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梳理及其优化路径
2020-03-15李盼杰
李盼杰
[摘要]目前我国在乡村振兴采取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制定精准扶贫政策、制定乡村环境整治政策、制定乡村文化建设政策以及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等。要解决扶持政策体系还不完备的问题,需要建立绿色的系统乡村振兴扶持政策体系;要解决扶持政策影响力还不够的问题,需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乡村振兴扶持政策;要解决扶持政策的实效性还有待提升的問题,需要聚焦聚神聚力狠抓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落实;要解决民众从扶持政策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不高的问题,需要坚持扶持政策执行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要。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社会主义现代化;环境整治
[中图分类号]F13;F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6-0060-09
随着2018 年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一号文件”,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抓手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工程。乡村振兴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扶持政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我国为了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出台了一系列的乡村振兴扶持政策,旨在实现和推进乡村振兴。基于此,文章对我国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梳理,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我国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全貌,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乡村振兴扶持政策优化路径,有助于提升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有效性,从而通过高效的扶持政策推进我国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综述
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学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最初关于乡村振兴概念的研究,多从其本义出发界定其概念。张京祥等人(2014)从乡村转型角度阐述了乡村复兴的概念,强调乡村的自治、繁荣与独特性[1]。何慧丽(2012)则从保留乡村传统基因的角度,探讨了乡村复兴的概念,强调乡村复兴是对乡村凋敝现状的整体更改[2]。由乡村复兴概念延伸出来的关于乡村复兴路径的分析,也是学界前期关注的焦点。陈旭堂等人(2016)认为实现乡村复兴需要将各类农村组织的外部支持转化为内生动力[3]。还需要指出的是,学界关于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积累的理论进行的考察也值得我们审视。
始于20世纪初的乡村建设到2005年开启的新农村建设,再到2018年开启的乡村振兴,初步勾勒了我国乡村百年发展的理论轨迹,也为我国乡村振兴积累了有益的营养。就民国时期乡村建设的探讨而言,学界多认为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为农村发展提供的历史价值不容置疑。胡玲玲(2016)从乡村治理的角度探讨了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对当代的历史价值[4]。吴星云(2006)则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视角,探讨了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经验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启示[5]。
就新农村建设的探讨而言,学界对其探讨比较全面,研究视角多样,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有的学者侧重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例如廖正华(2007)从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性,并对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对策[6]。有的学者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角度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研究。例如黄军勇(2007)认为农村金融支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7]。还有的学者从提高农民素质角度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例如于海洋(2017)从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素质的关联性出发,探讨了农民素质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8]。
随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开始逐渐地深入和具体,主要集中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重要意义、现实路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等方面的研究。
(一)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的研究
学界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的研究多从农村的转型现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求等方面展开研究与论述。梁新莉、胡哲文等(2018)从历史发展、时代进步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等角度,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矛盾和新要求[9]。王思斌(2018)则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以及“弱生态位”的现状,论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背景[10]。刘晓雪(2018)则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发展取得的成就和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的角度,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11]。
(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的研究
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的阐述,多围绕“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展开,侧重点各有差别。廖彩荣、陈美球等人(2017)从乡村振兴战略本身出发,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内涵本身所包含的本质、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12]。Bai X 等人(2014)则从生态治理视角对乡村振兴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王亚华、苏毅清(2017)认为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包括提出的农村现代化的新任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更长的土地承包期限、规划好的乡村治理秩序以及人才队伍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内容[13]。Liu Y 等人(2014)则从土地问题角度探讨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黄祖辉(2018)则认为准确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方针的科学内涵和要求,是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14]。
(三)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研究
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意义的探讨,多从对农村发展思想的升华、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思想指南等角度阐述理论意义,多从对“三农”问题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梦等视角阐述现实意义。李军国(2018)从现实实践角度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15]。徐俊忠(2017)从农村发展思想角度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理论意义[16]。
(四)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实路径的研究
学界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的探讨,多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给予可行性建议,探讨角度多样,研究成果丰富。刘合光(2018)从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角度探讨了乡村振兴的路径[17]。段雪珊、黄祥祥等(2018)深入分析和总结了我国乡村振兴的路径,认为应该“以深化乡村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供给、培育新型人才、传统组织功能治理转型等”作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18]。
(五)关于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的研究
