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组织理论视角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探析

2020-03-16李佳佳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理论

李佳佳

ffvd

基于组织理论视角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探析

李佳佳

[青海师范大学]

文章以优化高校后勤管理为宗旨,以组织理论为视角,在分析组织结构的内涵和探讨组织结构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后勤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足以及组织文化建设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优化高校后勤组织发展的有效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

高校后勤;组织理论;发展机制

高校后勤组织是师生教学和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同时为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如食堂、住宿、校园绿化保洁和水电暖等设备维修后方勤务提供优质校园服务,它是高校组织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设双一流高校发展战略的提出,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后勤组织队伍的专业水平下降成了阻碍后勤保障服务质量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积极优化高校后勤组织结构,建设一支思想严明、服务至上、专业高效的后勤组织队伍,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一、概念界定

(一)组织理论概述

组织理论发展可概括为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三个阶段: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特征,该理论重视工作本身却轻视人在工作中的作用,忽略人的心理需求,以物质经济为中心;以梅奥、西蒙为代表的行为组织理论,对前人观点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开始关注组织中人的力量,注重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难免会使工作效率受到影响;现代组织理论开始认识到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认为人们可以在组织中得到尊重和信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

通过对三种组织理论的总结和分析得知,人们对组织的认识经历了思想上的由浅入深的变化,即从刚开始的注重“事”的研究,到注重“人”的研究,最后发展到人与事研究并重。

组织是人类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根据理解和描述组织目的的不同,对组织的内涵认识也不同。美国学者马奇和西蒙认为,组织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研究对象的基础;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的观点是,通过组织的力量,个人目标才能完美。随着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教育系统与其他文化系统的联系也密切复杂,组织研究也正逐渐从工业组织扩展到我们最为熟悉和了解的教育组织。

(二)教育组织的内涵和特征

1.教育组织的内涵

教育组织作为组织的一种特殊状态,它由校内机构、工作人员、特定职权及组织文化等要素组成,为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服务,它是一个协调开放的系统。为实现这一特定的目标,需要组织机构、成员、特权、制度、组织文化等共同作用。组织结构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职能化和结构化的组织,各职能部门选择合适的人员来履行岗位职责,同时,当需要行使特殊职权时要受到一系列制度的约束,而组织文化又能把个人和集体融为一体,形成健康向上的组织。[2]

2.教育组织的特征

(1)教育组织多样性的目标

教育组织相比企业组织,组织目标呈现多样性的特征。国家的教育目的不同于地方的教育计划,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每一个教师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观,家长对孩子的不同期待会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向,多样化的目标必然会造成教育组织管理的复杂性。

(2)教育组织协作性的过程

高校是一种特殊的协作组织,这就要求教育组织重视组织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增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对教育组织工作的参与化。正是有了学生、教师、家长的参与,学校才能正常运行;正是教师间的互助,才使得各项教学和科研结果顺利实现;正是学生间共同的信念和学习目标,才形成了学习共同体。

(3)教育组织复合性的结构

教育组织结构的复合性可以理解为教育组织存在着两个系统,行政系统和专业系统。教育组织的行政系统使教育组织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良好运行,教育组织的专业系统是教育组织业务开展和质量改进的保障。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 任何一方作用发挥得不充分,教育组织就会处于瘫痪的状态。没有行政系统,教育组织就不能有序健康的开展;没有专业系统,教育组织的工作效率就得不到提升。

高校后勤组织是专门为全体师生提供行政事务管理及生活服务保障的职能部门,它一方面维持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还是高校教育事业的基本力量,在高校中发展中起着先导性和配套性的作用。高校后勤组织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业务繁多,覆盖面广。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重视高校后勤的重要性,关注后勤组织各个部门和不同环节的管理。高校后勤面对特殊的服务群体,自然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提出特殊的要求,因此提高后勤组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至关重要。

二、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缺陷

高校后勤工作是伴随学校教育工作一同发展的,在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发展的同时,后勤服务也在逐步提高。就目前来看,专职化的后勤组织队伍基本实现,但依然在用人标准、组织培训、考核考评、组织文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离建设专业化队伍的目标仍有差距。

(一)用人标准不统一

教育组织强调人的发展,使其实现自我发展、开发自我的潜能,而在组织发展中创新、团结、沟通及提高学习力也一直是关注个人发展的重要参考标准。但在工作中,后勤管理并没有切实发挥好高校吸纳人才的优势,人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并未综合考虑;人员构成较复杂,或是机关干部的亲属,或是离退休人员,造成组织队伍整体素质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岗位设置和成员安排受多种因素限制;新人招聘机制未能建立或改进。例如,维修管理人员日常检查和保养不到位,维修反馈总是差强人意。

(二)组织培训不完善

后勤部门作为高校的行政组织,为保证后勤管理部门按规章制度有序进行,一方面应提高后勤人员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思想道德,团队精神也不可忽视。但常见的错误观念有以下几种:1.高校后勤管理层仅考虑短期利益,认为培训费时费力;2.培训活动多针对教师或科研人员,很少有面向后勤人员的专项培训;3.后勤人员接受培训的意识不强,积极性和主动性弱。例如,在宿舍日常服务中,仅是管理而不是治理,没有将日常服务和管理育人结合起来。

