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精益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5-22张海燕康冰心朱广超
张海燕,康冰心,朱广超
(1.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2.北京中关村智酷双创人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193)
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市场、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充满着不确定性、易变性、模糊性和复杂性,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更是呈现出高速变化的特点。如何培养出适应能力好、学习能力强、大局意识佳、境界格局高的精益型人才在现阶段尤其值得高校去思考。因此,本文探索将精益创业方法论引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精益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变化。
一、精益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理论基础
(一)精益创业方法论相关概念
精益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精益创业方法论,该方法论由硅谷创业家埃里克·莱斯(Eric Rise)提出,其核心思想是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化产品,即根据“探索-验证-迭代”反馈循环逻辑,围绕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采用最低的成本、最简洁的方式获得最有效的客户反馈,而后对产品进行快速迭代优化,以期适应市场。精益创业需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一是用户导向原则,即所有的认知、所有的迭代都围绕用户而展开,实现创业从自我导向到用户导向的转变;二是行动原则,即行先于知,从计划导向转为行动导向;三是试错原则,即从完美预测转向科学试错;四是聚焦原则,即从系统思维转为单点突破;五是迭代原则,即从创业中的完美计划、完美执行转到精益创业的高速迭代[1]。
(二)精益创业方法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适用性
1.用户导向原则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是教育的受施者及最大用户,一切创新创业活动及课程都应围绕学生而展开,一切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与管理制度制订等都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根本价值导向,力求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与精益创业方法论中用户至上原则完全吻合。
2.行动导向与试错原则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创新创业教育充满活力,但也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探索初期,如何实施创新创业教学、如何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何配备创新创业师资以及如何制定管理制度加以规范等问题并无统一答案,任何一个高校都无法制定出完美无缺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基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精益创业方法论中的快速行动与不断试错方法来应对未知性和不确定性难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3.聚焦原则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精益创业方法论中一个重要思想是“做减法”,主张聚焦一点实现单点突破,由于创新创业的新颖性、灵活性、应变性特点,创新创业教育也应当精益化,不必像传统式教育追求大而全、面面俱到,而应该从某一点切入,将其做到极简、极致,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纵深发展。
4.迭代原则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迭代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连续、重复进行多个实验的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同样需要不断迭代才能达到育人目的。
二、精益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构建
精益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是基于精益创业方法论,以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探索-验证-迭代”反馈循环逻辑,构建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开发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和运营“训、赛、孵”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进而达成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精益发展、学生个体精益发展、教师个体精益发展协同推进的育人模式。其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 精益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
(一)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精益发展
根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分层教学改革策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课程、创业特训课程与创业孵化课程,与企业共建 精益基因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采用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及时反馈评价机制,聚焦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不断更新迭代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梯次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学生个体精益发展
以创新创业课程为核心,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助推学生“五周期”精益发展。第一周期为启蒙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周期为孕育期,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三周期为种子期,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能力;第四周期为初创期,主要培养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第五周期为发展期,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通过五周期的课程学习和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快速迭代,创新创业能力不断进阶提升。
(三)教师个体精益发展
以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工坊为基础,以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为驱动,以创新创业竞赛指导为突破,助推教师个体“三层递进”精益发展。第一层级为创新思维导师,培养教师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创新创业活动组织能力;第二层级为创新实践导师,掌握创新实践方法论,并具备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策划指导能力;第三层级为创业实践导师,对接企业整合创业孵化资源,指导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并推向市场。教师在三级导师的培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
三、精益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实施路径
(一)用户导向,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以师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为导向,整合国际先进、国内优质、本地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构建多方共创、开放互联、内生成长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例如,将芬兰罗阿约应用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洲斯威本大学等国外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北京中关村软件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国内企业与行业协会的优秀人力、技术、内容、实践资源以及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的本地特色资源和校内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构成共生共长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参与各方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共同建设创新创业人才的孵化库、创业金点子的种子库和创新创业的专业智库,有效破解高职院校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深、创新创业实践资源缺乏、创新创业项目难以对接社会需求的难题。厚植创新土壤,培育创业种子,培养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新时代电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打造一支“双师多能”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铸就一个“智汇电愿,酷创精彩人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
(二)行动为先,搭建“训、赛、孵”一体实践平台
以服务师生创新创业实践需求为核心,积极行动,与国内汇聚创新资源最多的中关村软件园合作共建校企“双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整合资源共建电力创新走廊。学院通过整合院园、校企、国际国内资源,充分利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服务平台,建成“电院书苑创客空间、直通中关村实践平台、雨林空间孵化器、中盟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的“训、赛、孵”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形成“电力创新走廊”创业孵化链。已培育创新创业项目100多个,孵化创业项目30多个。
2.广开渠道推动创新创业实践。通过设立“学生创新作品制作”项目、“师生共创”科研项目、学生毕业作品展览,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参展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展览会、全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展和广西职业院校职教活动周等,为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创造机会。
3.汇聚众智培育校园创新文化。大力开展学院创新文化建设,组建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和社团,依托直播中关村平台,共享北京的创新创业大师、名师的精彩课堂,积极开展社团科技文化节、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创新创业之校园站分享等活动,培育“让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让创业成为一种追求”的校园文化。
(三)快速迭代,持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
依据学生学习体验和教学效果,采用发散、聚焦、MVP、验证、迭代、优化的思路,迭代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课程教学体系精益发展。
1.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围绕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依托在线教学平台和直通中关村平台,建成混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和视频直播课程。
2.开设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课程。面向全院各专业具有创新创业热情的学生,组建创新实践班,开设3D打印、无人机应用、机器人技术、智能电子产品、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的实践课程,培育基于专业创新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
3.开设创新创业特训和孵化课程。以“互联网+”大赛为平台,发现和培育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和创业孵化培育团队,组建创业实践班,专门开设创业特训课程、创业实践课程,为团队提供创新作品设计、商业策划、项目路演、项目孵化等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
(四)聚焦团队,打造“双师多能”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聚焦高水平结构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出台激励政策,推动教师个体精益发展。
1.建立校企共享的创新创业导师库。建立由校内专职教师、校外兼职企业导师、特聘专家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库,打造一支懂理论、能创新、敢创业、会施教的结构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2.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导师工坊,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建立创新创业竞赛项目校企双导师制,在竞赛指导中校企导师共同成长。实行校企“互聘互兼”,校企双方互派人员挂职锻炼,同步培养双方人员的教学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3.出台创新创业导师激励政策。建立支持创新创业导师发展的制度体系,规范创新创业导师遴选、培养、使用全过程,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奖励机制,鼓励师生共创项目的转化与收益共享,激发创新创业导师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精益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实施成效
通过实施精益型创新创业育人模式,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挑战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创新创业大赛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每年参赛和培训学生超过5000人次,近五年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80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7项,并涌现出韦志帅、李继成、常双、苏思燕、宾壹杰等多个优秀创新创业典型。教师主动建设创新创业混合式课程,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能力比赛,并获自治区级及以上教学能力比赛奖励140多项。
学院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同年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连续11年被评为“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大学生创业园获批广西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创新创业教育3个案例入选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岗、证、赛”融通课程入选首届中国电力行业教育培训创新成果,《基于产教融合的新能源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广西壮族自治区2017年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与2019两年承担广西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2019年承担广西“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次职教赛道的培训工作。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精益创业方法论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师资培养、资源建设、体系构建,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最有效的方式获得实时的育人效果反馈,为高职院校精益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特质和专业特长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育人模式,为高职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