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的探讨,也是学界比较关注的焦点,旨在探讨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及其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的有益借鉴与启示。学界多从国外乡村振兴采取的政府财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教育投入、收入补贴、进行互助合作等层面展开研究。徐洁等人(2003)从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视角,探讨了韩国乡村振兴对中国乡村发展的价值[19]。邢成举等人(2018)从文献整理角度,研究了乡村振兴的历史源流,探讨了韩日台的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提供的可资借鉴[20]。丁旭(2015)则从日本、中国台湾及大陆地区相关乡村建设的理论出发,总结了其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启示[21]。
综上所述,学界关于乡村振兴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论探讨,初步勾勒了乡村振兴的基本轮廓,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中国乡村振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但就文献和已有的研究来看,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还存在零碎化、片面化的问题,多从农民、农业、农村本体发掘乡村振兴或城乡融合发展视角进行理论研究,跳出国内视野从全球视野去认识乡村振兴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对我国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研究还存在薄弱环节,还有必要进一步加深理论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从我国乡村振兴扶持政策和措施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和梳理了我国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优化路径。
二、中国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梳理
中国乡村建设萌芽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聚落,始于20世纪初民间自发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兴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盛于2005年国家主导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成于2018年国家实施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乡村振兴的发展步伐开始加快,有望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破“乡村衰落”的局面。目前,中国在乡村振兴采取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财政扶持政策推进乡村振兴
2017年4月中国印发的《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支持对象主要是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和个人。”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2018年4月,中国发布的《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从政策的高度保障了强农惠农。
为了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精神,各级政府都对“三农”实施了适当的力度大的财政补贴,使农业生产获得了持续保障,使农民积极性获得了极大提升,使农村发展获得了充分的资金支撑。据统计,财政部支持“三农”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主要有针对农业增产、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三大方面的财政政策以及3大方面之下的16大类、40多个科目的政策[22]18。可见,我国政府制定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的政策,能够确保财政支持源源不断地供给“三农”。
据统计,2006—2010 年,中央财政资金用于扶持“三农”促进乡村振兴的资金达到 20 923 亿元,比总投入“十一五”时期增加9 623亿元,增长了85. 16%[22]26。可见,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完善,目前中国已经具有了适应乡村振兴形势的以“三农”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政策的框架体系,已经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资金流和资本流,已经可以发挥政府财政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自然能够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
此外,从1978年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每年国家都会针对“三农”问题出台相应的中央一号文件,每次制定的财政政策都各具特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一方面反映了财政政策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能够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计划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出针对性的举措,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立场,能够坚持问题导向原则,针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问题制定目的性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方面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综合来说,我国制定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的政策是正确的、合理的,同时制定针对“三农”问题的财政政策的质量越来越高,越来越成熟,自然能够通过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来促进乡村振兴。
(二)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推进乡村振兴
2015年5月农业部发布的《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指出:“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2015年9月中国发布的《关于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指出:“探索采取财政股权投资基金等投入方式,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2017年1月农业部发布了《农业部关于2017年农业品牌推进年工作的通知》指出:“组织认定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动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2017年2月中国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指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进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产业扶持政策是确保小农户农业生产逐渐地转向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也是打造乡村振兴平台载体的有力保障。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人气旺乡村才能兴。正是这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推进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进程,才为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
(三)制定金融扶持政策推进乡村振兴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建立导向明确、激励有效、约束严格、协调配套的长期化、制度化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2017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做好2017年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并在文中强调要“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持续扩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和扶贫小额信贷覆盖面”。2018年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做好2018年银行业三农和扶贫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深入推进三农和扶贫金融服务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系列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出台的金融扶持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流,缓解了农村融资难、难融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缺口,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金融支持。据报道,2018年央行一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达31.6万亿元,同比增长7.9%,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25.6万亿元,同比增长7.6%,农户贷款余额8.5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农业贷款余额4万亿元,同比增长4.6%。可见,金融扶持政策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可以帮助农民或者农村经营主体等筹措更为可观的资金用于乡村振兴。
