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东盟小语种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广西民族大学的调查
2020-03-16熊慧妮
熊慧妮
(广西民族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小语种也叫非通用语,是指除联合国通用语种(英语、中文、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外的所有语种;另一种定义是指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包括欧洲语系和亚非语系。大家常说的小语种多指后者,本文参照小语种的第二种定义来进行分析。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之前的区域合作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对小语种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各企业、单位、公司对高素质的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大。投资是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发动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快速增长与相互间投资密不可分。据国家商务部统计,2018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8.9%,主要投向新加坡、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俄罗斯、柬埔寨、泰国和阿联酋等国家[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东南亚小语种等外向型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
然而,当前许多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的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应创新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输送符合社会需求的东盟小语种人才。广西民族大学越南语和泰语专业早在1964年设立,至今已拥有55年的办学历史,该校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01年获批为教育部首批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06年获广西自治区党委批准为广西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人才小高地—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培养基地。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个案,通过对该校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东盟小语种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开设的小语种专业有越南语、泰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西亚语。越南语和泰语专业早在1964年设立,次年,又开设了老挝语专业。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国内以及东盟各国对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广西民族大学于2000年开设了柬埔寨语专业,2005年增设了印度尼西亚语和缅甸语专业,2008年又增设了马来西亚语专业。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w w w.nseac.com)推出的《2016年中国大学及本科专业评价报告》,该校越南语、泰语、柬埔寨语、老挝语、缅甸语、印尼语和马来语共7个专业在2016-2017年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中进入前三强。2019年,广西民族大学越南语及泰语专业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人才培养数量与构成
截至2019年,该校小语种人才培养以本科层次为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补充,其中,本科人才培养人数818人,占小语种人才储备人数的94.2%,越南语和泰语专业的招生人数最多,分别为189人和188人,其余专业的招生人数都在9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有36人,博士研究生为14人,比例分别为4.1%和1.6%。尽管近几年以来,招收男生的比例逐年增加。然而,一个班级25人中,男生比例超过20%的班级非常少见。
(二)师资配备
广西民族大学现有小语种专任教师44人,其中越南语专任教师10人,泰语教师12人,老挝语教师5人,柬埔寨语教师5人,缅甸语教师4人,印度尼西亚语教师4人,马来西亚语教师4人。此外,在教师队伍的结构方面,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达到97.7%,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23人,助教2人,博士(含在读博士)15人。除泰语、越南语、老挝语开设时间相对较长以外,其他语种专业属于新增设专业。因此,小语种专任教师主要以讲师为主,具备讲师和助教职称的教师的比例达52.3%,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相对集中于越南语、泰语、老挝语专业,比例为25%。
(三)人才培养采取跨国培养模式
广西民族大学小语种专业实施“3+1”培养模式,安排学生到语言对象国学习一年,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扎实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掌握对象国语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相关知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素养、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能从事外交、外经贸、文化交流、新闻出版、教育、科研等工作的外语人才。
(四)就业与校企合作情况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小语种专业2016-2019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8.06%、98.49%、98.84%、98.87%,该校小语种专业近四年的就业率均处于高位,无论是就业率和社会需求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在广西民族大学2019届东盟小语种专业毕业生中,毕业去向为出国、出境的比例为25.4%。其中,老挝语专业毕业去向为出国、出境的比例最高,为38.1%。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为互联网运营与网络搜索引擎业、司法及执法部门(公检法)。现有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11个,连续12年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派出学生担任专业志愿者,为各种重要会议、商贸洽谈等提供陪同翻译、联络、导游、会务等服务。
(五)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小语种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语言类课程,如基础XX语、口语、视听说、语法、阅读、写作等课程;二是翻译类课程,如口译、笔译等课程;三是文化类课程,如国情与历史、民俗文化、报刊选读、对外关系、旅游、法律等。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东盟小语种教学发展较缓慢,小语种教材较少,一部分视听说和口语课程的教材都是由教师自行编写。
二、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所偏差
笔者通过回访多家用人单位得知,毕业生在外语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一些毕业生就业后难以很快胜任翻译工作,尤其是能真正掌握财务、旅游、贸易等专业知识的高层次翻译人才是少之又少;另外还有企业反馈,毕业生对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欠缺、应用写作文本的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低等问题。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该校实施“3+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第一、三、四年在国内学习,第三年到语言对象国进行学习。据广西民族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该校越南语本科专业有88.6%的学生希望能辅修其他专业,但因辅修的时间与出国学习的时间有冲突,使这些学生均错失了辅修专业的机会[2]。由此可见,现行的“3+1”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发展,比较狭窄的单专业教育模式与市场需求出现偏差,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小语种人才的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
以语言技能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小语种人才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社会需要小语种人才既掌握一门外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语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外语人才[3]。
(二)师资力量不足 ,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与师资力量密切相关,师资紧缺是制约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广西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属于社会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其在待遇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的高端人才大多流向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这使得人才缺口较为严重。因东盟小语种专业起步较晚,目前,全省高校小语种专业年轻教师比例偏高,缺乏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影响小语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小语种专业的专任教师总数为44人,其中越南语和泰语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为50%,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人数所占比例为87.8%。从师资结构来看,该校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23人,助教2人,教授与副教授人数远远少于讲师人数。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较少,正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不足,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为25%。因此,小语种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有待提高和改善。
