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
2020-03-15聂春丽
聂春丽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2013 年9 月“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我国与相邻国家之间的区域交流合作构建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秉承以睦邻友好的原则为前提,只要与“一带一路”战略覆盖沿线国家形成经贸互利、资源互补、发展互惠的局面,我国将逐步吸纳东南亚国家开放区域主义,辅助文化遗产廊道建设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为多民族文化的有序发展搭建起内外互通、互动、交流的平台,继而有效地衔接国内与“一带一路”战略覆盖周边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群体记忆和个体记忆,构建广泛的文化认同基础,为广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多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其地理位置优势,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显著,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和《“一带一路”体育旅游发展行动方案(2017-2020)》等文件政策的指示,本课题以“一带一路”为契点,以促进体育产业升级与转型,推动沿线国家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广西打造成为我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目的,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丝绸之路山水特色的广西民族体育文化旅游品牌线路,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
一、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广西民族特色显著,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苗族、瑶族、壮族等11 个少数民族在各民族历史变迁与发展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岁月流逝不断地继承与发展的各民族信仰崇拜、稻作文化、民俗特色文化和生活实践等形成了该民族的文化精髓,继而逐步形成了综合传统民俗及当地特色的体育运动形式及旅游资源。广西民族体育项目内容渊博丰硕,形式五花八门、多姿多彩,其中壮族所占比率最高,为134 项,而其他10 个民族为160 项。此类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体育活动,如抢花炮、抛绣球、跳竹竿、板鞋竞技、打陀螺、赛龙舟等,不但成为目前国内少数民族运动会的重要比赛项目,而且在丰富广西民族体育活动与提升广西品牌形象中,也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文化的发展乃至文化长廊的构建及保护工作,提供了优质的资源。
以壮族独具民族信仰风格的蚂拐文化所带来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例,作为民间文化艺术,蚂拐文化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近些年逐步被广西地方学校吸纳到体育课程的教改项目中,甚至成为了创新课间操内容的动力。蚂拐文化中的打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等节奏明快、刚劲有力、格调活泼欢快,对传播广西壮族民族体育文化,丰富蚂拐文化旅游节的内容以及促进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无法预估的价值与意义。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体育旅游资源等衍生出的体育产业及旅游文化产业多彩多样,其深入开发可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利于资源转化成生产力乃至经济利益,进而带动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相关产业额度有效增长。以靖西市绣球产业的发展为例,靖西以绣球为载体,通过开发绣球延伸产业、组织开展以政府官方推广或商业冠名方式的绣球旅游活动、绣球旅游文化节等,形成了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绣球品牌优秀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的促动下,相信会获取更大的发展与商机。
二、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与“一带一路”融合的障碍
1.基础配套设施薄弱,专业化规范化难达目标
广西在自然环境及历史原因等束缚下,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经济相对落后,尤其是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可辅助民族体育赛事兴办的资源、配套设备等较少。广西本土目前的体育运动除集中在各类民俗节庆活动中外,村寨自发性的、以田间地头为比赛场地的体育活动较为普遍,正规体育比赛所需的固定场地以及带有看台的观赛场馆较匮乏。由于很多地方将民族体育活动作为配合旅游节、民俗节庆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不是民族体育专业赛事,导致广西民族体育活动与民族体育旅游发展遭遇瓶颈。加上赛事规格、标准、评判方式等缺乏规范化、专业性,民族体育赛事旅游配套达标情况远不符合广西民族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的要求,自然也难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所提出的标准。
2.民族体育传承后继乏力,专业综合性人才相对缺乏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生活方式和生产条件等束缚下,长期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动作行为作为精神文化凝聚及传承的载体,故而由此成型的体育赛事项目、各类旅游工艺品及相关的产业链等也受到青壮年城镇流动的影响,而存在技艺、传承方式、创新表现等后继乏力的危机。尽管近些年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劲头强盛,但是参与人群也日渐呈现出少龄化和老龄化的特质,民族体育活动、赛事活动、旅游发展等表现形式僵化甚至活动的种类有所下降。如部分以信仰为核心的民族体育赛事活动,近些年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与民族体育教育空寂的逐步缺失,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融合力度有所下降,社区民族体育运动等逐步减少。在此种大环境下,参与民族体育的本地人群数量也日趋减少。广西民族体育活动、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所依赖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基本保障,村寨自发性民族体育活动传承很容易出现断代,民族体育传统技艺甚至濒临失传。