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评价的调查研究
2020-03-16罗莉娅
——罗莉娅 罗 旭 吴 昊
医患关系是指医方与患方所构成的群体与群体之间多方面的关系[1]。Thom D H等[2]提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于医患关系认知的研究多采用问卷进行信息收集,或是从患者的角度解释影响因素,缺少医护人员个体特征影响的研究[3-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逐渐从“以医为中心”的传统型医患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模式转变[5-6],心理和人格因素在医患关系的研究中愈发重要[7]。本研究在采用PDRQ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大五人格量表,分析了医方患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随机抽样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附属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医生及其负责诊疗的患者/家属。将研究对象分为医生组和患者/家属组。
医生组:在3所医院内各随机选取10个科室开展问卷调查,每个科室选取5名医生。入选标准:医院正式员工;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参与临床诊疗工作且具有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者。排除标准:不愿意或没时间配合调查者。
患者/家属组:按照医患1:3的比例,选择每名入选医生所负责治疗的3名患者/家属。纳入标准:已入院1天及以上,且已接受入选医生诊疗1次及以上的患者/家属。排除标准:患者病情较严重无法参与调查或不同意调查者。
1.2 研究工具
1.2.1 医患关系调查问卷 本研究对杨慧等[8]译制的PDRQ量表进行了部分修改,加入了医患双方人口学信息、工作特征、就医方式等调查内容。PDRQ量表主要包括DDPRQ-10量表和PDRQ-15量表。
DDPRQ-10量表[9-10]针对医生视角的医患关系,共10个条目,分为患者/家属的客观行为(4个条目)、医务人员的主观经验(2个条目)、客观行为和主观感受相结合(4个条目)3个维度,采用1分~6分计分法,每个条目原始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6分,每个条目得分相加即为总分,维度得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医患关系越好。
PDRQ-15量表[5]反映患者对于医患关系的评价,共15个条目,分为患者/家属满意度(6个条目)、医务人员的平易近人性(7个条目)、患者/家属的疾病态度3个维度,采用1分~5分计分法,每个条目原始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5分,每个条目得分相加即为总分,维度得分为各条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医患关系越好。
1.2.2 大五人格量表问卷 大五人格量表由美国学者在1987年编制,分为5个维度:适应性、社交性、开放性、利他性以及道德感。本研究采用该量表的中文修订版,与其他人格评价量表相比,该量表简洁明了,更具有针对性[11]。
1.3 调查方法
于2017年9月-11月,在医院医务处、质管科、质控科等选取和培训调查人员。调查人员统一到被调查科室发放问卷,讲解问卷填写要求。在各调查科室设置项目负责人1名,负责协助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和回收问卷。本调查均获得医生本人、患者/家属同意,已向研究对象说明了研究目的,不记名填写问卷。
1.4 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利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回收情况
本研究调查对象共1 019人,其中医生261名,患者及家属758名;医生共发放问卷300份(每个科室5名医生),有效回收率87.0%;患者及家属共发放问卷900份,有效回收率84.2%。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1 医生组 不同人口学特征医生DDPRQ-10得分情况见表1。经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科室类别和从业年限的医生对医患关系评价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为30岁~<40岁、学历为大专及本科、从业年限<5年的医生评价得分较高,非手术科室的医生评价得分略高于手术科室。其他因素对医生医患关系评价无显著影响。
2.2.2 患者/家属组 患者/家属人口学特征及PDRQ-15得分情况见表2。经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和看病方式的患者/家属对医患关系评价得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岁、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患者/家属评价得分较高,未使用医保就医或使用商业医疗保险就医的患者/家属评价得分较使用医保就医患者低;性别和婚姻状况无显著影响。
2.3 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情况比较
以DDPRQ-10量表和PDRQ-15量表总得分的均值作为标准,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将医患双方量表得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高分组(t=10.77,P<0.001)和低分组(t=20.18,P<0.001)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均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不同人口学特征医生DDPRQ-10得分比较
表2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家属PDRQ-15得分比较
统计变量类别例数(例)总分(分)F/tP年龄(岁)<3013552.59±9.8072.25<0.00130~<4017852.40±8.6240~<5017954.49±9.09≥5027454.95±9.75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34354.80±59.8717.53<0.001本科18954.12±8.67研究生19352.77±9.19看病方式城镇医疗保险35654.36±9.522.690.025新农合18356.33±9.71异地医保10756.13±9.05商业医疗保险6250.21±7.76自费1952.42±10.76其他3346.11±7.24性别男41254.31±9.490.090.923女34654.25±9.20婚姻状况未婚10452.41±10.021.700.187已婚62654.23±9.25离异或丧偶3658.75±9.10
