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参与感、认同感:地方本科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有效性的三个维度
——以怀化学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为例
2020-03-16姚劲松廖安宜
姚劲松,廖安宜
(怀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专业文化是指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形成的专业教育理念、专业精神、专业氛围、专业传统、专业特色等诸要素的总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范着专业成员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已有研究将专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路径概括为价值观提炼、行为准则规范、教学过程设计、专业环境建设、教师素养提升、社团建设、校企共建等[1]。有效的专业文化建设能够建构专业身份、强化专业认同、稳定专业秩序、促进人才培养、推动专业发展。所以,专业文化往往被视为“专业建设的灵魂”“专业建设软实力的集中体现”[2]。
地方本科院校更多地承担着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任务,理应通过加强专业文化建设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自2007年以来,笔者所在专业积极推动专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专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笔者在分析专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并进行相应的理论关照后认为,要实施有效的专业文化建设,需注重仪式感、参与感和认同感三个维度。其中,仪式感强调为师生提供一套专业文化所规定的程序化活动和行为方式;参与感强调学生是专业文化建设相关载体与活动的主体,需赋予他们参与甚至主导活动的主体地位;认同感强调为学生提供建构专业身份认同的必要知识源和基本参照框架。三者因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三个衡量标准。本文将以怀化学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以下简称怀院新传专业)的实践为例,从仪式感、参与感、认同感三个维度探讨地方本科院校提升专业文化建设有效性的策略,为进一步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仪式感:打造共同在场的专业活动
“仪式通过结构、符号秩序、互动结构的结构系统,发挥了文化功能并生成仪式感”[3]。仪式不仅能以象征、隐喻和重复的方式集中阐释意义、沟通观念,而且具有激发仪式参与者情绪的效力,能将抽象的观念转化为具象的情感,自古以来被视为建构身份认同、凝聚群体成员向心力的重要手段。各种群体往往通过特定的仪式对外进行区别与标识,对内用以规范行为和凝聚人心。所以,对于专业文化建设而言,可通过创设特定的仪式感活动,让专业师生在履行和体验仪式的过程中传递专业精神、凝聚专业人心、建构专业身份认同、制造共同的专业记忆。怀院新传专业自2007年就创办了专属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怀化学院影像艺术节”(以下简称影像艺术节),历经10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已作为一种仪式性的专业“成人礼”内化到专业师生的心中。在柯林斯看来,互动仪式的产生需要四种组成要素或起始条件,它们是:聚集在同一场所而相互影响,对局外人设定界限,将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活动或对象上,分享共同的情绪与情感体验[4]86。下面结合柯林斯的观点,对打造仪式性专业文化活动的要点进行分析。
只有共同在场,才可能打造仪式感。这就需要确定专业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通过搭建系列与专业相关的仪式场景,让专业师生在共同的场域进入仪式化的流程与专业展演。从实践经验看,具有强烈专业指向性的专业品牌活动能够很好地聚集焦点,成为一个搭建专业仪式场景的重要载体。所谓专业指向性,其基本内涵在于“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尽量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活动主体尽量实现专业学生全员参与,活动内容尽量与专业课程设置挂钩,活动形式尽量具有专业特色”[5]。由于整个活动牢牢打上专业烙印并导向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对象与焦点。以专业品牌活动为核心,可以搭建一系列仪式场景,譬如影像艺术节前后历时四个月时间,衍生出动员大会、宣誓仪式、创作小组讨论、开幕式、展播式、颁奖仪式、交接仪式等专业师生同时在场的仪式场域,借此在专业群体内部彼此近距离的相互观察、相互影响和情绪上的相互感染。
对局外人设定限制是仪式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能让参与其中的人知道谁在参与,并借由这一身份认定产生一种参与其中的自豪感。仪式性的专业活动强调专业指向性,就在于通过专业二字进行一种身份限定,对外首先就排除了其他专业学生的参与,对内则能够给专业师生带来一种“属于我们专业的活动”的共同意识,并形成一种以参与其中为荣的动力。影像艺术节将创作与实施主体限定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活动内容在前期涉及创意、策划、剧本编写,中期涉及导演、采访、主持、拍摄,后期涉及剪辑、包装、配音,宣传阶段涉及海报设计、活动宣传等专业技能,这就从技能层面对参与者进行了限定。对参与的专业学生而言,这既是一个将专业基本技能提升为综合技能运用能力的实践场,又是一个专业能力从入门状态向合格状态转变的仪式场。正因为如此,影像艺术节方才内化为师生心目中的专业“成人礼”。