(三)小语种教材建设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小语种教育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但随着语言教学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教材建设依然是小语种语言教育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现有的教材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教学的实际需求[4]。在小语种教材的编制上,目前小语种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五花八门,通常都是校内教师自行编写,权威性的教材较为缺乏。在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多局限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小语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材的形式上,对视频教材的建设比较缺乏。
(四)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当前,东盟小语种的教学方式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主要以课文为中心对基础语法、读写知识的讲解和灌输,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实践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使学生缺乏一定的目标语言思维能力,在面对面交流中,即使可以做到外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互转换,其思维也很难迅速转换过来,快速做出应变,有语言交流障碍。许多高校过于强调理论教育,教学理念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没有足够重视语言的专业技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对东盟小语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建议
(一)革新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参与合作与竞争对复合型小语种创新人才的需求,审视过去和当前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导向,尊重个性、鼓励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出具有很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小语种创新人才。
(二)确立复合型小语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摆脱学生因辅修的时间与大三出国学习的时间冲突而耽误辅修第二专业的困境,将东盟小语种人才培养改为“1.5+0.5+2”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大学一年级及大学二年级上学期在国内学习,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到语言对象国学习,第三年和第四年回到国内学习,在学习专业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朝着不同的专业方向深入发展。确立语言能力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复合型小语种人才培养目标。
李宇明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真正需要的语言人才,是‘语言+X’型复合人才”[5],这里的 X是指某一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小语种创新人才,外语院校可制定多种形式的小语种人才培养计划。一是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和灵活选课制度。学生在系统学习小语种的基础上,高校应考虑增加选修课数量和比重,适应学生主体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传统外语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培养创新型小语种人才则要求在未来的小语种人才培养过程中,适当增加经贸、国际关系、管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把说与写的能力升华为思想表达的能力,把阅读能力升华为获取信息的能力。二是实行“小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学习小语种的同时,辅修国际贸易、管理、会计、旅游、法律等中的一门专业知识。这种模式使学生既掌握小语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兼备其他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计划与培养目标更紧密地结合。例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德国—经济学”本硕连读专业将学生的德语语言能力培养与德语经济学课程相结合,构建小语种语言能力培养与经济学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6]。云南财经大学开设有“语言+(专业方向)”型的培养模式,主要为越南语(经贸方向)、泰语(经贸方向),是云南较早开设有双边“语言+(专业方向)”和“专业+(语种方向)”形式的学校。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建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
目前,小语种教师队伍存在青年教师居多、知识面较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学术带头人等问题。要培养复合型小语种创新人才,具有高水平以及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教师不可或缺。因此,我们应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主要措施是:其一,要求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性思维能力,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业务素质得到提升。要求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尚的道德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教学掌控能力;其二,在师资队伍上,要进一步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重视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高学历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学院设立教师进修专项津贴,鼓励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派遣优秀教师外出访学交流,学习先进教学方式方法;其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创新,在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观点,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其四,健全激励机制,营造竞争氛围。引进或完善学术年假制度,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士气。
(四)加强小语种视频教材的建设,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编写出了许多教材。但从整体而言,除基础小语种课程外,小语种视听说、口语等课程科目仍缺乏优秀教材。随着我国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习惯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现代化,传统的教材已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应注重教材的实效性,不仅要丰富教材的内容,还要加大视频教材的制作,提供给学生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东盟小语种教材建设要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利用现有的多功能数字化语音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虚拟场景实训室、录音实训室等实验设施开发建设网络课程、网络学习软件等教学资源,紧跟现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变化,给学生更多丰富的学习资料。
教学方法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传统小语种教学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严重限制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高校在东盟小语种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更多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协作教学新模式。让研究型学习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地讲授、分析和解释语言难点,而是把学生组建为研究小组,把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作为小组活动的环节之一,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小组讨论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步骤。把学生变成活动的主体,积极引进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紧跟现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并掌握研究所必备的探究能力。学会思辨,提升综合素质,以满足“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
(五)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与国内或对象国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将其作为校外实习基地。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复合型小语种创新人才,这样的合作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资源和优势,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就人才规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增强东盟小语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市场的需求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能充分认识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在校企合作模式中,让学生到实习基地体验真实的职场生活,参与实战训练,从中获得大量的、有价值的在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锻炼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还可以运用新的视角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促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小语种翻译人才。高校应明确培养目标,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小语种人才为目标,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和世界各国的知名企业合作,构建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复合型小语种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