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再提升

2020-03-16

高教论坛 2020年6期
关键词:话语权理论课话语

龚 萱

(江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拥有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话语权。话语权是以传播、扩散的方式发生效力的,是通过话语受众的自觉认同来实现的[1]。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基础,以课堂为教育载体,通过语言的设置、传播和扩散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大学生,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想和行为的养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生成和提升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互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大数据成为热点话题。大数据(Big Data),即海量数据体,具有大规模(Volume)、高速度(Velocity)、多类型(Variety)、价值性(Value)的特征[2]。 通过大数据,人们可以对庞大的数据集合进行分析,对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评估,获得巨大的价值,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012年,联合国大数据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共中央在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3]。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数据开始融入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数据的融合也成必然之势。在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再提升,成为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面临的困境

从权力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由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语境等要素构成。大数据带来的复杂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提出了挑战。

(一)弱化了话语主体的权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中的话语主体是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拥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权和课堂教学秩序的控制权[4], 话语主体身份具有权威性。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威有可能遭遇弱化。

共享性的海量信息削弱了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传统思政教育语境下,思政课教师掌握着信息传播源,容易树立起话语权威,确立话语主体地位。大数据条件下,共享海量信息,使得师生接受新信息的机会均等,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教育者的信息霸权地位不再,思政课教师原有的话语优势遭到削弱。

无障碍性的信息传播降低了思政课教师话语的调控力和吸引力。传统思政教育中,思政课教师可以控制大学生的信息接收。大数据环境下,学生却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信息,导致教师对信息的把控有些力不从心,话语的控制权威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信息的多元化也使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充斥于信息中,使得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引路人的角色变得更为艰难,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导力遭到削弱。

(二)淡化了话语内容的政治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最根本特征就在于其鲜明的政治性,在于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5]。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特征反映在其话语内容上就是科学性与逻辑性的统一、价值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然而,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坚持与传播带来巨大的冲击。海量意味着多样,庞大数据中隐藏着多样化的政治观点,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严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信息传播的碎片化“重塑了信息生产主体,变革了信息生产中的精英主义传统,激发了大众压抑已久的创造欲望”[6],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整合与传播造成了障碍。负面信息和不实言论频现于网络,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进行抹黑,各种思想和观念的碰撞也在网络上被肆意放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政治性遭到淡化。

(三)蚀化了话语方式的传统性

理论灌输、文件化言语形式和严肃的言语风格,构成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方式。大数据环境下,这些话语方式正受到挑战。

理论灌输是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基本方法。然而,伴随着网络和数据环境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平等和个性意识,他们适应了自由选择信息、率性表达观点的舆论环境,对有目的、有意识“输送”的信息,会本能地降低接受积极性,特别是与其审美情趣不匹配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其自动屏蔽,任由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说自话。

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着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其话语体系中涉及党的决议、重要文件、重大决定、法律法规等话语都需要与党中央的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必须以党中央的文件和审定的相关文献为依据,不能任意改变或调整某些字句,随意变更表述方式。因此,文件化言语形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话语呈现方式。但是,过多直接采用文件话语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缺乏生动性,降低可读性。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环境下,新鲜、生动、有趣、活泼、简短、通俗的图像、动画、视频等话语信息层出不穷,流行广泛。抽象的文字表达很难适应“网生代”的审美情趣,在庞大的话语信息潮中将缺乏竞争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根本内容,其精深丰富的内涵、严肃的言语风格,让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大学生难以理解和认同。与数字平台提供的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横向无中心交流模式相比,自上而下的、过于严肃的话语表达在网络环境中不具备传播优势。

(四)分化了话语语境的统一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语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产生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包括各种语言因素形成的环境,也包括社会、组织、制度、理论、技术等各种非语言因素形成的环境。传统的思政课话语语境具有统一性,无论是语言语境还是非语言语境都围绕着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而形成。大数据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目标没有变,但其话语语境则更加丰富,QQ空间、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视频直播平台等新环境,拓宽了大学生接受数字信息的渠道,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众范围,也使其话语语境的统一性遭遇分化。