柯林斯认为,“有节奏合作与情感连带是互动仪式的必备构成要素”[4]125。仅仅只有共同在场和共同的关注点还难以形成仪式,还需在共同的场域中让参与者的情感与关注点相互连带,促使其产生共享的情绪与情感体验。因此,仪式性专业活动需要设置相关的规则,通过凝聚目标激发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仪式的过程中,主动融入到仪式的情境当中,把自我意识调整到仪式所要求的状态中,从而促使学生在共同的场域和共同的关注中产生共享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影像艺术节以年级为单位确定一个具体的实施主体,旨在将某届影像艺术节与某届学生进行绑定,使其成为代表该届学生的“符号”,让学生产生一种“是我们这届的影像艺术节”“是专属我们的专业成人礼”的共识情感;同时,通过动员大会、宣誓仪式等环节产生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施主体往往能够产生“只有做好才对得住这个专业”“我们这届一定不比上届差”等共享性的认知与情感,从而促使他们齐心协力、全身心地融入到专属他们的专业“成人礼”仪式的筹备工作中。经过四个月的共同努力,在来自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共同见证下,开幕式主要以视频、影像等专业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呈现,成为一场带着专业荣耀感的狂欢仪式,在专业歌曲、专业口号的不断刺激下,给专业学生带来一种因专业而自豪、而荣耀的强烈情感体验。以年级为单位确定实施主体,还在于能将这种仪式活动及其蕴含的专业精神和情绪体验一届届地传承下去,同时还能在不同年级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拓展为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竞技平台。
二、参与感:形成专业学生全员参与的格局
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为一种新的管理范式”[6],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应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的专业文化作为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自然也离不开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当下的大学生已基本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其认知与行为方式无疑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对互动、个性和开放性的强调使他们更青睐于参与式、体验式和互动式的学习与沟通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卷入专业文化活动的广度、融入专业文化的深度、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是衡量某个专业文化有效性强弱的关键。所以,专业文化要真正获得专业师生的认可与瞩目,就需要将建设思路从传统一厢情愿式的“灌输”调整为吸引或者说策略性地推动他们“参与其中”,促使他们在参与中不断构建、确认并巩固自己的专业身份,在各种承载专业文化的活动中调整自己的专业行为。
作为专业文化建设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维度,营造参与感首先就需要将学生设置为专业文化建设相关载体与活动的重要主体,通过规则设定策略性地激励和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形成专业师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格局。从实践经验看,高校的不少专业活动往往由某个领域或某方面的精英、特长生所主导,普通学生往往只能是被动的、心生羡慕的观众。专业文化活动要营造参与感就需使之不再是精英的专利,而是全体专业学生的主场。怀院新传专业在专业仪式活动和相关载体的设计上,就经历了从精英学生向全员学生拓展的过程,目前已形成全员参与的思路与格局:每届影像艺术节的创作主体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所有大三学生,同时吸纳部分低年级学生参加创作与筹备工作,专业所有大一至大三学生需在统一时间集中观摩创作的作品;在专业文化的另一载体“GTV”新闻台中,大二学生需全员参与,每个学生在上、下学期均需独自承担某日3个栏目的制作任务,在参与选题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现场拍摄、后期制作等节目生产流程中体验、感悟专业文化和专业精神。
在仪式性的专业活动设计中,要尽可能地开放甚至专门设计学生参与的环节,赋予他们参与甚至主导活动的权力与地位,真正让所有专业学生有岗位、有内容、有仪式可参与。在影像艺术节中,设计向学生开放的参与环节包括:组委会的岗位向实施年级的全体学生开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选举决定组委会成员,且每名学生都要进入一个岗位,负责艺术节的筹备事宜;每届艺术节的主题由学生自主讨论决定,需从众多方案中择优选取并设计相应的Logo方案;艺术节持续一个星期的时间,除开幕式、颁奖仪式外,设计了至少四天时间的影视作品展播环节,以展演每位同学创作的影视作品;设计了宣誓仪式环节,实施年级的全体学生在总导演的带领下统一着装参与宣誓,并参与录制基于专业歌曲的专属MV,确保所有同学的影像能得以记录;学生共同讨论决定晚会的相关节目与流程;在开幕式当天设计签名版、“彩虹大道”(名称源于专业歌曲《彩虹梦想》)等,在主持人的主持和观众的瞩目下,让参与创作的全体学生以节目组为单位走“彩虹大道”,在参与的狂欢中充分体验专业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在开幕式上,不断响起的专业歌曲旋律、高呼的专业口号,让全体专业学生基于共享的情绪与情感体验而深度参与其中。
