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教育统计调查工作探析
2020-03-16蒲智勇
蒲智勇
(广西师范大学 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办公室,广西 桂林 541006)
教育统计调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国家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教育统计调查在高校治理、科学决策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高校治理的现代化,首先是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其次是治理制度的现代化,最后是治理实践的现代化,从理念到制度再到实践,是一个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教育统计调查工作应该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和国家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要求,积极服务高校治理理念、制度和实践的现代化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更好地发挥其基础性、应用性和导向性作用。
从近年来笔者参与高等教育基层统计调查工作的实践来看,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教育统计调查工作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困境。一是在教育统计的目标和理念上,停留在任务的接受和完成层面,把教育统计调查仅仅作为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发的一项工作任务对待,数据审核上报以后统计调查工作也随之结束,在学校层面没有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和清晰的工作理念来支撑学校教育统计调查工作的良性发展;二是在教育统计的模式与成效上,停留在被动的统计和调查层面,现有的工作模式未能主动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思考和研究,仅仅是被动地执行上级部门的统计调查任务,从学校长远发展来看,教育统计调查工作成效不明显;三是在教育统计的思路与方法上,停留在数据的收集和审核层面,在整个统计调查工作过程中,主要是对学校各相关单位报送的调查数据进行机械的收集、汇总和审核,没有很好地形成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转化应用,工作思路不够明晰,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为此,笔者希望在教育部年度高等教育基层统计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对高校教育统计调查工作进行探析,积极服务高校现代化治理。
一、更新目标理念,服务高校治理理念现代化
现代大学治理理念要求高校的权力和职能从管理向治理转变。从概念层面来看,管理是指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所组成的活动过程,而治理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主体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可见,传统的管理更多是一元主体自上而下的一种计划和安排,而现代化治理则重视多元主体之间自下而上的沟通与协调。管理强调指挥、管束和控制,而治理更加注重平等、协商与行动;从操作层面来看,这些理念在高校现代化治理上的最直接体现,即实现各个权力部门的日常运行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尤其是高校的行政部门,要转变以往工作中的行政化思维,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围绕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基本职能,树立起服务型行政的基本理念,推动高等教育治理回归理想,回归本质。
从教育统计调查工作来看,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要求高校转变以往任务的接受和完成的思想理念,重视数据的应用和服务。进一步深化教育统计调查对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调查数据的应用性和服务性功能。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新认识统计调查数据的本质与价值。从本质上看,数据只是一堆抽象的数字而已,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只有将数据的统计调查与工作的实际需要相结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与工作息息相关的具体信息,才能体现出教育统计调查数据作为学校各部门治理和决策所必须的参考资料的信息价值。二是准确把握高校统计数据的范围与要求。高校统计数据不同于其他数据,具有范围广、更新快等特点。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基层统计调查表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学校基本信息、学生情况、教职工情况、基本办学情况等四大类。由于高校招生来源的广泛性及其社会服务职能所决定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等特点,高校教育统计数据需要不断地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更新。三是深入理解高校统计工作的性质与特点。高校的教育统计调查不是一项独立性的工作,而是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工作职能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具有全局性的特点;高校的教育统计调查也非临时性的工作,而是与学校各年度的招生、就业、财务、管理、改革与发展等长期并行,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数据服务,反映动态变化,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可见,现代化治理所倡导的多元互动、民主平等、协商对话和主动服务等理念为高校教育统计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重新认识统计调查数据的本质与价值,准确把握高校统计数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要求,深入理解高校统计工作的全局性和长期性特点,树立正确的目标理念,是实现教育统计工作价值,服务高校治理理念现代化的导向与前提。
二、转变工作模式,服务高校治理制度现代化
现代大学治理制度的构建要求高校充分厘清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宏观治理与微观治理等治理体系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高校外部治理体系涉及政府、大学、社会三大主体的协调互动,内部治理体系则关注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规范;宏观的治理是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过程,微观的治理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过程[1]。可以看出,高校治理制度的现代化一方面强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与互动,另一方面强调各项权力运行过程的明晰与规范。无论外部还是内部、宏观还是微观,都要求高校治理制度的构建实现从行政化管理到专业化治理的转变,从具体的经验向普遍的规范的转变,从传统的人治向现代化法治的转变等。
