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凸显“思考”的浅思
2020-03-16李望云
李望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引言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落脚点,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对分课堂”形式上是将课堂时间按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进行平分,实质上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思考内化过程,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吸收讲授内容,进而有利于有益且高效的讨论[1-2]。为有效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严格遵循关键操作步骤,其中包括:(1)为使学生对新知识保有新鲜感,要求学生上课前无需预习;(2)为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需求,学生在教师教授时不许提问;(3)在遵循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合理且开放性的作业,以利于课后学生自主思考、学习,采用“亮考帮”(即列出知识亮点、自主出考题、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加强自学的高效性,并在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独到见解情况下提出课程中的难点问题;(4)课堂小组讨论中学生自主解决低层次问题并提炼深层次问题;(5)随后经教师点拨或共同探讨解决深层次问题。课堂中和课堂间均可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教学,如此循环、推进,不断强化、提升该教学模式的效果。
二、“对分课堂”中对师生“思考”的要求与特点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看似是简单地将传统讲授式教学与课堂讨论进行组合,实则是借助学生对教授内容的思考内化过程作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两部分的重要衔接点,进而有效地扭转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灌入知识和课堂讨论环节教师难以把控局面且讨论低效的情形[3]。“对分课堂”的主旨是促进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力,核心是诱导并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目标是改良当前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有利于教育过程的高效和公平。这一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的情况改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教师辅导的新形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4],从而使教师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自我提升,进而优化教学。
“对分课堂”的各环节中最让人心醉的是课后自主学习和内化过程,该阶段突出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思考让学生真实地投入到学习中,对知识进行自主吸收,同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模式和教学环节中的缺点等,激发学生自主提出有价值的“真问题”,在此基础上若得到教师的合理引导则能促使学生保有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形成教、学良性循环,进而有利于培育学生逐渐走上发自内心的自我驱动式学习道路。但若教师指导环节出现纰漏,如教师引导方向偏差、解答表述流于粗浅或无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则易于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不屑和反感,可能引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不良反馈[5]。因而,要达到上述优良效果,除学生的自我约束和驱动外[6],也极大地要求教师在知识体量、思考深度、思维模式等方面有较好的储备,这也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我[7-10]。对于教师而言,提升自我的核心过程仍是“思考”。教师应培养自身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等从基础、根源上进行系统的重新思考,从而建立对世界的自我认知体系,如此则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关键点并提炼有利于教学的思维构架。并且,教师有必要在专业教学或研究方向纵深发展的基础上广读博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体量和思考深度,从而在与学生的解答交流环节中可以做到游刃有余。简言之,“思考”是贯穿优良教与学互动中的核心实践要素。
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后也发现,“思考”的重要性显露无疑,尤其是在应用“对分课堂”进行教学实践的教师碰到困难的例证中更为凸显[6]。有少数教师非常不屑或不认同这一看似反传统的教学模式,简要交流后获知他们并未对“对分课堂”进行系统、深入理解,此种情形下提出的质疑并无太大意义。也有不少教师虽对“对分课堂”形式和由此带来的益处颇感兴趣,但怠于系统阅读、学习“对分课堂”相关专著和论文,以点盖面式地提出实施上的难点[9]。这些想法一则体现出部分教师本身不愿或无动力自我革新、自主学习、自我提升,二则质疑的片面性凸显的是思考的浅薄。也有些教师对“对分课堂”大加赞赏,极力推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己学校的学习和推广。严格把控下的高质量推广和应用值得称赞,但未紧密结合课程、学生和学校特点进行的盲目实施则必然导致可以预见的负面反馈,这一做法也与“对分课堂”所遵循的沿袭与创新相结合的温良教改发展理念相悖。无论上述哪种反馈都极大地凸显了“思考”的重要性。
三、“对分课堂”中“思考”特质的启发
同样是“思考”,“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应用、推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维历程更具魅力。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社会,能有教育工作者提出本土原创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则更显难能可贵。一般而言,新理论提出的路径可粗略归为两类,即归纳和演绎。其中,归纳法需要较多的实例做基础,依此提取实例的共性和新颖性特征,初步构建理论框架后,再在后续的实践(即新的实例)中反复验证,进而优化得到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与张学新教授初步交流并在进一步阅读其所著《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一书后,更印证了这一推断。正如张学新教授在交流和书中所指出的,无论多么受人推崇的社科理论都存在反例,受限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建立的时间较短,其所积攒的经验更多的是展现“对分课堂”理论开创与发展者及“对分”教学模式实施应用者的当前认知水平和知识体量,现有的理论框架不免存在一些疏漏甚至错误。这也就要求“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者结合当下课程特点自主优化局部理论细节[11],并提炼理论框架中的短板或欠妥之处,共同完善“对分课堂”理论体系[3]。同时,也要求“对分课堂”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发展性,既要不断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积攒的众多优良经验进行创造性转化、吸收,也要从正在和未来发展出的其他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融合新闻人才培养的“四维融合”模式等)中积攒养分[12-13]。
其中,中山大学王金发教授提出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优良典范,暨南大学刘涛教授提出的融合新闻人才培养的“四维融合模式”是具有较强专业背景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可为优化、完善“对分课堂”理论体系提供借鉴。王金发教授提出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与其勤奋、细致备课及花极大心思优化课堂设计的大体量工作难以割舍,王金发教授所教的学生虽能在此种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做到出类拔萃,但该教学模式推广时不免大大受限于其较低的可行性程度,不过王金发教授倾心投入教学的精神和自我提升的毅力与方法值得“对分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而新闻传媒领域的刘涛教授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提出的教学模式虽有明确的定位且能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反馈,但同时也受限于专业领域而难以在其他学科中得到拓展。不过,也正是这一专业背景高度对应的特性可以激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者按照所主导课程的需求进行“对分”理论的局部优化,进而在该课程内达到教学方式的高度完善,促进学生在本课程学习时知识内化程度、自学能力和思维模式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激发并激励学生自主应用由此习得的思维方法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而言,“对分课堂”理论框架已基本建立,但优化、完善理论体系还需广大教师共同努力,要求“对分课堂”模式实施者投入并践行扎实、踏实的教学,这样才有望让“对分”理论融入到有血有肉的课堂中。
值得指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只是众多教学模式中的一种,解剖“对分”理论建立的思维历程是为更好地激发广大教师思考如何结合当前的课程自主提出或应用适用于自己的教学模式,难度虽大,益处却深远。同样,为更好地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学习当前的教学模式理论体系(包括“对分”理论)势在必行。为此,笔者已购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相关的专著5本,在后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会通过阅读专著和论文等方式不断学习“对分”理论,并参考其它教学模式理论体系,进一步思考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劣点,逐步建立、发展并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在合适时机以论文形式与广大教师共同交流笔者对“对分课堂”的体悟。
四、结语
“对分课堂”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思考”的突出强调可有效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经由教师的适当引导有望逐渐实现学生挖掘自身核心创造力,促进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求索立身处世的自有方式,建立自身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关系,最终有利于通过教育为学生开创满足个性发展且心灵自由、舒畅的美好生活提供有益基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值得学习、参考,发展中的“对分”理论也要求“对分课堂”实施者不断学习、思考,结合主导课程特征和学生及学校特点审慎地开展教学工作。
(致谢:感谢与闽南师范大学胡鸿影老师、方静老师和曾绚琦老师,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邓燕林老师,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吴璟杲老师,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中山大学王金发教授,暨南大学刘涛教授的有益交流。感谢陈小勇副教授对本文修改提出的有益建议。感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培训专项基金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