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探析
2020-03-16马红健
李 帆,马红健
(天津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38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应该说,时代的发展要求、社会的进步需求、学生成长诉求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2014年3月25日公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开展新生入学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参观实践、讲座报告、交流讨论等形式开展入学教育,帮助新生熟悉、接纳并适应大学生活,以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理念为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理论依据。新生适应性教育为促进学生成长、强化人才培养、推动“三全育人”创新了实践途径。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在“三全育人”中的作用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也是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的。因此,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可以说为推动“三全育人”创新了实践途径。
(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全过程育人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全过程育人是将育人融入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阶段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整个大学过程来看,大学新生阶段是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是迈入社会化阶段的起步,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1]。这一大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扣子”扣好了,新生就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进而全面适应社会。可以说,大学生的初入大学乃至整个大一新生阶段都对其后的大学教育阶段有着重要影响。大一新生阶段适应得好,其后就可能平稳、顺畅、高质量地渡过大学生活。大一新生阶段适应得不好,不仅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而且还会影响到学校的和谐稳定和人才培养质量。从整个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全过程来讲,大学新生阶段是由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转变的过渡和适应时期,之所以提适应性教育,是因为在这一阶段有很多不适应的情况存在,只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才能实现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因此,对于高校立德树人任务和使命来讲,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一环,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也是全过程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途径。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在蕴含着全员、全方位的客观要求
作为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一环,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在蕴含着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客观需求。之所以要求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是基于两个复杂性。一是不适应情况的复杂性。迈入大学后,大学生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适应情况,主要有环境适应问题、文化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适应问题、生活习惯适应问题以及心理适应问题等,这种不适应情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仅仅依靠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或者是单一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是不能够完全解决的,需要全员协同,形成全员参与的系统合力,也需要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主体客体实现有机联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二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影响因素、影响过程和影响结果具有复杂性。与智育、美育、体育等传授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审美意识、发展身体素质等较为单纯的教育过程相比,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则较为复杂,其任务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引导教育活动,促使大学新生观念、态度的改变,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是个人利益的调整。大学新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变的时期,处于价值观养成和确定时期,这一时期思想、行为的波动都比较大。就新生适应性教育影响因素而言,学生社团、老乡会、同学会等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包括网络、报刊、电视等都会对其发生作用,这些作用和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冲突的。就影响过程而言,大学新生在入学前业已形成的观点、态度、习惯等都会影响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容的接受。就影响结果而言,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效果有显性有隐性、有直接有间接等,这种复杂性要求在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全员参与和全方位覆盖。
二、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2017年开始,笔者所在的学院开始探索建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经过三年的实践和多次交流调研,笔者认为目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主体方面,全员育人的关联性不足;二是教育时机方面,全过程育人的延展性不够;三是教育内容方面,全方位育人的系统性不强。
(一)教育主体方面:全员育人的关联性不足
全员育人要求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实现高校和社会之间、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各类人员之间的协同协作、互联互通。目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主体主要还是高校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和教管人员等,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工勤人员以及其他行政管理人员则较少甚至完全不参与新生适应性教育。笔者认为,导致目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念认识问题。部分教师之所以对新生适应性教育参与性不强,是因为他们认为育人工作更多的是辅导员的职责,育人工作挤压了教学科研时间,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对职称职务晋升、绩效评估作用也不明朗。二是制度设计问题。新生适应性教育方案和体系的设计和安排没有注重彰显所有人员的育人功能,导致部分教师虽有参与育人工作的意愿,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增强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全员育人的关联性,一是要澄清观念、统一认识,使所有教职员工认识到,无论是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都具有育人功能,都要承担育人使命。二是在具体设计新生适应性教育方案时,要注意依据学生需求和不同人员的工作内容及工作属性,发挥各类人员的优势和长处,制定富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的教育方案[2]。