从教育统计调查工作来看,治理制度的现代化要求高校转变以往被动的统计和调查的工作模式,形成主动的构建与共享的新模式。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教育统计调查中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结合高校自身发展需要,加大对统计调查工作的关注和研究。从被动的执行模式到主动的构建模式的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规范的教育统计制度。从目前高校教育统计调查工作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制度不健全是最为普遍和根本的因素之一。很多高校都是以教育部下达的年度高等教育基层统计调查工作通知要求为依据,自上而下被动地执行相关临时工作任务,在统计调查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工作程序、填报要求、保障措施等方面均存在不规范的情况,从而影响了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高校应该通过规范化的制度设计,主动明确负责统计调查工作的机构岗位及责任体系,依法实施统计调查和分析、资料管理和公布以及统计过程的监督等工作,根据需要将统计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保障统计制度的有效执行[2]。通过制度的规范促进高校教育统计调查工作实现从行政化管理到专业化治理的转变。二是构建适切的数据指标体系。教育部年度高等教育基层统计调查工作更多是站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层面,其调查指标体系主要体现了国家的宏观需要。笔者认为,高校教育统计调查工作不仅要为国家服务,更应该为高校服务,教育统计调查要渗透到高校治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面才有意义。高校的教育统计调查应该在教育部年度高等教育基层统计调查已有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实际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统计调查指标体系进行再设计,一方面体现国家上层的统计需要,另一方面反映高校基层的基本状态,以此构建更为全面、适切的数据指标体系,实实在在地为高校治理提供服务,为国家决策提供参考。三是搭建灵活的数据共享平台。以往的高校教育统计调查更多是“对上负责”,即统计调查获取的数据最终是为了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对于高校自身来说数据未能得到实质性的关注和利用,成了一堆“死数据”。新的统计调查工作模式强调“对下负责”,即统计数据要为高校各部门的实际工作所利用。高校应该在构建新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各部门的工作需要搭建起灵活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高校教育统计调查数据的共建、共享和共用。综上,制度的建立为高校教育统计调查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指标体系的构建为高校各部门的工作需要提供了服务导向,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使高校各部门数据的提取和应用更加快捷和便利。可见,创新工作模式是提高高校教育统计调查工作成效的动力和制度保障。从工作制度到指标体系再到共享平台的构建,是服务高校治理制度现代化的三个核心层面。
三、改进思路方法,服务高校治理实践现代化
现代大学治理实践,主要体现在治理过程与治理方法等层面。治理过程即在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对各个治理环节、行为和相关主体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督导,以保障治理改革落到实处、产生实效[3]。治理方法即在治理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手段和策略达成治理的目标。笔者认为,高校现代化治理过程其核心在于系统性,即在治理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推进。高校现代化治理方法其核心在于多元性,即在治理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的达成。以治理过程的系统化和治理方法的多元化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是高校治理实践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从教育统计调查工作来看,治理实践的现代化要求高校改进以往数据的收集和审核的工作思路,强调指标的优化和分析。通过系统化的统计过程和多元化的统计方式,优化指标体系,重视分析应用,把握工作重点,满足核心需求。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过程要系统。高校教育统计调查过程并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数据汇总,而是一个从岗前培训到数据采集,从数据核查到分析运用的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教育统计管理规定》明确指出,“教育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3]这一规定进一步强调了高校教育统计调查过程的系统性、专业性和规范性要求。高校应该从统计岗位和人员配备、统计过程的保障条件、统计资料的审核上报以及分析应用和监督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重视起来,把握新形势、理解新要求、落实新部署,对统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性的规范,形成教育统计“采集-核查-分析-应用”的良性循环,让教育统计调查工作与高校现代化治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方法要多元。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统计调查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工统计方式层面,统计误差较多,工作效率不高,主动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统计调查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相对缺乏。在国家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运用多元化的教育统计方法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统计工作效率势在必行。高校一方面可以对统计人员进行专业的信息化培训,鼓励和引导其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样化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统计调查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委托专门的机构承担学校教育统计调查任务,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实施学校的统计调查和资料开发工作以及数据共享平台的开发和建设等。三是重点要突出。统计过程的系统化不代表没有区别的平均化,统计方法的多元化并非是不加选择的随意化,在统计调查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根据学校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从统计过程来看,信息的采集与核查是基础而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是目的。要摒弃以往统计调查工作“重采集,轻应用”的误区,把工作重点放在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统计分析监测、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建议上来。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教育统计调查工作进行评估,建立教育统计数据解读、预测预警机制,加强数据分析,增强教育统计分析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3]。从统计方法来看,选择多元化的统计方法最终是为了获取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统计数据资料,为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因此方法是基础而服务是目的,学校统计调查工作及人员是主体而引入的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第三方机构是辅助。要紧紧围绕教育统计调查“应用和服务”的目标理念,不忘初心,回归使命,抓住关键,解决问题。因此,清晰的思路方法是教育统计调查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路径,也是服务高校治理实践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战略选择和重要使命,以高等教育基层统计调查工作为基础,通过更新目标理念,转变工作模式,改进思路方法,服务高校治理理念、治理制度与治理实践现代化,是推进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