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从事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人员必须熟练掌控旅游知识和东盟国家语言,具有一定运动能力并精通体育专业知识,但是民族体育运动中如射弩、龙舟、踩高跷、攀岩等相对危险的体育活动,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因此项目供应方必须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讲解、指导、协助等。只有配备专业人士才能保障游客真正的参与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中,体验项目的乐趣与魅力。对于游客而言,其感受到的民族风情特色、民族文化特征会内化为其对项目所在地的感官体验,而这也是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对外形象展示的一种方式。正因为如此,广西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对综合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据目前情况而言,广西在这方面存在短板,体育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匮乏是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3.民族体育旅游核心特色资源甄选与创新发展不易
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核心特色的资源甄选与新时代的创新旅游新模式融合发展不易,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去探索与调整解决。首先,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下民族文化、体育旅游合作、区域经济与产能合作等建设衔接问题,需解决民族体育旅游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应用行为规范问题。其次,构建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与创建“特色体育小镇”面临经验不足,产业融合难度大的问题。最后,如何打造具有山水丝路特色的广西民族体育精品旅游品牌是关键性问题。体育旅游发展不能一昧追求其商业性的效益,如何实现民族体育旅游业生态低碳环保的可持续良性发展,防止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被推毁和枯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与探讨。
三、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与“一带一路”融合的必要性
1.基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始终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进行着,截止到2019年,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经举办了14 届。它作为广西体育文化及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所递交的“名片”,此类盛会不仅体现出区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文化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对外展示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文化的最高规格。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旅游资源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广西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多产业的不断融合下开始成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新动能,广西社会民间组织对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文化的经济功能影响也与日俱增。如特色传统节庆活动宾阳“炮龙节”、百色“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红水河流域天峨“蚂拐文化节”、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旅游节等地方民族的节庆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社会稳定性、民族团结、民族文化特色。它不但展示出其所在区域民众的精神需求和状况,也通过旅游活动为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无限商机,提升了地方的旅游品牌形象。
民族体育活动的发展,不仅丰富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还盘活了各种资源,推动新产业的提质增效。如节庆活动的举办,在带动食、行、住、游、娱、购等多方面社会消费的同时,也无形的成为了当地体育旅游的生力军。因此,为了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诸如以上的地方民族体育活动、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必须不断壮大,其表现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创新性和传统民族性。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逐步发展,其所依附的传统民俗资源在审美观、创新方式、传播渠道等传承发展中与当代文明传播之间的冲突逐步增大。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需求承载的文化传承、社交、娱乐、健身等社会功能,以及促进所在地方区域民族和谐发展的功能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尽管同样可提供促进民族文化、体育文化、文化经济等发展动力,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并不能满足“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布局要求。因此,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政策、发展趋向和相关机制来寻找新的方式、方法。建议从大力开展民族体育文化及旅游经济增长的需要层面入手,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下进一步完善机制资源开发的内化作用,丰富和延展产业链,有效提升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向社会经济方向内化的能力。
