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2020-03-16王晚英
王晚英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课部,湖南 长沙 41015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对外如何塑造认同度高的中国国家形象,对内如何凝聚政治共识、理论共识、价值共识,新时代的中国需要谋求“属己”的叙事创新。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政治哲学命题[1]。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抓手,“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哲学命题,既包括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也包含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前者规定“中国故事”的基本性质和导向功能,后者则包含讲好中国故事的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承担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叙事功能,是对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渠道与阵地。面对叙事背景和叙事内容的巨大变化,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如何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以引导当代大学生客观认知中国,增进政治信任和政治认同,这是“概论”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叙事学相关理论,从叙事范式、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技术手段四个方面探讨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提升“概论”教学叙事效果。
一、构建“概论”教学叙事新范式:用“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叙事框架统领“概论”教学
“概论”课程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表达,是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更多政治和学术合法性的课程。要达成该门课的教学目标,第一要务就是找到一个合理的教学叙事框架,把这门课的主体内容打包在这个叙事框架之中,使得其自我辩护能力强大。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则正好为“概论”教学提供这样一个叙事框架,那就是将“概论”教学全部内容打包在“讲好中国故事”叙事框架之下,不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都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故事。从这个角度而言,“概论”教学就是要讲好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故事等,通过故事叙事来构建理论共识、政治共识和价值共识。
在这里“讲好中国故事”不是工具性的依附于个别概念和理论的学习,而是在“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叙事范式统领下,从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叙事策略等方面改造“概论”教学。中国是五千年文明没有中断的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拥有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不倦追求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特征的“中国故事”也引起全世界关注。这些“中国故事”可以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实践成就和突出贡献等各个方面,具有多方面价值。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应充分挖掘“中国故事”的潜在价值并“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进而通过故事建构和传播精神,使学生建构起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共产党形象认知,以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转换。同时以“中国故事”为载体的教学叙事有利于叙事效应情感化、叙事效果持久化,使学生在共鸣中产生认同,从而自觉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促成其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换。故事是建构和传播精神最有效的载体,好的故事具有直抵心灵的力量。叙事范式的创立人沃尔特·费希尔认为:“提供充分理由更多的是指讲述动人的故事,而不是指搜集证据或建构严密的论证。”[4]“概论”课教师应该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概论”教学的一个基本向度,从叙事内容、叙事策略、叙事语言等各个方面构建“概论”课教学叙事新范式,通过建构一系列具有内在一致性和可信性的好故事来唤起集体记忆、构筑国家民族认同、构建执政党形象,进而影响并引导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以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力量,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与传播提供新路径。
二、灵活转换“概论”教学叙事角度:推进宏大叙事和微观叙事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叙事中,学生看到的不是本来状态的事件,而是教师对事件的主观叙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事件的叙述角度决定客观事件被感知的具体过程和方式,叙事角度对叙事效果往往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在出访演讲中讲述一个个具体的中国人的故事、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中外民间友好交往的故事等来凝聚共同的利益和旨趣。如2013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讲述西汉时期张赛出使西域的故事。2014年3月访问法国时,讲述抗战时期救治中国人的法国医生贝熙叶的故事。这种叙事的特点是从个体微观叙事入手,在对个体情感和命运的讲述中,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信仰系统。在这里微观叙事与宏大叙事并行不悖,微观叙事是一种丰富性的补偿,也是一种缺乏性的补偿,极大地提升叙事效果。
虽然高校思政课“概论”课教学从来不乏叙事,但长期以来它只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宏大叙事。这种叙事角度以人类社会、国家、政党为考量,具有全景式、整体性、抽象化特点,叙事路径从宏大到宏大、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掩盖个体价值和诉求,理论内容与生活世界相距甚远,以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世界中找不到“概论”教学所赋予的生活意义,从而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拒斥与疏离。因此,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应借鉴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通过理论叙事与生活叙事、政治叙事与情感叙事、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等多种叙事方式的互动和转换,推进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兼济互补与有机结合。叙事学理论认为,在叙事结构中,故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但事件与事件之间地位不同,“有一种等级次第的关系,有的重要一些,有的意义小一些。法国叙事学家巴尔特把重要的事件称为‘核心’事件,把意义小一些的称为‘卫星’事件”[5]。其中“核心”事件属于功能性事件,决定事物发展走向;“卫星”事件的任务是补充和丰富“核心”事件。在“概论”教学中,既需要宏大叙事,对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核心”事件进行讲述,以反映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普遍性,让学生明白时代洪流和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也需要将宏大叙事融入到日常生活叙事和个人叙事之中,通过一个个“卫星”事件的叙述,将个体的命运、情感、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缝合在一起,树立起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通过教学叙事角度的灵活转换,使学生在宏大理论与生活世界之间找到参照点和契合度,从而将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改进“概论”教学叙事语言:推动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转换
