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转课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用中的挑战及优化

2020-03-16严萍昌

高教论坛 2020年3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翻转课堂思政

严萍昌

(广西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2007年前后生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地区的“翻转课堂”自2012年左右引入中国大中小学校的各类课程和课堂,引起广泛而又激进的探讨。“作为概念提出的“翻转课堂”则始于2000年。Lage和Platt在《经济学教育杂志》发表了两篇此类文章,Baker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召开的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也发表了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1]。“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相继引入和推广,进一步丰富了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实践效果的突破和提升,与此同时,又因外来模式的移植在本土化应用中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和大挑战,亟需根据中国国情校情以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新要求,不断优化“翻转课堂”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要素、机制和路径。

一、“翻转课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革新

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三环节是“翻转课堂”的三步曲,实质上是把“白天老师课堂教学”与“晚上学生回家自主作业”的教学顺序和授课内容翻转过来,生成“白天学生在教室课堂教学中完成知识吸纳的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再自行学习课本新知识”的新结构与新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和“以教师前置备课为条件”的双向融合构成了“翻转课堂”的主体内容,教师传统备课方式更多地添加了信息化要素和环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授课之前,教师需要事先为学生录制在线视频课程和课件,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或者其他传输载体观看教学视频和PPT,根据个人的观看和理解做笔记和记重点、难点,并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就学生自行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讲解和探讨。可见,“翻转课堂”的教与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升级和优化,学生从被动灌输式学习转向主动反思式学习,教师从撒胡椒面式的单向填鸭式教学转向个性化的双向探究性教学,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反思性。“翻转课堂”是网络与信息技术进步的产物,缺少信息技术的硬件与软件支撑,“翻转课堂”就只能成为摆设。

基于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与满意度的迫切需要,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是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重大尝试,众多高校思政课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新要求,不断修正已有教学手段和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政课“翻转课堂”。与此同时,一些思政课教师立足于“互联网+”时代下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入新模式和新手段来进一步丰富“翻转课堂”,形成了“翻转课堂+”的新类型:一是从单一的“翻转课堂”到融“翻转课堂”与“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思政课堂;二是“超星学习通”融入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嵌入式思政课课堂;三是“慕课+翻转课堂”的复合式思政课课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现行思政课中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融合度高、思想与行为关联度强的一门课程,单一的“翻转课堂”重在提升知识的接受度,学生的实践度则需要根据学生对理论的接受度来搭建践行平台、丰富参与途径和增强体验认知。

二、“翻转课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用中的主要挑战

“翻转课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旨在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而“翻转课堂”的实施是师生—平台—信息的合体与互动的教学全过程,其中某一个部分和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课堂的实际效果。在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挑战:

(一)教学理念变革的挑战

科技在变、教学在变、学生也在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应随之而变革。教学理念是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观念总和,不同教师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课程教学经验积累,形成了具有典型个性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理念一经型塑就具有相对稳定性,非外部压力一般不会也不愿变更和调整已有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翻转课堂”作为与教育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有益补充,是适应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学的新尝试,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尤其强烈。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教学理念变革不是要不要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的问题,是怎么变革得更好的问题。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

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不足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组织教学最大的短板,信息技术的专业性比较强,非专业的普通教师大多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关注度。一是信息技术本身是一门集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的技能,相关硬件与软件的更新及运用需要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思政课教师对此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信息技术更新换代与升级极为迅速,特别是一些新软件和新技术层出不穷,限于专业、时间的局限,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年长教师无法持续、快速、有效地掌握相关技术;三是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问题。由于对信息技术的掌控不足,思政课教学内容植入教学视频中的融合度、灵活度受到很大影响,无法自如地将教学内容有效配置和整合,人机合一的黏度严重不足,致使不少教师宁可选择传统教学模式而不愿采用“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被动实施的“翻转课堂”则是不充分和不完整的,甚至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三)网络互动平台的挑战

网络平台是“翻转课堂”运行的中枢,是师生录制、传输和共享视频的根据地。从教师录制视频、修改和上传视频到学生点播、下载和学习视频需要以网站为中介和载体,故建立一个适用于思政课“翻转课堂”的专业性和专题性网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翻转课堂”能够有趣、有序和有效的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让思政课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的软件工具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完美转化和实战运用,诸如课程管理系统工具(MediaCore Video Learning Platform、e Front Learning、Edmodo、Flipped Lessons、Blackboard、Moodle、Sakai等)、课件制作工具(Articulate Storyline、Lectora、Out Start Trainer、Composica等)、Power Point插件工具 (Articulate Presenter、Snap!by Lectora、Adobe Presenter、Wondershare、Ispring、Microsoft Producer)、屏幕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Jing、Knovio、Present.Me、Screen Flow 等)、内容展示工具(Prezi、Slideshare等)等[2],这些常用的软件工具是“翻转课堂”标配,是思政课教师推行“翻转课堂”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却又成为思政课教师的隐忧和障碍,尤其对于老教师而言,由于对信息技术的恐慌,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新式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技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学生时间投入的挑战

