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以皖江经济带为例

2020-03-16

铜陵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皖江生产性经济带

高 新 徐 静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如何高质量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的关键。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凭借人口红利与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成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使得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组装环节[1]。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优势塑造,中国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获得的收益也逐渐向外转移,因此亟需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实现转型升级获得新的贸易利益。

生产性服务“孕育”自制造业,并会随着产业的高度分工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2],与制造业呈现融合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作为中间投入,生产性服务能够通过直接将高质量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等要素融入制造业生产过程提高生产率及产品附加值,同时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加大行业内部竞争等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提升内部资源分配效率,对促进制造业价值链的攀升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国内,《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立足世界,包括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在内的发达国家一系列再工业化战略均将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制造业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发展生产性服务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摆脱低端锁定局面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

国家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区域制造业的协调助力。皖江经济带作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重点发展领域,既是长三角产业发展共生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长江经济带中发达地区进一步扩张延伸与带动发展的纽带。推进皖江经济带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实现区域及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背景,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机制探讨与实证检验分析皖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发展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以期为更快更好推进皖江经济带制造业优化提供可行方案。

二、文献回顾

生产性服务作为一种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高级要素投入到制造业,对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成果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直接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Gruble 和Walker(1988)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充当中间要素投入可以将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直接转移到制造业中从而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3]。Ethier(1982)通过构建制造业效率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在制造业生产的中间环节中加入生产性服务后,不仅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推动了经济的增长[4]。此外,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均认为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与价值链的攀升需要生产性服务作为有力支撑[5,6,7]。喻美辞(2011)运用投入产出表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对中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从细分制造业行业来看,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8]。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能够通过中介效应等间接方式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赵景峰等(2019)从理论方面介绍生产性服务发展能够通过竞争效应、制度创新效应与消费需求效应等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9]。郑休休和赵忠秀(2019)通过研究国家层面制造业出口品质量发现,生产性服务投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造业出口中间品增加值率的提升[10]。李惠娟等(2016)基于非竞争性投入占用产出模型验证了进口生产性服务可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等提高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11]。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针对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都是从国家层面出发的,而缺乏对区域层面的关注,且仅有少数文献涉及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促进作用可能存在的地区异质性。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拓展现有成果:第一,关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第二,立足皖江经济带,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整体及区域内不同城市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地区差异性。

三、研究机理与假说

(一)基础性机理与假说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影响途径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产要素配比以及培育产品差异化优势促进地区制造业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1.降低生产成本。一方面,生产性服务外包与专业化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与行业激烈竞争使得制造业生产成本下降[12]。此外,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制造业企业能够选择直接从国外进口高质量生产性服务,而伴随国际贸易的溢出效应为本地生产性服务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途径,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9]。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外包与进口的发展能够使得制造业专注技术研发与产品营销,提高生产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从“微笑曲线”两端实现产品增加值的提高并获得收益[13]。

2.改善生产要素配比。经济增长理论将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因素归结为两方面:一是人均资本存量的扩大与资本质量的提升。二是技术水平的进步[14,15,16]。生产性服务具有要素密集性、产业关联性等特征,包含有大量人力、知识与技术资本,因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促进制造业资本存量的扩大,而且能够通过优化制造业资本质量的改善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配比,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17]。

3.培育产品差异化优势。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差异化和低成本是塑造产业竞争力的两个最基本的来源,而具有高附加值包括研发、金融、物流、商务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正是产异化优势培育的沃土[18]。一方面,制造业企业通过购买生产性服务投入生产能够直接向产品中注入高质量技术、信息等要素,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知识传播与设计开发,形成差异化优势[19]。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部门在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互动产生学习效应,不断推动自身创新升级从而为制造业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0]。

假说1:生产性服务发展对皖江经济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拓展性机理与假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也愈发突出,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在自贸区等一系列政策利好下迅速增长,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近几年来,随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进一步扩大甚至出现了南北经济增长差距[21]。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来看,主要可以归纳为资源禀赋、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度。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要素禀赋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结构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后工业化时代,地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依赖于资源禀赋与发展所需相匹配,全球价值链的攀升来自于供给优化与地区资源优势发扬[22,23]。生产性服务所提供的正是满足迂回生产的技术、信息和知识密集型的专业性服务,具有明显的要素密集特征[20]。因此,如何实现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地区资源禀赋优质结合是发挥生产性服务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我国东中西部甚至更小范围内区域资源禀赋的不同使得二者相结合的程度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循序渐进,具有全方位的特点,同时存在时间与空间两种维度上的差异,时间上的差异是指总体而言各个时期市场化程度不同,空间上的差异是指相同时间点上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不同[24]。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低市场化程度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的垄断滞后,而垄断滞后局面会进一步阻碍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作用的发挥。

对外开放度对协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实行对外贸易政策会增加产品获取渠道,加剧国内产业竞争激烈程度,推动产业将资源集中到更具优势环节提升竞争力。其次,国际贸易带来的溢出效应有助于产业获得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从而实现转型升级[25]。我国地广物博,东中西部甚至省内不同区域的对外开放度因政策、市场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在内的诸多行业发展程度不平衡。

假说2:如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皖江经济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不同区域内生产性服务所发挥的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

四、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

衡量地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有很多,如刘书瀚等(2013)采用制造业工业利税额反映制造业升级的程度、赵丽炯(2015)使用制造业产值作为制造业价值链视角下的衡量指标[26,27]。然而,这类绝对值衡量指标与区域的地理范围、人口数量等存在密切关系,并不利于地区间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因此,根据皖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特点及研究需要,本文借鉴江静等(2009)采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皖江经济带所包含8个地级市①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用工业总产值与行业平均从业人数的比值表示[28]。

