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理论社团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境遇和提升路径

2020-03-16梁宇嫣

高教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社团马克思主义

梁宇嫣,王 蕊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1]。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将理论社团作为一种实践教学载体,纳入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当中。理论社团,全称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型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以学习、研究、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宗旨,旨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一批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学生组织[2]。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理论社团,挂靠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深度挖掘理论社团的特殊优势和功能,将其作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新载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的融合发展和协同互助。

一、理论社团的特殊优势

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从诞生起就是一个读书的场所,参与社会实践的纽带、思想交锋的阵地,执行着培育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3]。进入新时代,理论社团理应继续承担这种使命,通过扎实的理论学习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造就一批理念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政治素质够硬、综合素养较高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理论社团的特殊功能与优势,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形式。

(一)以理论指引实践,政治性强

理论社团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研究、宣传理论的阵地,更是运用理论、践行理论的重要平台。与一般社团相比,理论社团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4]。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爱与认同,大学生自愿加入理论社团,主动学习、研究、传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切实学好弄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通过各种主题实践体验,真学、真信、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更加理性地认清国际国内复杂环境和发展趋势,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而坚实的思想基础。从此种意义上来讲,理论社团的自身地位、活动内容、发展目标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毋庸置疑,理论社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实践教学平台。

(二)以活动宣传理论,实践性强

理论社团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研究、宣传理论的阵地,更是大学生自行组织、自主发展、自我参与社团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和其他社团一样,高校理论社团是由校党委统一领导、校团委具体负责的一个学生组织,举办各种主题实践活动是其生命力所在。从现实来看,理论社团可以集多种学习方法于一体:以讲座的形式邀请资深专业学者解读经典、评论时事;以学习会或者研讨会的形式组织学生研讨理论;以演讲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以情景剧的形式重现中华经典;以实地参观的形式重走革命老区、瞻仰革命圣地;以热点牵引的形式促使学生关注现实赢得未来等。一般情况下,社团活动的主题和形式是由学生自主商讨决定,因此学生就可以将自身比较关注的理论问题或热点问题融入活动,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了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简言之,高校理论社团为学生开展各种理论性的实践活动丰富了形式、搭建了平台、拓展了渠道。

(三)以需求驱动学习,自主性强

理论社团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研究、宣传理论的阵地,更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重要平台。大学生能否成为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关键在于是否认同、理解、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够通过自我教育、自主教育、自觉教育,也就是真正将成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目标外化为个人自主、自觉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践行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品格[4]。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活力应该源于学习理论知识、追求思想进步、勇于创新实践的一种内在渴求,而不应该是外力驱动的结果。社团理论学习既不同于课堂上单向式的理论灌输,也不同于学生自由散漫的自主学习,而是由学生亲自组织、亲自体悟与感受的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行为。这些学生都有“我要学”理论知识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能动性,并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境界。

(四)以学生带动学生,认同感强

理论社团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研究、宣传理论的阵地,更是大学生进行共同研讨、共同切磋、共同探究理论问题的特殊平台。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衷,一群志同道合的爱党爱国学生加入了理论社团,形成朋辈群体。他们大多年龄相仿、志趣相投、认知水平相似,在平等、开放、互动、共享的环境中进行理论学习、思想交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相互帮助、相互影响中实现共同发展和全面进步,进而激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高校理论社团举办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注重选拔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骨干或优秀党员担任“教育者”的角色,以先进带后进,促使更多的学生关注现实、学习理论知识,并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从这个角度讲,依托理论社团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各种功能。

二、依托理论社团开展实践教学的现实境遇

高校理论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加入的一个学生团体,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满足大学理论学习需求、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载体。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依托理论社团开展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理论社团自身的发展困境

高校理论社团形成于五四运动时期,繁荣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高校理论社团在实践活动形式、社会影响、参与人数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部分高校已尝试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载体。但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社团的融合发展和协同提升,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期间,高校理论社团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障碍。

1.社团本身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有待加强。理论社团以学习、研究、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己任,其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是区别于其他一切社团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团组织或者管理活动中应该凸显理论属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始终保持一个理论型社团应有的政治本色。理论社团是大学生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行的理论型学习组织,因其大学生生活经验较少且理论素养较低,加之社团在筹建、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教师的长期指导,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社团部分活动站位不高,有的甚至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没能很好地传播正能量和弘扬主旋律。因此,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理论社团在日益复杂的局势下难以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引领。

2.社团自身的规模性、结构性、发展性有待优化。理论社团的规模、结构、人员素质、发展目标是影响其是否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部分理论社团缺乏比较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比如社团宗旨、章程、机构设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经费来源以及相应奖评制度等尚不完善,直接影响社团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影响社团的日常运行。其次,理论社团的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等特性决定了社团的规模应当适中。当前部分社团人数过多,组织事务繁多,不利于社团的有效运转和活动的正常组织,理论学习和研究就难以深入。然而,社团人数过少,也不利于社团的常态化管理和运作,无法正常组织活动。再次,社员素质层次不齐并且流失严重。新学期伊始,社团都要纳新。但是理论社团有别于高校其他学生社团,它要求社团成员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并且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事实上,大部分社团为了能够招纳更多的学生,降低了学生入社门槛,难免会有一些入社成员素质较低且经常不参与社团活动,对社团日常开展工作形成很大的阻力,严重影响了社团的发展质量。