叙事语言是指使故事或事件内容得以呈现所使用的语言,包括整体语言风格、修辞手法运用等。叙事语言是叙事内容衍生意义的载体,在叙事活动中,叙事接受者首先接触到的就是叙事语言,不同叙事语言带给人不同的概念框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要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6]。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常结合不同受众群体特点,旁征博引中外典故、谚语名句,巧妙运用政治比喻进行阐述和表达,以“大实话”和“大众化”著称的“习式风格”语言为“讲好中国故事”倍增魅力,有效弥合政治语言和民间语言的缝隙,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树立典范。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应将此理念和经验用到日常教学中,将抽象深奥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大学生所熟悉的具有一般特征的道理和事物,以引发共鸣、增进认同。
高校思政课“概论”教材内容是对实践的理论抽象和规范化总结,教材叙事语言具有理论语言、学术语言、文件语言、政策语言等特点,高度理论化、抽象化和规范化,远离学生具体生活语境。在具体授课实践中,不少教师囿于某种“政治正确”,常常会机械地照搬教材叙事语言逐一讲解各章节知识点,这种用政治语言和学术语言建立起来的教学往往让学生觉得“概论”课过于“高冷”,远离生活,不食人间烟火,从而造成“概论”课教学话语危机,容易使教学变成无效叙事。理论是灰色的,唯生活之树常青。政治理论语言并不是意识形态的唯一表现语言,它还可以通过大量日常生活语言呈现。“概论”课教学应充分把握社会语言环境的变化以及当代大学生语言接受的新特点,摆脱仅从宏大理论层面解释世界的弊病,将教学叙事语言根植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把政治语言与生活语言、理论语言与实践语言、学术语言与大众语言、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统一起来,以平衡语言风格,兼具严肃性与通俗性,突破教材叙事困境,达成与时代、与学生契合的叙事语言创新,科学创造性地辩护主流意识形态。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近年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成为“网红”的教师,都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这些“网红”教师都能通过妙语连珠的叙事语言烘托氛围,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构建一个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共享时空,从而使其教学既叫好又叫座。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欲提高教学实效,须不断改进教学叙事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最终落脚点是在如何“讲好”的问题上。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师应积极推进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延展与转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用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讲出来,以在“最近发展区”实现共鸣。
四、丰富“概论”教学叙事手段:积极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助力教学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引发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正在重塑教育形态。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因此,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师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及时把控新媒体新技术发展趋势,更新教育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寻找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创新教学叙事手段。
目前,高校思政课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的主要发展形式有:基于PC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具有社交属性的自媒体“微平台”、MOOC和SPOC在线学习形式、VR技术应用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用教学平台(如“中成智慧课堂”)[8]。这些网络教学平台由开展辅助性教学进而融入实体课堂教学,形成新的教学形式,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物理空间、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督导和评教方式均发生变革。当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日趋增多,网络开放教育资源也快速增加,各种新型云端工具频频使用服务于实体课堂教学。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的不同形式各有其适用范围,都是为了从不同方面破解教与学过程中的难题,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目标。以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方法方面的运用为例,近年来流行“微电影+思政”和“VR+思政”,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在微电影里面,创造者一般不会主动进入一个宏观叙事,他们自在自为地表现为“草根”,在微观层面更接近真实的生活本相。“概论”课因其理论的抽象性、复杂性,借助微电影叙事手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融入到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中,并以微电影的形式予以展示,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自评微电影,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度。VR虚拟现实技术则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以其逼真的虚拟场景还原现实、打造现场感,使学生对叙事对象的感知方式由“缺席”转变为“在场”,由此对叙事内容获得更多代入体验的“沉浸”感,从而改变其心理上的接受距离。“概论”教学中各类历史场景、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对话、优秀经典文化均可以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搭建、“情境再现”,让学生在沉浸、交互、想象的学习方式中激发共鸣。因此,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洪流,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师要克服“本领恐慌”,积极借助新媒体新技术丰富教学叙事手段,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感。
综上所述,习近平“讲好中国故事”思想为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学提供价值引领和方法论指导,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相关理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9]高校思政课“概论”教师应牢固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意识,自觉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切实增强“概论”教学实效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