素带领学生进行细致的品读和感悟,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广玉兰花和叶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之情。其次,作为一篇很好的科学读本,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带领学生了解广玉兰的品种类型、生长环境、生长习性、繁殖方式、栽培技术以及主要价值,拓展学生对广玉兰的知识面,拉近与广玉兰的距离。然后,作为一篇描述植物的课文,花美叶翠,充满浓郁的艺术性。在学习之余,可以布置学生给广玉兰绘制图片,用自己的手描摹书中和眼中的广玉兰,提高学生对广玉兰的审美情趣。最后,作为一种生长普遍的树木,更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園中去寻找和观察广玉兰。借助学习单,在亲身实践中强化学生对广玉兰的认识,激发对广玉兰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语文、科学、美术以及综合实践四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中,一个立体多元的广玉兰植物形象必将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迹,一个由植物学习升华而来的对艺术的品味和审美的体验也必将会在学生的心中扎根。这或许才是语文学习真正追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素养吧?

依托学科融合,在学科多元中先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受多学科融合带来的学习乐趣,再融会贯通聚焦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来,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语文学习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绽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凸显艺术性,指向工具性,不断让语文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素养提升:在倡导自主参与中发展语文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具体指向还是立足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生长,即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而语文综合素养,是由必要的训练和大量的语文实践而获得的一种修养,极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和自主参与。所以,在彰显主体性中进行语文实践,在倡导自主参与中发展语文能力,才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才是回归语文学习本真的关键。

以语文“课前三分钟”课程为例,这是我们的校本课程,学生对它尤为喜爱。就拿有一次的“课前三分钟”来说,班上有一位女生,非常痴迷《红楼梦》,私下里组织了几名同学研究《红楼梦》,甚至还尝试着改写《红楼梦》。刚好轮到她进行“课前三分钟”展示,她就将自己学习和研究《红楼梦》的感受一一给同学们进行了分享。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能够读懂《红楼梦》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分享感受。但是,当同学们听到她对《红楼梦》的分享时,幽默的语言,独到的见解,博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还有一次“课前三分钟”展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由两名同学组成的小团队,他们“课前三分钟”的形式是相声,刚好切合了教材练习中的主题。为了这次的展示,这两名同学谋划了一周时间,也练习了一周时间,所以即便是只有三分钟的表演,他们依然充分展现了自身魅力,带给同学们阵阵欢笑。诸如此类的“课前三分钟”还有很多。它们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效果显著,真正让小课程发挥了大的育人价值。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同学,都进一步发展了自身的语文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让课程真正带给了自己成长。

小实践,大收获,小课程,大功效。聚焦素养提升,发展语文能力,学生的自主参与让语文学习变得不同凡响,他们不仅让自己在语文实践中成为了小主人,充分发挥了主体价值,而且还不断发展关键能力,培养必备品格,促进自身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从立足生活到学科融合,从课程建设到素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路径始终是遵循着特定规律而行的。在厚植文化底蕴中寻找语文元素,在立足学科多元中聚焦语文实践,在倡导自主参与中发展语文能力,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必将引领着学生朝着有光的教育不断前进、茁壮成长。

(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猜你喜欢

广玉兰文化底蕴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渗透教学思路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广玉兰
你看,广玉兰又开放了
“超学科”来啦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