三、认同感:构建并强化学生对专业身份的认同
不少研究揭示,专业认同能对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基于以专业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认同被视为学习的基础,学生对所在专业的认识越深入,情感体验越积极,其专业学习行为就越自觉,进而会更主动地投入学习并乐此不疲[7]。事实上,有效的专业文化建设能够构建学生的专业身份,促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与之建立情感联结,从内心深处认可、接受、喜欢所学的专业并将之转化为积极的外显行为,甚至在个人与专业之间达到一种“同一”的状态。
当代身份理论认为,身份是可变化的,将随着时空转移及情境差异而变化;身份是可建构的,其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是在历史、文化、权力的重述中被建构起来的[8]。人们对自我身份的认知、理解与认同,能够被不断地生产与塑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的专业身份可以通过恰当的策略进行建构与强化。专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或者说价值就在于,能为学生提供建构专业认知、塑造专业身份的必要知识源和基本参照框架。这就需要努力将抽象的、枯燥的甚至是说教式的专业价值观、专业精神等具体化为可感知、易接受、有感染力、可广泛传播的符号、仪式或榜样人物,从而对身处其中的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同化作用,让专业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构建专业身份、形成专业认同、培养专业气质。在这方面,怀院新传专业探索提供的知识源包括:提炼了凝聚专业精神的专业口号,将之张贴在实验室、走廊等教学场所,并在大学四年的各种仪式性活动中予以反复提及与强调;师生共创了专业之歌《彩虹梦想》,“和广电网媒一起成长,风大雨大,勇敢去闯……”这首歌蕴含了怀院新传专业师生艰苦奋斗的拼搏历程、敢创敢拼的共同气质、不惧风雨与专业共成长的梦想等,通过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时学唱、每日GTV结束时反复播放、影像艺术节合唱、毕业仪式合唱、每届学生摄制涵盖全体学生影像的专属MV等形式,发挥专业歌曲在增强专业认同、识别专业身份、凝聚专业人心、传承专业精神中的作用;设立年度最佳专业成就奖“飞鹤奖”,将专业知识源具化到活生生的专业榜样上,为学生提供优秀新传学子的参考框架,该奖宁缺毋滥,获奖者需同时具备对专业最热爱、专业精神最佳和专业能力最强的“三最”条件,并通过播放优秀事迹短片、授予颁奖辞、现场采访、发表感言等仪式,在影像艺术节颁奖仪式上以全场大奖的方式赋予获奖者最高荣誉的专业地位。
专业身份的构建和认同感的建立,一般需要经过模仿、同化到内化三个阶段,这就决定了专业文化需要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源,使之伴随学生从最初机械模仿喊口号到将专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整个过程。怀院新传专业在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仪式上,通过给新生观看专业成长视频、讲述专业发展历程、展示各种专业荣誉、呈现“飞鹤奖”获得者及考研成功者事迹等方式,让他们对专业及自己应有的专业学习规划有一个感性的认知,更让刚进入专业的新生明白,自己就是专业历史的书写者,在专业成长史上也会留下自己的足迹,从而激发他们形成共同的专业认同感和专业归属感。在之后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通过将相关信息源、参考框架融入到各种仪式性活动和场景中,让学生在参与中确认并强化自己的专业身份认同,并将之转化为投入专业学习、规范专业行为、形成专业情感和稳定专业秩序的持续动力。
总之,仪式感、参与感和认同感是专业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三个维度,同时也处于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之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连带效应。
怀院新传专业基于三个维度建设的专业文化在建构学生的专业认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推动专业发展、凝聚专业特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39.4%的学生认为被誉为专业“成人礼”的影像艺术节是专业学习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位居第一,高于排第二的选项19.2个百分点;通过访谈毕业生,观察其朋友圈、QQ说说等途径发现,专业精神、专业歌曲、专业口号等不仅已内化为他们共享的专业记忆,而且还转化为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懂得坚持和承担责任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在专业文化及其载体的推动与支撑下,怀化新传专业近五年来获得了“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第九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等荣誉,专业建设获得了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