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减负力量大?
2020-03-16赵长河
赵长河
现在有关学生的补课有一些流行语。如“暑假标配是两万,补课总是互相看”,这是家长间有关补课的互相比攀着的剧场效应。如“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这是学生间流行的有关补课的抢跑文化。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各个学段都在抢先跑,幼儿园抢先教小学课程,小学六年级抢先教初中课程,高中抢先教“大学先修课程”。诸如此类的关于教育的流行语,可以看出从家长到学校对补课的热衷程度。这其中,家长获得了吗?学校获得了吗?尤其是学生获得了吗?如果说有获得,也许一时半会的分数获得了,但学习的兴趣甚至人生重要的规划往往丢失殆尽。这其中最大的获得者,其实是兜揽这些补课业务的补课机构。这样的困扰家长、同学的几乎是“囚徒困境”的困境,化解的方法其实在于家长同学、社会尤其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形成合力。只有上述教育的关联方真正形成合力了,才能打破这个囚徒困境的牢笼。
首先在于教育主管部门的作为。应该说,教育主管部门,这些年来相继出台的减负措施,已经为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营造,注入了持续的外部动力。如规定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和作业量;如严格控制各类中小学竞赛项目,并严格禁止以竞赛成绩招收特长生的办学行为;如严格禁止双休日、节假日中小学期间学校的补课行为;如严格禁止中小学分重点非重点班的办学行为;如严格禁止中高考公布排名、宣传状元的办学行为,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是,说实话,这些措施,到了基层尤其學校这个具体的办学点,都是要打折扣甚至变成“空头文件”的。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基层学校应付教育主管部门的不二法门。
要解决这个困境,首先要有职业无贵贱的国家政策层面的收入体现。规定技术工几级的待遇相当于公务员、大学教授。你看,学生还会不会千军万马抢过高考独木桥?学校还会不会一味地争取分数排名?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还得科学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减负。教育主管部门的这种形式上、时间上、作业量上的减负,其实并没有抓到减负的实质。减负不是以单纯的轻松快乐为目的,而是减少摒弃机械重复的学习。
其次在于学校本身的作为。还是那句话,减负不是以单纯的轻松快乐为目的,而是减少摒弃机械重复的学习。如果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开发,能真正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养成人生规划的自觉意识,提高人生规划的质量;那么,你要学生减负轻松,他还不愿意呢。由此出发,学校应该理直气壮的提出自己的办学思想,这就是“理性减负、科学增负”。这其中,大力开发学生喜爱的、促进成长的校本课程,是“理性减负、科学增负”的不二法门。但是限于自身条件等各种主客观因素,各地各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参差不齐。
再次在于家长的眼界的培养。家长的眼界和心胸是否宽阔,有时确实能够影响子女将来能否走远。家长的有关教育和子女培养的眼界的涵盖面,当然很广阔。这里,单说说开头说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典型的家长教育观。
其实,起跑线就算有,也不止一条。家长只有真正认识到孩子的特长在哪里,才不会齐齐地抢在分数起跑线处,紧张兮兮地躬身蹲位。
最后说说学生的人生选择权的自觉。再重复那句话:起跑线就算有,也不止一条。
萨提亚提出了“人有三次出生机会”,所谓人的第三次出生,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这一理论诠释了人与自我成长的价值:无论以前的生活经历如何,所有人都能够成长。以此理论来观照,那“起跑线”就更无足轻重了。
社会,家长,学校,学生,谁的减负力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