2.4 医患关系认知评价差异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参考孙江洁等[12]的研究,以DDPRQ-10量表和PDRQ-15量表总得分25分作为标准,将总分≥25分者定义为医患关系认知评价好,<25分者定义为医患关系认知评价不好,分别进行医生和患者/家属医患关系认知评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1 医生 以医生医患关系认知(好=1,不好=0)为因变量,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以DDPRQ-10量表的3个维度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表3),3个维度均对医生医患关系评价认知产生影响。其中,患者/家属的客观行为影响最大,患者/家属诊疗配合度较高的行为更易使医生对医患关系做出较好评价。
2.4.2 患者/家属 以患者/家属医患关系评价(好=1,不好=0)为因变量,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以PDRQ-15的3个维度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表3),3个维度均对患者/家属的医患关系评价认知产生影响。其中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影响最大,满意度较高的患者/家属对医患关系评价更好。
2.5 人格因素对医患关系认知差异的影响分析
以PDRQ-15量表和DDPRQ-10量表的总得分为因变量,大五人格特质为自变量,人口学特质为控制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回归方程均有预测意义(P<0.05);大五人格特质中的利他性、适应性以及社交性与医患关系得分均呈正相关(β=0.12~0.28,P<0.05),即利他性、适应性以及社交性得分越高,医患双方认为医患关系越好。
表3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医患关系评价认知Logistic回归分析
医患双方量表维度B标准误差POREXP(B) 的 95% 置信下限上限医方患者/家属的客观行为0.950.360.0173.142.723.55医务人员的主观感受0.550.27<0.0011.931.333.11客观行为和主观感受结合0.670.350.0191.991.242.39患方患者/家属的满意度0.830.30.0313.212.123.95医务人员的平易近人性0.430.21<0.0012.731.633.41患者/家属的疾病态度0.550.290.0262.191.642.69
3 讨论
3.1 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和评价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发现,医生和患者/家属对医患关系评价的认知存在差异,这与孙江洁、郑大喜等[12-13]的研究结果一致。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的医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存在差异,这一结果与陈建东[14]的研究结果一致。年龄是影响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评价认知的相同作用因素,青年医生、老年患者对医患关系认知评价较低,年长医生和年轻患者认知评价相对较好。这可能是由于:(1)医生方面。年长医生经验更为丰富,威望更高,且就诊患者中老年患者占比较大,积累了较多患者/家属的良好口碑;而年轻医生长期工作于临床一线,工作量大,诊疗过程中可能会较早成为患者/家属负面情绪的接受者,发生医患纠纷的可能性更高[15]。这符合我国看病找“专家”的现状,也与研究结果中从业年限因素对医患关系评价的影响相吻合。(2)患者/家属方面。老年患者/家属往往由于病情较重且复杂,花费较高,预后较差,患者/家属接受度相对较低[16-17],因此更易对医患关系做出不好评价。
3.2 患者/家属行为与感受对医患关系认知评价的影响
研究发现,患者/家属的客观行为对医方认知评价产生较大影响,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对患方认知评价影响较大,由此可见,医患双方中,患方的行为与感受对于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改善患者/家属客观行为,可从提升患方医疗知识水平,扩大患者/家属医疗信息获取渠道等方面缩小医患角色差异,提高医患双方在诊疗过程中的配合度。提高患者/家属的主观满意度,主要是从诊疗过程中加强医患沟通,进一步提升诊疗服务的及时性等方面入手,提升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度。同时,医保就医患者/家属的医患关系认知评价较好,因此医保部门扩大医保就医方式普及范围可提升医患关系和谐度。
3.3 人格因素对医患双方医患关系认知差异的影响
“指导—参与”型医学模式,强调在诊疗过程中医患双方要建立相互尊重的友好协作关系,心理因素、人格因素等非技术性关系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尤为突出[18-19]。本研究结果表明,医生和患者/家属两者的性格特质会对整个医疗过程的医患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具有利他性、适应性、社交性人格特征的医生,往往责任心较强,善于交流,富有同理心,可以充分信任患者,故其会对医患关系评价较高。结合其他学者研究结果[20],可将人格特质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机制解释为,健全的人格作为内因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本质上提高医生和患者/家属的自身修养,从而有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因此,医疗过程中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不仅取决于疾病治疗情况,也应考虑到医患双方的人格特质和心理变化,积极沟通,克服不利因素,才能构建良好医患关系。
本研究结果对于后续医患双方诊疗过程中加强沟通协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丰富了医患关系评价认知差异相关研究内容。但本研究仅选取了3所医院的部分医生和患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今后需要选取更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一步研究,为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