3.社团活动的专业性、多样性、创新性有待提升。社团活动是决定社团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有别于一般的社团,理论社团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社团活动具有一定的专业性,需要有严谨科学的理论与学术基础,同时又要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实际需求。目前高校理论社团活动整体层次较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一些活动充斥着趣味性和娱乐性,背离了社团发展的初衷和本质,没有凸显社团的政治性和理论性;一些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指导,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理论需求,缺乏影响力;一些社团仅仅停留在征文、画海报等活动上,缺乏吸引力和创新点,难以满足学生对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实际需求,不能彰显社团活力;一些大型活动由于资金、场地等问题无法正常举办。因此,受理论水平、社会环境、兴趣爱好、缺乏专业指导、政策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高校理论社团活动整体层级较低且缺乏活力,不利于调动学生和社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理论社团的价值定位模糊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当前,党和国家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不同高校不同层级的教育工作者针对实践教学进行了诸多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中少部分学者将理论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载体进行研究。但是,真正实现理论社团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之间的协同提升和创新发展,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维度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缺乏对理论社团功能的深入挖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理论社团相互割裂、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具体而言,目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深入挖掘理论社团的思想理论宣传、校园思潮引领、思想行为导向等功能,没有依托理论社团的平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也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等,没有联盟理论社团组织一些教学活动。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尚没有充分挖掘理论社团的实践教学功能。

2.缺乏对理论社团的常态化指导。不同于高校其他学生社团,理论社团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既需要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教师的具体指导,又需要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现实并非如此,一方面,由于高校管理部门事务繁重,在理论社团管理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导致大部分的理论社团缺乏持续有效的指导,因此社团自身建设难以系统化、有序化、规范化。另一方面,尽管大部分理论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但是由于教师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较少投入时间精力指导社团活动,再加上大学生生活阅历浅、经验不足,所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往往也比较简单、肤浅,难以信服学生。因此,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指导的理论社团也就失去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3.缺乏完善的投入保障机制。任何一个学生社团的成立、运作和发展都离不开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事实上,因投入保障不足影响了社团的高质量发展,比如,理论社团不同于其他社团,学生需要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以便存放大量的图书资料或进行理论学习研究和活动策划,但是这样的场所一般都是在食堂、宿舍进行的;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显得捉襟见肘,理论社团只能组织一些征文比赛、绘画海报等简单活动,很多活动策划难以变为现实的实践活动等。

三、依托理论社团开展实践教学的提升路径

理论社团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织,因其平等、自由、共享等特点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可以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一种载体和平台。因此,要实现理论社团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协同互动,高校各个管理部门应该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建立健全长效协同机制。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顶层设计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组织要想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必须进行谋篇布局和顶层设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依托理论社团组织理论学习和主题实践活动,厚植大学生的理论优势,使“四个自信”深入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帮助他们坚定政治信仰和提升政治素养。首先,高校党委从思想上给予学生理论社团足够的重视,将其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体系中,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其次,高校党委从组织上要加强对理论社团的政治引导、思想引领和组织领导,促使理论社团的各项实践活动聚焦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保理论社团的正确发展方向。再次,高校党委团委从体制和政策上加大倾斜力度,保证社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比如,根据理论社团的特殊性,在图书资料、活动场地等方面提供基础设施,在组织学术沙龙、学术研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方面提供经费支持,在社员培训、指导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与校外各类纪念馆、红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知名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汲取优质资源,拓展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二)加强教师指导,确保高质运转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依托理论社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性、专业性、长期性的指导和帮助。一方面,加强对理论社团的专业指导。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每一个理论社团至少配备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增强理论社团的理论属性和意识形态色彩。具体而言,制定社团专业指导教师的选聘制度和选聘标准,欢迎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党政管理部门负责人以及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参与选聘,并颁发聘书;制定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比如指导津贴、职务晋升、工作量、职称评审以及荣誉认定等,通过物质报酬和精神奖励鼓励学校教师参与选聘[5]。另一方面,理论社团的高质量运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前提,需要加强对理论社团的组织运行等方面的指导。高校党委或者团委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理论社团的功能和作用,为高校理论社团管理开绿色通道,建立完善理论社团成立和运行的各项管理制度,为理论社团配备指导教师,针对理论社团的特点开展常态化、有序化的指导工作,保证理论社团日常活动正常进行。

(三)精准设计活动,提升影响力度

社团活动是社团的金字招牌,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各种理论学习和实践体悟,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境界。一是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一方面,理论社团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活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必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社团活动满足时代新人多样化的实际需求。这类社团活动既能体现主导性又能满足多样性,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社团设立和运行就是为培养和锻造一批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素养较高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社团的活动,一方面通过读经典著作、学术沙龙、专业讲座、理论解读、读书会等形式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调查、各类志愿者服务、义工等实践活动体悟理论学习,进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四)制定联动机制,实现融合发展

利用理论社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分工合作、高度配合、协同推动,建立健全学校各部门间的联动机制,从而真正实现统一领导、统一规划。首先,树立“大思政”理念,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由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社团负责人定期商讨社团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校团委保证社团开展活动的经费和场地,教务处负责开设学生实践成绩库等。其次,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通过成绩来吸引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分为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两部分。学生参加的理论社团活动可视为实践课时的一部分,经过考核适当计入期末成绩。只要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与一次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并上交活动心得,就可以适当计入本学期的实践教学考核成绩。反之,如果一个学期没有参加任何社团活动,成绩计为零。最后,建立健全奖评机制,注重成果奖励。比如,设立荣誉奖励,授予社团骨干成员“理论之星”“优秀团员”“五四青年”等称号,或入选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设立成果奖励,推荐社团骨干参与相关培训、为社团优秀骨干的研究成果提供发表平台,或增设校级学生科研项目,激励更多的同学进行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课社团马克思主义
缤纷社团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