2.核心解释变量

借鉴喻美辞(2011)选取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可比性,本文选取皖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性服务增加值(Servt)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用以衡量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公式表示如下。

3.控制变量

除了服务业生产效率外,本文还借鉴现有学者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选取制造业企业数量、资本有机构成、制度质量作为控制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其中企业数量反映的是该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行业生产效率提高呈正相关关系,用行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表示。制度质量的影响,体现为外贸依存度,用制造业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当年GDP 的比重来表示。

(二)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1.模型建立

基于假说1 与假说2,本文借鉴喻美辞(2011)的方法,将实证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InEffijt是地区i 制造业行业j 在第t 年的生产效率的自然对数;InServjt代表所选取服务业整体②在第t 年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比值的自然对数,该变量没有下标j,表示服务业对制造业所有细分行业均产生整体影响;C3InCompijt表示地级市i 制造行业j 在第t 年企业数量的自然对数;InTieijt是地级市i 制造行业j 在第t 年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自然对数;是地级市制造行业在第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当年GDP 的比重的自然对数。

除此之外,本文还主要选取了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Tra)、金融业(Fin)、房地产业(Est)、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Inf)四个细分服务行业对皖江经济带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试图研究技术与资本密集程度不同的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模型表示如下(控制变量保持不变):

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与可获得性,本文选取的是皖江经济带八个地级市制造业29 个细分行业、第三产业2008-2016 年共9 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主要是历年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基准回归

首先,根据Hausman 检验以及异方差与序列相关对实证结果的影响,对公式(2)生产性服务业整体与公式(3)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中面板数据选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更加合理。基于上述检验结果确定估计方法进行进一步实证分析,对于固定效应模型,分别采用不加入控制变量、控制行业效应、控制时间效应以及同时控制行业与时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其中模型(1)展示了皖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发展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影响,为增加实证结果的可信度,模型(2)-(4)进一步将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可以看出,核心解释变量系数仅数值存在波动而正负性保持不变,且在统计上仍较为显著,因此实证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模型(5)展示了选取四个资本与技术密集度存在差异的生产性服务细分行业对皖江经济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异质性结果。

表1 皖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第一,实证结果表明皖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发展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且均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这与预期相符。从模型(4)具体数值上看,皖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增加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0.828 个百分点。

第二,从控制变量来看,反映制造业竞争程度的企业单位数与皖江经济带制造业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皖江经济带中存在过度竞争的现象,分析原因可能是皖江经济带与周边的省份例如浙江、江苏等存在产业同构现象,同时,跨国公司进入市场带来剧烈竞争且缺乏恰当的企业退出机制。资本有机构成与行业生产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这与理论预期一致。反映制度层面影响的外贸依存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皖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3.931百分点,可以看出,制度层面的影响远高于其他变量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其原因是市场开放度提高,地区制造业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能够获得发展本土制造业效率的新技术,或是通过学习效应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第三,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与皖江经济带制造业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其发展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阻碍作用,这是由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资本,在劳动力需求方面与制造业形成了激烈竞争,阻碍了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发展均对皖江经济带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具体为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皖江经济带规模以上制造业生产效率分别提高0.617、0.837、1.26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资本与技术密集性越高的生产性服务发展对皖江经济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越大,而个别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的发展甚至会阻碍皖江经济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拓展性回归

本文将进一步探究皖江经济带所包含八个地级市中生产性服务发展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并探讨可能存在的地区异质性。首先对各个地级市中的面板数据进行Hausman 检验,再此基础上选定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如表2、表3 所示。

从表2、表3 可以看出,皖江经济带囊括的八个地级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生产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具体数值来看,各个地级市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如池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1.821个百分点,在八个地级市中居最高,而芜湖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0.533 个百分点,在八个地级市中居最低,二者之间相差1.288 个百分点。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近年来池州市加大政策投入,制定了深化重点改革、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主辅分离、扩大服务业全面开放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表2 皖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I

从控制变量来看,滁州市、合肥市、马鞍山市、芜湖市以及宣城市反映行业竞争程度的企业单位数与制造业生产效率呈负相关,究其原因,可能是皖江经济带内部地级市之间同样存在由产业同构导致的过度竞争现象,阻碍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各地级市资本有机构成与外贸依存度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外贸依存度带来的积极影响效应仍然远高于其他因素,这表明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结论与启示

利用皖江经济带八个地级市相关数据构建模型检验了生产性服务发展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效应与地区异质性。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皖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的发展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能够进一步推动实现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攀升;第二,反映制度质量的外贸依存度对提升皖江经济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不同技术与资源密集度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技术密集度越高服务业的发展对皖江经济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拉动作用越大;第四,皖江经济带中不同地级市生产性服务发展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

表3 皖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II

地区制造业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国家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的攀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本文对皖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增加对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精准投入,鼓励企业研发创新。皖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需不断改革与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企业研发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补贴力度,解决高技能人力资源瓶颈难题。另外,应当协调要素密集度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精准、高效满足需求,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地位的提升。第二,适度扩大生产性服务进口。安徽自贸区的正式设立为皖江经济带带来一系列贸易政策利好,而贸易的溢出效应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例如,进口使得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提升,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为更具优势会不断改革工艺实现创新升级,这有助于制造业获得价格低、质量高的生产性服务投入。第三,重视地区差异,促进协调发展。因此,应当根据地区资源禀赋条件培育地方特色,制定适宜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策略与企业退出机制,避免过度竞争现象,同时,在发挥皖江经济带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作用时注意资源分配,促进协调发展。

注释:

①皖江经济带所包含的8 个地级市: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滁州市、宣城市、安庆市。

②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猜你喜欢

皖江生产性经济带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观图释义:《红楼梦赋》与《〈红楼梦赋〉图册》的生产性传播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60亿!皖江金租巨额融资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产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影响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城市连绵区和皖江城市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