二、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再提升的路径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力度不断加强,其话语权不断彰显。同时也应该看到,大数据带来了现实生活的巨大变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顺应这种变革的要求,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实现自身话语权的再提升。

(一)强化数据素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体的数据敏感性

数据素养(Data Literacy),也叫数据信息素养(Data Information Literacy),是指科学采集、组织和管理、处理和分析、共享与协同创新利用数据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数据信息生产、管理和发布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与行为规范[7]。大数据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增强数据意识,学会用数据说话,不断提升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一是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数据。成长于大数据时代的大学生是数据的生产者,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会产生大量反映其思想动态和行为取向的数据信息。思政课教师应有效采集和提取这些数据信息,透过大数据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兴趣爱好,把握其真实想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和教育。二是要善于挖掘和分析数据。思政课教师要学会挖掘学生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提供切入点。通过数据,判断、掌握学生兴趣和关注点的变化,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以适应学生需要。同时,思政课教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寻找具有价值的内容,并有效运用于教学活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优化数据内涵,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数据科学性

大数据背景下,真实、准确、可信的数据信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提升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需优化数据内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数据科学性。一是要准确提炼数据。大数据时代,数据庞大、覆盖面广、内容混杂。这就需要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对数据进行准确提炼,形成具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让教师讲授有底气,学生听课有共鸣。二是要充分整合数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内的数据来源是多渠道的,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图书馆、后勤管理等多个部门,容易形成各自为阵的局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实话语内容,用数据验证观点,就需要将上述各部门的数据进行充分整合,形成权威的学生大数据,更好地分析学生在大数据背后的言行表现,为话语内容增添生动鲜活的养分。三是要有效呈现数据。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内容的表现之一就是数据话语,即把数据分析的结果呈现出来。这是发挥数据价值、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益的需要。通过文字、图表、视频等形式把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呈现于课堂中,实现数据的可视化,能够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内容。

(三)细化数据类别,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的数据精确性

舍恩伯格等认为,大数据带来的改变之一就是“我们可以实现迎合学生个体需求的,而不是为一组类似的学生定制的个性化学习”[2]。大数据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这就需要细化数据类别,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方式的数据精确性。一是要筛选数据。根据大数据所反映的信息,筛选出大学生肯定并喜爱的教学形式,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方式,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二是要跟踪数据。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支持,掌握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进度、需求和风格,为他们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差异化。三是要让学生获取数据。个性化学习是大学生的需要,它必须建立在对自身个性特征清晰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大数据背景下,学生通过学习数据的分析,了解自己的学习习惯,明确自己的学习特点,实现对自我学习风格的认识。要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数据,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设定自主学习的发展目标,形成个性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路径。

(四)同化数据关联,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语境的数据共享性

大数据背景下,通过数据联合、数据共享,才能有效开发数据所蕴藏的价值。因此,需要实现数据关联,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语境的数据共享性。一是要促进数据流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的传播机理发生改变,使得各种数据信息的融通整合成为可能,数据共享得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大胆创新数据传播方式,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在线教育平台,构建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为一体的数据信息传播新形式。将原有刻板化的理论教育模式,转向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新样式,优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语境,有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接受。二是要实现数据共享。高校内各部门之间,高校与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之间都需要实现数据共享,打破相互间的数据资源壁垒,建立数据资源共享的工作平台。只有运用各部门的共享数据进行联合、协同, 精准施策,才能共同构建良性的、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语境。

大数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建设提供了条件。要应对大数据的挑战,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必须建设具有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知识结构,能够与大数据专门人才通力合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必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大数据的有机融合;必须满足学生的数据化生存需求,提供多样的、个性化的、有数据支撑的学习方式;必须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的全面而互动的数据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话语权的再提升。

猜你喜欢

话语权理论课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