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探究
2020-03-16肖姣平
肖姣平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创新智慧,对文化自信的主要来源、精神实质、精髓要义、地位作用、总体要求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形成了系统的文化自信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放眼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高度论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可见,文化自信在推进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更富深远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党和国家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不可替代。不言而喻,弘扬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已经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基本内涵并深入浅出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让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进社区,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并认可认同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从而进一步发挥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积极效果,这不仅能充分体现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更能实现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最终目标。
一、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这一论述实际上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给予了更加丰富明确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自信思想的深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与“魂”。习近平强调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3]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精髓与时代意义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展示着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4]这些论述所鲜明展示的,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党治国理政方面彰显的独特魅力。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为贵,君为轻”的人本理念,“和为贵”“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教化精神和人文精神至今都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思想渊源,而且充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5]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水润万物细腻无声而又无不浸透国人心里,并日益成为国人日用而不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达了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6]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更需要推陈出新,这样才能创造当今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二)文化自信思想的坚强基石: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革命实践中所创造的红色文化,是极具革命特色的文化,其中蕴含着先进的革命理论、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创立了自强不息、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和大公无私的革命文化。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革命文化无疑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最为关键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坚强基石。
值得提及的是,中国革命斗争史实际就是一部凝聚中华民族革命文化精髓的创造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中国革命问题,逐渐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跨越时空的革命文化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战胜各种挑战和困难,勇往直前,也为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005年,在浙江工作时的习近平就曾说过:“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7]红船精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向全世界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8]习近平总书记对抗战精神的高度概括不仅是为了深切缅怀和永远铭记民族英雄,更为重要的是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让这种英雄精神成为强大精神的动力,同时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文化自信思想的现实支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继承与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文化创新。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生机勃勃的新文化探索,它以全新的面貌更加显著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彰显了当代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价值理念与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9]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入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得到推进和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高屋建瓴地提炼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思想、新理念,是当今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特定时空下鲜活而具体的展现,让世人感受到中华五千年辉煌历史、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今天,“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断赢得世界的格外关注和广泛认可,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生命力和优越性的有利确证。
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使命
“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10]须看到的是,大学生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1]显而易见,这里的文化素养就是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扎根文化,把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使命。换言之,这一深刻论断意味着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一定意义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要求和实际路向。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12]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3]毋庸置疑,高校思政课作为党和国家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和凸显。基于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并深入抓好“播种文化”的基础性工程。这一工程必能筑实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根基,必能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注入充沛不竭的新时代的底气和雄心。归根到底,这种底气和雄心离不开“以教育人”与“以文化人”这两个关键点。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价值就是利用这两个关键点努力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客观而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价值就是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摆在中心位置,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传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以真情实感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知、理解到认同、确信中华文化,使其能够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最终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本性与促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或许只有这样,高校思政课教学大纲的宗旨和价值旨归才能得到充分必要的实现或体现。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的应有之义,更是展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3]毋庸讳言,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内容,挖掘教学内容中丰富的文化土壤,找准文化自信融入教学的契合点,努力讲好中国故事。
(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好中国文明的故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想精华,培育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认同,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提炼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把相对抽象枯燥的理论讲授和教育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进行精彩呈现,让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并最终将其深深植根于大学生内在的优秀文化基因中,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甚为紧要或者迫在眉睫的事情。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行之有效的有益尝试不但能够扎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而且能够筑牢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脉。
比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容时,其中不少提法都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就充分彰显出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容乃大”“革故鼎新”的文化品格。“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最早是出自《汉书》,毛泽东对它的涵义创造性地进行了新的界定,并高屋建瓴地概括为党的思想路线;“小康”的概念最早源自于《诗经》,邓小平借用“小康”创造性地界定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在“小康”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等系列概念;关于“和谐”社会以及我们党一直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都是在中华源远流长的“和”文化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等等。由此可见,思政课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收丰富的优秀元素,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文明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支撑下更富有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二)融入革命文化教育,讲好中国革命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西方列强及国内各种反动势力奋起抗战的史实,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在汹涌澎湃的斗争洪流中凝练的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深入浅出地分析这一抗争与奋斗的艰难历程及其革命制度与革命传统等红色文化,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这无疑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题内容之一。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融入有血有肉的革命人物和生动故事,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在分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可以插入1927年初毛泽东同志对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了实地考察,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故事,让学生在伟人的亲身经历中深刻领悟到“实事求是”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革命文化,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还可以使枯燥玄奥的抽象理论更加生动,更富有吸引力和针对性,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比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革命文化圣地实践考察,身临其境地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感受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深切体验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困难处境和艰苦生活,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教学界探索“重走长征路”的革命文化教育方式,呈现出一定的特色,就进一步发挥了其积极意义,充分彰显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开发优质网络课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课堂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设置有关革命文化的专题教学,可以在学校红色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上增添关于革命文化的具体内容,让大学生在网络交流平台上畅所欲言,实现知识共享、“视界”融合,思想交锋,心灵激荡。一言以蔽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优质网络课堂向大学生讲好不畏艰险、奋发向上、鲜明独特的革命文化故事,增强大学生的革命文化自信。
(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讲好改革开放的故事
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而且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不言而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内容。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伟大历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专家指出:“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14]可见,价值观自信在文化自信的独特地位与核心意义。因此,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可以尝试两种基本的努力:其一,用好理论的力量。当今世界,价值观的竞争与较量愈演愈烈,身处这一纷繁复杂而激烈场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有必要增进自身的价值观自信,故而必须具有扎实、彻底的理论,善于把各种形貌的价值观与有关理论学说“辩清”,尤其是把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讲透”。“辩清”各种形貌的价值观与有关理论学说,最主要的是准确把握西方国家热衷宣传推销的价值观与有关学说的来龙去脉、表现形态、理论实质,有条有理地辩清其赖以生成、渗透、弥漫的现实条件、社会生态及其理论局限,引导大学生不雾里看花,不盲目迷拜,让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冲击下始终具有清醒的头脑,始终拥有一双“慧眼”。“讲透”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需要开宗明义地讲透我们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特质,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透彻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人精神独立性的特殊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以理论的彻底性为大学生价值观的自信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其二,用好实践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的发展事实,中国人所创造的世所罕见的奇迹,无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的确证。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一带一路”、射电望远镜FAST、“天宫二号”“嫦娥四号”“长征五号”“雪龙2号”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不断传递着“抗震救灾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等这样一个个宝贵的精神,日益阐释着于敏、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黄大发、钟南山等一个一个建设楷模。这些动人的故事、宝贵的精神和建设楷模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注入了丰富多彩而又鲜活强大的力量。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努力讲好改革开放时期振奋人心、朝气蓬勃的故事,春风化雨般地陶冶学生情操,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最后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与积极践行者。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思想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重要体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使命。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丰富的文化土壤,找准文化自信融入的契合点,恰如其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有益探索无疑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关键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