(二)教育时机方面:全过程育人的延展性不够
全过程育人要求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做好育人工作,具体到新生适应性教育而言,现阶段主要存在全过程育人延展性不够的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新生适应性教育前置性问题。目前新生适应性教育普遍是入学以后开展,而新生适应性教育前置是指将教育活动提前,把招生录取阶段作为育人工作的起点,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尝试将新生适应性教育前置。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严把招生入口关,率先在北京市启动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招生面试制度,对所有报考学院的高中毕业生进行资格面试,取得面试合格证才有资格报考学院,并在入学前开展教育经典著作阅读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在录取阶段会把精心挑选的经典图书随录取通知书一同寄给大学新生,鼓励大学新生阅读经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在新生开学报到前,会选拔、组织部分新生参加训练营,为开始新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因此,要将入学前的教育纳入新生适应性教育中。
二是新生适应性教育持续性问题。阶段性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明显特征,新生适应性教育应该包括入学前、初入大学及其后整个大一期间三个阶段的教育。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时间集中在大学生初入大学阶段,通常在每年的9月至10月,集中进行新生入学教育。至于新生入学教育之后的整个大一期间,则无论是重视程度、教育内容、活动频率等都显得不足,这也不利于巩固入学教育的成效。因此,我们主张在入学前,初入大学及其后整个大一阶段都要做好新生适应性教育,拓宽全过程育人的延展性。
(三)教育内容方面:全方位育人的系统性不强
全方位育人涉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以及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等多个领域,这些不同领域可以解决的适应性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策略、效果都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如何让这些领域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实现有机联动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目前,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我们鼓励各种领域、各种人员都发挥作用,担当育人责任,但是其中需要一体化设计,否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例如,学校层面的教育要和学院层面的教育互为补充,辅导员的教育引导要和教管人员、专业教师的人员的教育相互补充、各有侧重,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线上线下的教育内容都要发挥优势,互相补充。因此,在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要一体化设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使全方位多领域的教育力量和资源能够同向发挥作用。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构建
(一)把握好三个教育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生入学前。招生录取至新生报到这一段时间,是开展入学前教育的良机。对于准大学生们来讲,他们对于自己将要去的学校、学习的专业以及教师和同学充满了期待,也有很多困惑亟需解答,这个时候适时地介入适应性教育,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入学前我们可以开展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一是随学生录取通知书,可以发出给家长和学生的一封信,信中邀请家长继续关注参与学生的教育成长、提示和引导新生做好一些基本的开学准备,两者都是很有必要的新生教育内容。二是搭建师生网络社交平台,包括沟通交流平台,如新生QQ群、微信群以及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如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和个人微信公众号等,在开学前发布迎新的注意事项,介绍学院情况,解答各种问题,对学生入学准备和大一校园生活加以指导。三是通过电话家访或网络平台,联系和关注生活困难考生、二志愿高分考生、偏远地区考生、少数民族考生、有可能出现心理调适问题的考生等,尝试提前摸清楚情况,以便开学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阶段是新生报到及入学教育阶段。新生报到及入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活的开始,也是集中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教育时机。一是新生报到及迎新当天。新生报到及迎新当天是新生和家长建立对大学第一印象的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迎新现场和宿舍的学院文化布置,开展仪式感教育,将学院的优良风气春风化雨般烙印进学生心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和家长建立联系,取得信任。二是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一般集中在9月份进行,这是新生熟悉大学环境、完成角色转换、培养良好习惯、锤炼意志品质的最佳时机,需要精心设计教育内容,制定教育方案。新生入学教育一般包括开学典礼、新生见面会、班会及新生素质拓展、校史校情教育、校园安全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学籍和宿舍管理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业教育、军事教育等。
第三阶段是整个一年级阶段。这一阶段是巩固前期教育成果,继续深化新生入学教育,为顺利渡过适应期、确立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发展方向奠定基础的阶段。根据工作时间节点,我们可以开展的新生适应性教育活动主要有爱国主义教育、假期安全教育、党团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朋辈教育、性别教育、学涯生涯职涯规划教育、诚信教育、考风考纪教育、学风教育、专业教育等。同时建立新生适应性教育考评制度,通过新生适应性教育专题考试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观测点,例如学习成绩(平均分和平均绩点、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挂科率、学业警示率)、学风建设(课堂出勤率、科技活动和学科竞赛的参与率、获奖率)、问题学生的转变情况等来检验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效果。
(二)培育好三圈育人队伍
根据新生适应性教育亲疏远近的关系,整合育人资源,构建新生适应性教育三圈育人队伍,形成育人系统合力。