2.基于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产业化拓展要求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表现当地民俗风情、军事武技、生活、生产以及满足民族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等的能力。其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在旅游活动中大多表现为手工制作的器具。此类器具在经过长期传承及加工后以饰品或者实际生活用品的方式呈现。比如壮族的刀具、壮锦、绣球和铜鼓,京族/瑶族/仫佬族服饰、手袋、背篓,以及广西各民族特色乐器等深受游客和群众喜爱,包括具有地方特色、浓郁民族风格的传统手工艺品和地方特色小吃。以上各类与民族体育项目及文化旅游资源密切相关的商品源自生活,但是作为文化旅游产品又高于生活。如果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以产业化发展为基础目标,不仅需要考虑当地市场消费能力还需要考虑客户心理需求。据悉在广西全区范围内,诸如此类手工艺品的从业人员近105 万,企业近600 多家,产业规模近202亿,出口额度近100 亿。但是现有的民俗产品基本围绕旅游业的发展而运作,其市场容易受到旅游旺季、淡季的影响。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区域的民俗产品可作为民俗产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长廊的建立为契机,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辅助下促动区域产业转型。因此,广西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旅游资源很有可能在东盟与广西之间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的辅助下,成为广西向东盟各国力推的文化产品,继而为广西民族体育赛事旅游向东盟各国文化交流与贸易市场推广提供客观依据。
3.基于少数民族特色项目创新开发的要求
广西少数民族旅游特色景区目前近50 多个,多数分布在百色、河池、桂林、贺州、防城港、南宁、北海、崇左等地。据资料显示:现阶段广西境内共有400 多个可持续开发的景点/景区,其中包含6 市在内的北部湾经济区特色景区占总数量的33%左右,近100 多处。伴随游客对娱乐旅游、休闲旅游等要求的不断提升,此类极具有天然资源优势和可提供民族特色旅游服务的区域,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旅游市场中被关注的重点。但不可否认的常态是国内民族特色旅游景区开发和推广方式具有相似性,尤其是近些年各类民族特色传统节庆的不断涌现,更是增加了区域市场竞争的严峻性。广西少数民族旅游特色景区体系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但如果仅以国内市场竞争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相对忽视旅游品牌设计、构建和国际化推广等因素,广西少数民族旅游特色景点就很难提升景区质量水平及竞争优势。毕竟广西在“一带一路”覆盖地域范围内的民俗文化景区及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并不具有唯一性的优势。因此,广西只有把握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所提供的机遇,在政府合理的产业布局及行政规划、优惠政策辅助下,开发具有当地民族风俗、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打造民族特色旅游产业链,加强景区相关产业、文化等的资源整合及创新,塑造品牌文化,其开发才能获得更好的新思路、新模式,才会进一步拓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新方向。
四、基于“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要求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建议
1.以文化资源为核心,打造多形态体育旅游项目
“一带一路”战略以文化资源为核心,在其覆盖范围内以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廊道型资源开发为基础,侧重于提升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文化带入性。民族体育项目属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时最具有直接性的表达方式。因此,在新兴民族体育项目开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还需要重视如何强化主题性的开发及表现。比如壮族的“蚂拐舞”民族体育项目,目前虽然渗入到广西各地方的校园文化及体育课程中,得到了持续发展的机遇,但是在“一带一路”战略要求下,其对外传播时的项目品牌、渠道、表现形式等并没有达到民族体育项目文化体验型旅游的要求。而且因为“蚂拐舞”分布在广西不同地方区域,其传承方式、内容、表现方式等因各地民俗风情、节庆文化的差异性而无法统一,所以对其无法进行品牌化规范。基于此,建议广西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一方面强化对民族文化的研究,重点表现为民族体育项目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整合、互提升的形式;另一方面以其神秘的图腾信仰为主体打造生态、文化、体验型的民族体育项目文化旅游方式。此种开发形式不仅能满足游客大众旅游需求,同样可提升项目的深层次性与主题性的文化体验,最终使体验者进一步获得精神超越感。
2.吸纳节庆体育活动优势,提升活动及产品延展力
中国人的种族观念以血缘为基础,大都借助节庆活动来深化血缘认同感。而节庆体育具有构建和传承文化的功能,因此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串联起各个村落的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以此为基础构建区域旅游节日文化链,比如彝族“陀螺节”、壮族“蚂拐节”、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旅游节、百色“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宾阳“炮龙节”等,此类节日都可成为广西特色品牌民族体育旅游项目。以体验民族节庆活动作为主线打造品牌旅游产品,如民族体育项目、民族体育文化手工艺产品等,这类可彰显广西民族传统节日风情的物质性载体,虽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但是缺乏精神元素。因此,建议以人文生活体验为基础,以礼俗社会体验及传承为框架,将其延展成可承载节庆精神和情感的文化活动、旅游附加品等,继而达到引导游客介入并积极参与的旅游目的。比如哈尼族的“秋千节”,又称为“矻扎扎节”,期间会举办天神祭祀、秋千竞赛等,此类活动实际融合了广西特有的天然环境与特色资源,吸纳了人文生态旅游和节庆体育活动的优势,形成区域旅游品牌,继而变相解决民族体育传承后继乏力,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改善与提高民族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整体发展。
3.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构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品牌效应
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中国2030”等政策的逐步实施与影响下,构建以“民族文化+体育赛事+旅游吸引+休闲聚集+商街+居住”的开发架构模式与发展新路径。这有利于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推动体育产业与多元化产业的提质增效。如广西民族文化:东兴京族“哈节”、天峨壮族“蚂拐节”和百色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民族传统节庆逐步成为地方旅游的新标签。体育赛事/活动将会成为体育旅游文化的主力军,如中国-东盟狮王争霸赛、龙舟赛、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及广西珍珠球、抢花炮、独竹漂邀请赛等,推动了民族体育经济、旅游的发展。旅游吸引:通过主题乐园、景区,古镇、民族艺术/创意,民族特色餐饮吸引等。休闲聚集、商街和居住这三大模块作为基础设施支持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通过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延伸和资源融合,建立民族体育旅游联盟,推动沿线国家体育旅游深度合作与融合发展,把广西打造成为我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最后形成整套的产业模式结构,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品牌效应的建立提供全产业链整合服务。
