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数,让数感“生根”

2020-03-16凌志花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根小棒数感

凌志花

学校这次以“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与有效落实”为主题开展活动,青年教师多次设计并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思考着可也越来越迷惑,学生理解十进制的概念了吗?

课堂上,围绕问题“小棒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看出12根”时,学生一根一根摆小棒的方法较多,“一捆加 2根”的同学极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了十进制,通过后来的习题训练,学生也学会了如何运用一捆小棒摆出十几,也就是说,学生“记住”了知识,“记住”了数的组成,但有没有建立数的概念呢?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流于表面”—— 无法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

第一次教学设计:

片段一:

师:请小朋友数出 10根小棒,照样子捆成一捆。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课件展示,10根小棒→ 1捆小棒。

师:请学生说说这里我们数了几根?(10根)是几个一根?

学生 1犹豫:是 5个一根。

师:看这里不是有10根嘛,那么10根里面有几个一根?

生2:10根就是 10个一根。

师:10根就是 10个一,那么我们把它捆成一捆,我们一下子就知道这是 10根,10根就是 1个十,所以我们就说 10个一就是 1个十。(相应板书)

学生齐读。

片段二:

师:现在如果叫你摆 12根小棒,你打算怎么摆?

很多学生都把一捆小棒打开,重新一根一根地数出12根,有的同学重新用皮筋把 12根扎起来,有的学生则仍然采用左边 10根,右边 2根的摆法。有小朋友在下面喊:“老师我缺了 2根?”(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 20根,为什么会缺呢?)

完全把刚才捆好的一捆置于一旁。

【思考】

为什么还有小朋友会将捆好了的一捆小棒置于一旁,嘴里还在一根一根地数,认为自己的小棒少了呢?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因为没有建立好“十”的概念,没有对多种摆法进行及时的优化,没有体会到“10根扎成一捆”的优越性。

一年级的孩子 11-20各数一般都会数,甚至更大的数,但还是建立在一个一个数的基础上,完全没有“十”的概念。认识计数单位“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但是这次的上课结果总感觉学生对“10个一是 1个十”感受不深。

华人时刊·校长

基于第一次的失败,教师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中感知体会,于是又有了第二次的尝试。

“对比优化”——回归理性,基于儿童立场感知

第二次教学设计:片段一:1、师:小朋友,哆啦 a梦想带 10元钱去买东西,帮

他想想可以付 10元?生:1元,1元……生2:直接拿 10元。师:需要拿 10个一元,或者直接拿 1个 10元。课件出示:10个一元→ 1个 10元。2、接着哆啦 a梦来到了超市,他要买 10支铅笔,你

帮他从货架上拿一拿。生1:可以 1支1支,数出 10支。生2:也可以直接拿出 1盒,因为也是 10支。3、再用小棒来表示。生拿出小棒,数出 10根,并说说这是 10个一根。师:那现在是多少根?也就是多少个一?生:10个一。师提出要求:现在我们把这 10根小棒捆成一捆。师 (告诉学生 )这一捆就表示 1个十(贴一捆小棒图,

板书“十”)。师:(师指着黑板板书)“一”和“十”都是计数单位。师指图引导: 1个十也是 10个一。“十”这个计数单位在我们身边经常看到,还给我们

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我们到超市去买 10支铅笔,售货员阿姨就不需要一支一支拿给我们,只要给我们这一包就行了(出示一盒铅笔),同样 10个乒乓球装一盒;10个鸡蛋装一盒;10包面纸装一袋……(课件呈现丰富了表象)。

师:现在老师让你们很快拿出 10根小棒,你会怎么拿呢?请你迅速拿出 10根小棒。(进一步建立“十”的表象)。

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刚才的 1捆小棒。

片段二:

师:请小朋友数出 12根小棒,在桌上排一排。说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摆的是 12根。

生思考了一下,馬上在一捆旁边放上了 2根。

师:你怎么摆得这么快?

生:这一捆就是十根,所以只要在旁边再放 2根就可以了。

……

【思考】

为什么要“以群计数”把“10个一看成一个整体”?为了解决学生认识根源的疑问,从学生熟悉的买铅笔着手,设计拿钱以及拿铅笔,包括后来举到 10个乒乓球装一袋;10个鸡蛋装一盒;10包面纸装一袋……然后进行抽象加工:数学中我们也经常将 10根小棒捆成一捆看成一个“十”。有了生活原型为基础,学生对于“10个一是 1个十”十进制数学模型的建立便水到渠成。

自主探究“怎样摆放让别人能很快看出是 12根”时,因为有了 10个一是 1个十的支柱,马上摆出了 1捆再加2根。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

总结与反思

对数感的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就是数感 ,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进行有效地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 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课标还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有趣的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丰富的活动 , 感受数的具体意义 ,明白数的作用是用来表示和交流 ,初步建立数感。”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观察是思维的触须,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了解,感知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1.尊重学生的经验,建立数感。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印度新德里,有不少穷人街。穷人街顾名思义都是一些不富裕的家庭,那里的孩子上不起学。穷人街的孩子难道不想上学吗 ?难道也不会学习吗 ?研究者们对此做了个实验,他们在墙上开了个洞,在洞里刚好放进一台电脑,洞的高度和孩子们的身高很接近,并且这台电脑是可以上网的。可那里孩子们既不会英文,也不会如何上网。但是,这样的装置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关注,有人告诉同伴,这是电脑,可以上网,于是个别胆子大的孩子开始尝试。在多次触摸以后,电脑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出许多似曾相识又从不认识的东西。一周、两周、三周过去了,你帮我,我教你,穷人街的所有孩子几乎都学会了用英文上网,从此,他们认识了一个新世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渴望学习;善于学习。在一定的情境中、他们会利用已有经验基础自我建构学习。

孩子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想象。利用生活经验是启蒙学生数感的最好良方。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第一次的实践说明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建立的,重要的还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中体会。所以在第二次教学实践中,老师就把生活中常见的素材一一呈现,让学生通过切身的感知、体验,对“数”加深理解。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现实中的数学现象,建立十进制概念,体验数感。

2.落实学生的操作,形成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行动开始的,切断行为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对数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摆小棒活动为学生充分地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形象思维的促进中引起学生思维的冲击,“怎样摆才能更让别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是 12根?”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有一次感知、体会、形成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建立数感。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动手实践操作,才能真正用数学、做数学;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數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3.关注学生的思维,提升数感。

数感是一种高级的智慧活动,是一种意识活动,更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过程,正如吴正宪老师说过的要让孩子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所以我们培养学生数感,也应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在感知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丰富孩子对数学的理解,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逐步提升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默化潜移的过程,必须逐步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感知、探索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

猜你喜欢

生根小棒数感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生根粉在大田作物上的应用效果
巧移小棒
柳絮
○强力生根宝是尧山秀绿茶苗扦插繁育的首选
风车转转转
摆六边形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
解决苗木难生根的几项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