(四)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推进乡村振兴
2011年中国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2015年中国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23]2016年中国发布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大力推进实施一批脱贫攻坚工程,加快破解贫困地区区域发展瓶颈制约,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2018年中国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24]
为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精神,各级政府制定了适合当地的精准扶贫政策,以前所未有的扶贫力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感受到了社会主义主人翁的温暖,实现了精准脱贫。据统计,近五年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 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正是这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中国区域性整体扶贫才迈出了坚实步伐,农村的减贫之路才越走越好,农民的好日子才越来越红火,才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條件。
(五)制定乡村环境整治政策推进乡村振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整治。2014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改善农村治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对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的治理和整治。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集中治理农村环境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2017年中国发布的《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也指出:“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强化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力度。同年,中国发布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出:“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系列乡村环境整治的政策的出台,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满足了农民对优美人居环境的需要,切实增强了民众对基层党组织推行乡村环境整治政策的认同感,为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回顾十八大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我们可以看出党在乡村环境整治政策制定上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对乡村环境整治具有久久为功的功效,既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彰显了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的生命线。
(六)制定乡村文化建设政策推进乡村振兴
2005年11月,中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2018年9月中国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载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2018年11月中国发布的《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建设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文化的发展。为此,各地在发展乡村文化的实践中,对乡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从村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公共文化等方方面面采取了有效的举措,推进了农村的文化建设,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焕发了乡风文明新气象,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的程度,为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七)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除了外部政策、宏观环境和资源投入,还需要更多的城市要素自由流向农村,尤其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人才”。 乡村振兴不但需要钱,实际推动过程中还缺“人”。如何打造一批农业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经营主体、新乡贤等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
为此,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家庭农场的主导力量。”2017年1月农业部印发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指出:“提出培训提高一批、吸引发展一批、培养储备一批,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7年6月中国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框架。2017年7月农业部下发《关于做好2017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指出:“2017年我国将培育各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100万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通过对中国乡村振兴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政策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乡村掀起“上山下乡”的新热潮,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储备,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人才聚集,乡村振兴才有底气。正是中国制度强化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使乡村补充了更多的新生力量,集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才为乡村振兴赢得了良好的发展局面。
综合来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乡村振兴给予的力量和期许,可以通过每年的中央文件来看出。从2013年重点强调发展现代农业、2014年重点强调农业现代化、2015年重点强调通过改革创新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2016年重点强调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强农业现代化、2017年重点强调农村供给侧改革到2018年重点强调乡村振兴,我们既可以看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越来越精准、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立论点越来越科学、合理,又可以看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对农村发展思想的认识程度更深。通过对中国乡村振兴所涉及的扶持政策的整体分析,我们可知,中国扶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和措施在财政投入、产业扶持、金融支持、精准脱贫、乡村环境整治、乡村文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有所涉及,但要实现乡村振兴,还需要继续在扶持政策结构、形式、内容等的调整和优化层面努力探索。
三、提升我国乡村振兴扶持政策有效性的优化路径
自十八大以来,虽然我国对乡村振兴加大了扶持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通过对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梳理,我们发现我国乡村振兴扶持政策存在着扶持政策体系还不完备、扶持政策影响力还不够、扶持政策的实效性还有待提升,民众从扶持政策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不高等问题。基于此,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我国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我国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
(一) 建立绿色的系统的乡村振兴扶持政策体系,强化扶持政策针对性
建立绿色的系统的乡村振兴扶持政策体系,是解决扶持政策体系不完备、扶持政策没有关联性、扶持政策缺乏各方面协同性等问题的重要路径,也是强化扶持政策针对性的重要保证。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政府出台的乡村振兴扶持政策日益增多。
2018-2019年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业部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农业绿色發展技术导则(2018-2030)》、《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的若干意见》等等。我们从上述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扶持政策如雨后春笋一般,扶持政策数量急剧增长,针对性越来越强。