师生的互动和配合是“翻转课堂”有效性得到充分展现的关键,其中学生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又是决定性因素。学生学习时间与精力的投入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一是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判断。专业核心课、有难度的公共基础课、与获得学位挂钩的外语课,都是学生重视并花时间学习的课程。二是课程本身的吸引力问题。对于高校思政课,大学生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预设就是枯燥、乏味和无趣,相对于其他专业课,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度、钻研度和投入度最为不足。三是授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一门课程因不同教师教学方法、手段、教态、语言等差异让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存在很大差别,也会影响“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当前,思政课容量大而师资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导致超百人大班上思政课的状况,师生互动、学生互论的场景因受时间、人数和场地的限制明显缩减,翻转过程中的个性化反馈和应时性解答极为不足,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受影响。

三、“翻转课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用中的路径优化

“翻转课堂”引入高校思政课既要考虑“翻转课堂”的普遍性规律、特点和要求,又要考虑思政课不同课程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尤其要把握和结合思政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规定性和科学性。“翻转课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就需要课程教师全面理解和充分把握两者结合的特性和机理,不断优化应用路径。

(一)主动顺应新时代要求着力打造思政“金”课

打造思政“金”课是所有思政课教师的努力方向和追求愿景,“金”课既是一个教学目标又是一个教学过程,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标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解释和解决复杂社会政治现象和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教材体系及内容的通俗与浓缩并不代表理论的肤浅和阙如,作为一门课程就有其学科的内在规定性以及学理性的支撑,故在备课环节要尽可能挖掘知识背后的理论逻辑和理论体系;其次基于教材体系转换的教学内容要反映前沿性、时代性和现实性,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吸纳和融入教学体系,教学形式显现先进性、新颖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针对性和个性化;最后课程内容要适度增加相应难度,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摸得到,否则浮于浅层的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打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金课”,需要从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等方面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尤其要注重发挥教学团队的系统功能,个人分工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生成集课堂设计、集体备课、视频制作、网站建设、课件整合、问题反馈于一体的“翻转课堂”合作共同体。

(二)着力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翻转课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需要深刻把握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发展大势,把大数据思维运用于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要深刻分析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特点,变革传统教学思维,实现从传统经验教学向现化数据教学,从被动响应式教学向主动预见式教学转变;又要探索“互联网+课堂教学”方式,深入研究信息时代大数据平等、开放和共享等特征,找到大数据与思政课教学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有效利用教育大数据预测学生学习新需求,研判焦点问题,提高“翻转课堂”的效果。思政课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翻转课堂”需要比传统教学方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学设计与规划者、软件资源录制与编辑者以及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实施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整合技术和学科教学知识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能力。TPACK是教师创造性地将技术(T K)、教学法(PK)和学科内容(CK)三种关键知识整合起来,并超越三者的一种新兴的知识形态和教学基本素养。具备此技能方能灵活使用而非过度使用或生搬硬套形式上的“翻转课堂”,避免忽略思政课教学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容知识与框架的整合和优化,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

(三)广泛吸收学生参与翻转视频录制与合作

学生参与视频录制本身是“翻转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一是征集问题。在上新课之前,通过问卷大面积集中了解学生关心的教材难点、重点和焦点问题,每年学生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具有典型的时代性、时政性和时效性。将征集到的问题作为要解答的疑难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当中,这实际上属于教学前的师生互动,问题导向的备课有助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分组分类。按教材体系的内容分解任务,分小组分章节内容来选取视频录制材料,小组成员之间既分工又合作,从撰写文稿到内容编排,从场景布置到编辑裁剪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活力,以过程的学习补充内容的学习。三是亲身录制。教师事先录制视频给学生学习和探讨是“翻转课堂”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更多适用于中小学学生依赖教师的全程指导,在大学阶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翻转课堂”中,学生还可以更进一步,不是被动接受课程视频,而是主动参与到课程视频的录制当中。这是受教育者向教育者的跨跃,学生在视频录制中通过自学教材内容分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抛出相关问题在同学中进行讨论,这时教师作为组织者、解惑者的主导作用就能够在答疑解惑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参与视频录制提出和探讨的问题无疑是学生开动脑筋、深思熟虑的问题,是需要教师重点剖析、深入讲解的难点、重点和焦点问题,所以说师生课堂互动归根结底是基于问题思考所触发的互动,并非为了互动而互动,互动本质上就是解决问题的活动,一堂课没有师生基于问题互动而讨论就是一堂没有深度和温度的思政课。

(四)大力拓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内容

在思政课教材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的任务,相对于其他课程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和反思性,由此决定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单一的课堂翻转主要解决知识输导问题,行为实践则需要通过走向社会,深入各行各业来体验和固化,故课堂理论翻转与社会实践体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双轮与两翼,两者缺一不可。从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生成过程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知性实践、体验性实践和反思性实践三个关联环节。其一,课内实践的认知性环节。在课堂理论讲授过程中,借助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播放影视记录片等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效果。其二,校内课外实践的体验性环节。校内课外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道德评判庭”、模拟法庭、现身说法等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校园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将课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层面上展开,使学生在切身体验和体悟中强化教学效果。其三,社会实践的反思性环节。在认知性与体验性实践的基础之上,由“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团队统一规划和设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社会开展基层调查、参观访问、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外部教育和自身体验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刻反思与反省,进而达成知行统一。

新时代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顺应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线上线下应用的大趋势,但是对广大思政课教师却提出了重大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思政课教师唯有迎难而上,主动变革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依靠教学团队的整体力量集体攻关,团结合作,使“翻转课堂”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抓手。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翻转课堂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