(三)考核考评不规范

对后勤组织的考评目的是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规范后勤人员工作行为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保证后勤管理总任务顺利实现的关键。但实际考核时多为了应付检查流于形式,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考评体系不完善,只关注单一项目;评价指标不规范,缺少量化方法多主观性;评价主体不清晰,考核结果没有参考性。例如,职务提升、绩效奖金等奖励激励措施缺乏,不仅浪费了培训机会,培训效果也十分有限。

(四)组织文化不健全

教育组织是一个整体、开放、协调互助的系统,组织中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文化推力能够使组织成员围绕组织目标协同一致,多方参与协作。但多种原因制约了组织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组织文化的理解不到位,缺乏对组织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认识,仅是被动听从上级领导的安排;2.只重形式忽略品质,把组织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唱歌、跳舞及书法比赛等一系列文体活动;3.组织文化定位不清晰,未考虑后勤组织文化在整个校园文化体系的定位。例如,后勤工作和后勤人的地位和身份时常遭遇尴尬。因此,在反思服务初心是否端正,服务语言和方式是否诚意和热情,服务质量是否让人满意的同时,也应该考量问题背后的原因。

三、运用组织理论,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有效发展

依据学校发展水平以及发展状况,基于前面对组织理论的分析,笔者建议,要从组织结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评价考核、组织环境五个维度出发,构建立体式、交互性的一体运行机制, 从根本上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

(一)优化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可以概括为成员职务划分及其权力关系,它规定了各项工作分配方法,对谁负责及组织内部协调流程。高校后勤人员构成复杂,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服务意识淡薄,人员配置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后勤保障工作的发展。基于此,可以在组织中引入“系统思考”的方法,用全局的眼光看问题,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具体实践中,要规定好各部门权责,大胆放权,帮助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和建立共同生活愿景,树立正确生活和工作观念,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通过不断激发人的能动性,激励后勤工作人员自身发展,带动和引领后勤员工,创新开展服务工作,让他们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促进高校后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人才培养

要想真正提高后勤组织队伍的整体水平,实现后勤组织高效运行,就要从观念、体制、方法上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其自身才能,为后勤工作贡献力量。首先,要摒弃非理性的用人标准,花时间、花精力培育各岗位技术人才。适应高校发展的高精尖实用人才,不仅善管理、懂经营,而且还能发挥榜样作用,实现人才队伍整体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坚持以学校后勤服务需求为前提,推进聘用制的落实,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最后,要通过研究不同岗位的特点, 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人才, 依据个人特点、潜力和性格等制定信息备案表,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实行权责明确、以岗定薪和竞争上岗的管理办法。[3]

(三)建立培训体系

教育培训是学习型社会理念下的必要存在。教育培训的本质不只是让后勤工作人员学会几项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实现态度和行为的转变,这就需要建立完整的培训体系。一是了解培训需求,培训要有目标和方向,针对后勤人员存在的薄弱之处和各岗位的差异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技能培训。在培训内容方面,要确保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防止偏差,根据不同层级的人员设定不同的培训内容,这样不仅能合理利用资源,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建立学习平台,在倡导自我学习的同时,根据各岗位的实际需求,选定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时间,真正将培训落实到实处。三是评估培训效果,培训效果的评估是指学习阶段结束后对被培训对象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进行测评,其目的在于,一方面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培训项目,另一方面能够对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判断,从而将事前和事后培训环节结合起来,使培训更有实效。[4]

(四)完善考评制度

组织理论的协作理念要求在考核中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确保考评质量,激发工作热情。第一点,要重视考核的实效性。在考核时要本着为让师生满意的态度,切实关注考评环节,避免重实践而轻理论、重整体考核而轻局部考核等现象,真正将考评工作日常化,避免出现为了考评而考评的虚假现象。成立学生组织,对后勤组织的服务和管理进行监督,是实现考核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第二点,要增强考评的规范性。组建考核委员会,规范考评工作。分项目、分重点、分区域制定不同考评指标,既要参考平时表现,又要关注综合成绩,最终目的是通过考评不断完善自己,为今后努力提供方向。第三点,要提升考评科学化水平。科学化的前提是保证考评数据和信息的客观真实,不能弄虚作假,既为后续人员岗位调动提供真实依据,又能切实保证后勤服务体系的良好运行。

(五)改善组织环境

高校生活文化是组织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建设能极大地丰富后勤部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内涵。高校后勤组织应及时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调整并改进组织策略,发展和提升自我,突出后勤服务对育人的潜移默化的功能。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健康和安全为着眼点,关爱组织成员身心健康,注重情感沟通。还要在保障薪资和培训权力的同时,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培养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情操。其次改变传统的单向管理模式,建立更具人性关怀的弹性的扁平化组织,实现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规范性。第三,把培养人和重用人作为组织文化的核心,既要关注对个人的培养和尊重,提高组织成员对工作的满意度,又要注意发挥整体团队的文化意识。[5]

四、结语

随着党中央“立德树人”教育新思想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新要求的提出,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功能在逐步凸显。但后勤组织队伍的建设和完善也不可能短期完成,各高校后勤组织应大力支持、积极有效地落实各项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组织的发展壮大。

[1]阎海峰,王端旭.现代组织理论与组织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2]黄崴.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周忠.高校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61-63.

[4]吕杰.以学习型组织理论促进高校后勤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J].科技与管理,2015,17(01):81-84+90.

[5]张文超,路正社.高校后勤改革发展趋势分析[J].管理观察,2019(28):106-107.

(责任编辑:赵鹏程)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