4.以“特色体育小镇”为指引方向,创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新模式
民族体育旅游是民族节庆活动、体育运动、健康养生、亲子活动等载体与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引擎”。“特色体育小镇”(生态城镇+体育旅游)是将体育旅游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节庆活动导入生态城镇的一种模式探索。该创新发展模式采用“轻资产,重运营”的原则,构建复合收益体系,它通过“民族+体育+旅游”三方的融合打造富有特色的体育旅游小镇。据文件资料显示,2017 年8 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第一批特色体育小镇试点名单中广西第一批特色小镇有北部湾区域(防城港市防城区“皇帝岭—欢乐海”滨海体育小镇、北海市银海区海上新丝路体育小镇);红水河流域(南宁市马山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河池市南丹县歌娅思谷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打造特色小镇是体育旅游发展的趋势,再加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广西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文中提到“培育特色小镇,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链完善延伸,更好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地方经济发展”。①《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广西特色小镇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17〕94号)》文件.2017(07).这些文件政策为我们的研究指引了方向。因此,通过创建以广西“特色体育小镇”(生态城镇+体育旅游)为载体的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新路径,其“民族+体育+旅游”三方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拓宽旅游和体育产业,践行全民体育、全民健身的理念。同时,这也加快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5.创造低碳绿色环境,促进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体育旅游倡导的是一种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利用跟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人文社会和体育产业的关系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科学、合理有效的开发资源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和各类旅游资源的前提。因此,如何协调好民族体育旅游中的民族文化、经济效益、人文社会、生态环境和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倡导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创造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路径的问题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与探讨。
6.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加快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及培训机构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广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专业人才结合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来进行科学、有效的开发与管理经营,打造山水丝路特色的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品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相对缺乏、培训机构匮乏是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建议政府以相关优惠政策为基础,通过多渠道和政策倾斜来鼓励与吸引综合型体育产业人才、留住人才并继而培养人才。通过输送到国内外优秀培训机构进行培养与学习,进一步提升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的专业性与务实性。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严格按照战略的执行要求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对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进行科学、有效的开发与管理经营,拓展体育、旅游与各类产业深度合作,加快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五、结语
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其地理位置优势,旅游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显著。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以促进体育产业升级与转型,推动沿线国家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广西打造成为我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合作、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建议以文化资源为核心,打造多形态体育旅游项目;吸纳节庆体育活动优势,提升活动及产品延展力;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以“特色体育小镇”为指引方向,创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新模式;创造低碳绿色环境,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促进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以“一带一路”为契合点,积极探索体育旅游扶贫新模式,进一步打造广西山水丝路特色与布局的民族体育旅游发展创新路径,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达到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