但是扶持政策依旧还存在问题。一方面,扶持政策的出台更多的是从乡村某个方面入手,有的是基于需求点而制定的针对政策。如何将这些扶持政策从乡村视野或者系统思维方法统筹施策,是不可避免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缺乏各级、同级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导致实施的扶持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没有协同。因此,要真正发挥好扶持政策的效应,就需要建立绿色的系统的乡村振兴扶持政策体系,要求各部门、各级扶持政策的制定者要通盘考虑乡村发展,协同好各部门的工作,用系统的思维来考察乡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另外,还需要扶持政策的制定者要深入农村调研,了解农村发展的困难和机遇,使制定的扶持政策能够和民生的需求相一致,着力提高定政策的能力和定力。
(二)宣传乡村振兴扶持政策,提高民众对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
宣传好乡村振兴扶持政策是社会各方了解、把握和认同扶持政策的前提,更是提高民众对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综合满意度的保证。民众只有了解了扶持政策,才能理性看待扶持政策,才能不断地接受和认同扶持政策。
当前,我国非常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但是针对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宣传还不够,导致民众对扶持政策还知之甚少,更不用说扶持政策影响力如何。另外,扶持政策的宣传,并没有完全得到民众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导致其在民众心里的重要性不够。因此,我们要想发挥好扶持政策的长期政策效应,就需要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关注、开展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宣传活动,通过“乡村振兴基层行”“基层文艺表演”“扶持政策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开设宣传专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民众参与进来,让民众在愿意听、喜欢听中不断提高对扶持政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另外,还需要发挥媒体的功能,通过媒体报道、政府网站宣传、自媒体网络平台宣传,不断拓展宣传领域,让扶持政策的宣传写在中国大地上,写在民众心坎上。此外,也可以借助教育、培训、学习等形式,让民众接受和理解乡村振兴扶持政策,不断增强其影响力。
(三)狠抓乡村振兴扶持政策的落实,形成全程、全面的督查和追究机制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乡村振兴扶持政策能否精准落实,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实现。扶持政策只有抓好落实,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才能在聚焦聚神聚力狠抓中出成效。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扶持政策具不具有适用性,付诸实践了才能检验。
目前,我国扶持政策“量”大,“质”还不优。一些扶持政策落实上还存在着缓慢问题,一些扶持政策存在着落实不到位情形或“伪落实”,一些扶持政策只有漂亮的“包装”没有“实际效果”。因此,要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实,就需要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一方面要抓好督查工作,认真梳理和解决乡村振兴扶持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坚持有什么问题就整改什么问题,是谁的问题就由谁来负责整改”,监督扶持政策执行方,听其言,观其行,查其果,让扶持政策在阳光下落实,让扶持政策真正做到真扶持、扶持真。
同时,也需要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落实机制和监督机制,层层签订扶持政策落实责任书,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让扶持政策精准落地,不再是理想主义乌托邦。另外,要确保扶持政策落实,还需要形成扶持政策全程、全面地督查和追究机制,利用大数据服务平台及时把握扶持政策落实动态,检验政策实施效果,校验政策差距和漏洞,强化监督实效。好的扶持政策要想发挥效果除了落实,还需要监督。因此,我们就需要加强党内监督、基层监督、群众监督,让民众参与、监督扶持政策的落实,推动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四)增进民生福祉,让民众在扶持政策中都能感受到获得感、满意度
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扶持政策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强度越来越大。这很好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振兴。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我国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更多的是从物资、财力、技术、制度、知识等物质层面的支持,缺失精神层面的支持。另外,扶持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着腐败、黑势力等问题,严重影响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要点,努力让民众在扶持政策中都能感受到获得感、满意度。具体来说,一是通过扶持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扶持政策只有契合民众需求和难点,能够帮助民众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获得更多更公平的发展成果,民众才能感受我国政策托底所带来的人文关怀,才愿意更加积极地参与乡村振兴。二是制定一系列满足民众精神文化需要的扶持政策。满足了民众精神文化需要,民众才能摆脱信鬼神、信奉封建思想、热衷算命看相、喜欢烧香拜佛等活动。这有益于民众保持积极的高昂的精神面貌。为了他们的美好生活,他们选择去拼搏、去奋斗,去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制定的扶持政策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能够让制定者制定的扶持政策更加有针对性。扶持政策只有对照民众的新期待,抓紧民众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民众才能从扶持政策中感受国家的温暖,获得乡村振兴所带来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国际城市规划,2014,(5):1-7.
[2]何慧丽.当代中国乡村复兴之路[J].人民论坛,2012,(31):52-53.
[3]陈旭堂,彭兵.乡村命运寄于社区内外———美国乡村变迁的启示[J].浙江学刊,2016,(3):204-209.
[4]胡玲玲.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经验对当前乡村治理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5) : 100-103.
[5]吴星云.民国乡村建设与中国农村现代化路径[J]. 广东社会科学,2006,(6) : 108-112.
[6]廖正华. 发展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J].特区经济,2007,(3):162.
[7]黄军勇. 引导农村民间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探讨[J].特区经济,2007,(11):141.
[8]于海洋. 提高农民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国农业信息,2017,(19):19-20.
[9]梁新莉, 胡哲文.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探析——基于波兰尼“双向运动”视角[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8,(5):123-126.
[10]王思斌. 社会生态视角下乡村振兴发展的社会学分析——兼论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5-12.
[11]刘晓雪.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3):13-20.
[12]廖彩荣,陈美球.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6):795-796.
[13]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国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49-55.
[14]黄祖辉. 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6):3-5.
[15]李军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重大[J].当代农村财经,2018,(1):2-6.
[16]徐俊忠.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远意义[J].经济导刊,2017,(12):10-15.
[17]刘合光. 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5-33.
[18]段雪珊,黃祥祥. 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与路径探索——第二届中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社会主义研究,2018,(1):169-172.
[19]徐洁,韩莉.加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 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化——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启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2) : 44-48.
[20]邢成举,罗重谱. 乡村振兴:历史源流、当下讨论与实施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8-15.
[21]丁旭. “事件”主导的乡村建设路径初探——日本、中国台湾及大陆地区相关乡村建设经验启示[J]. 建筑与文化,2015,(12) : 184-187.
[22]赵云旗.支持“三农”的财政政策及倾向[J].经济研究参考,2011,(32):18,26.
[2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5-12-08(01).
[24]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N].经济日报,2018-08-20(01).
〔责任编辑: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