内圈是核心圈,包括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干部等。其中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也是各个圈层育人力量的协调者,又因其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和学生接触最多,能够迅速得到学生的信任,对学生的影响也就最大。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研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在生活、思想、行为上对大学新生进行指导,重点是解决大学新生的生活、思想和心理困惑,帮助大学新生明确“大学应该怎么过”。专业教师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上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和阅历,学生往往对其有一种崇拜的心理,这种心理如果适当运用能够对新生适应性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大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和学生之间坦诚的交流,难以撼动学生的心灵。一部分专业教师因为教学水平不高或者流露出一些不恰当情绪和言论,会对新生适应性教育起到抑制作用[3]。因此,对于专业教师来讲,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做学生的学业导师;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注,做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导师。高校党政管理干部虽然不直接参与学生工作,但在全员育人的背景下同样负有育人职责。《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党政领导干部要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深入一线联系学生,学校机关负责同志要做到和学生常态化联系交流。因此,对于高校党政管理干部来说,联系学生、做学生工作也是工作职责。北京大学目前试行的“第二班主任”制度,即除第一班主任外,班级再配备一名班主任担任第二班主任。第二班主任由学校党政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机关干部担任,第二班主任要参与班级建设专项工作,如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新生军训工作、思政课程实践、寒暑期社会实践等,这也为我们探索管理干部参与新生适应性教育方案提供了借鉴。
中圈是支撑圈,包括教务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后勤服务人员、退休人员等。各类人员都要结合不同的工作属性、内容范畴,建立富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育人责任清单,强化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中,就教务管理人员而言,可以发挥学业引导的作用,解决学生学习和学业规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介绍学籍管理规定,使学生明确学分制、选课、补考、重修、毕业要求、学位授予条件等相关规定。就管理人员而言,主要是用良好的管理模式、管理行为、管理习惯影响和培养学生。而对于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来讲,要提高服务育人能力和后勤保障水平,通过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合理需求,为学生顺利度过适应期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例如,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邀请相关人员介绍图书资料、文献信息服务,开展传染病预防、应急与急救、安全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退休人员要结合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为新生做好入党启蒙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劳动教育等。
外圈是拓展圈,包括优秀校友、地方政府、学生家长、行业企业、教育基地等。在以往的新生适应性教育中,我们通常忽视社会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实际上,社会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不仅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因为其联系社会、联系实际的优势,可以在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可以通过优秀校友对新生进行榜样教育、学涯和职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新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树立远大目标。可以通过行业企业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引导新生坚定专业自信,树立职业理想。可以利用各类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可以邀请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等,开展防范网络诈骗、金融和国家安全的教育等。同时,学生家长也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力量,我们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给学生家长写信、寄送成绩单的形式,邀请家长关注参与学生成长和教育。
(三)落实好三项教育内容
新生适应性教育内容是适应性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必须紧紧围绕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渡过适应期的目标进行精心选择和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增强针对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落实好以下教育内容。
一是学生事务。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首先遇到的就是各类学生事务问题,如果不尽快地使学生知悉,就会出现管理混乱的问题。因此,要详细地向新生介绍宿舍管理的相关要求、课堂出勤和行为规范;具体讲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和程序、各类奖励的评选条件和标准、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开展以防骗、防火、防危化品为内容的安全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不信谣、不传谣,尽快使新生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是思想教育。大学新生出现适应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目标茫然。进入大学以后,相比于高中具有明确的升学目标,大学的学习目标出现了“真空期”。因此,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新生重新确立奋斗目标也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新生高质量度过大学生活。开展党课、团课教育,介绍入党条件,满足学生政治上追求进步的需求。通过班集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人际关系讲座等,强化新生的集体观念、角色意识、责任意识等。开展女生专题教育,引导女大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
三是学业引导。从中学到大学最重大的一个转变就是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学业问题。因此,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增加以旨在帮助新生形成与大学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的学业引导内容就至关重要了。具体内容为:向新生介绍学籍管理规定,明确毕业和取得学位的条件,明确专业学分要求,熟悉选课、补考、重修、学业警告、末位通报、试读、退学等相关规定,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专业方向,了解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考研、出国、创业等进一步深造的具体条件和要求,介绍大学教学特点和学习方法,指导新生科学利用校内各种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