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2020-03-15谢永萍徐晓君
谢永萍,徐晓君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进一步指明,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10。经过40 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部分地区和人民率先富裕起来,随之而来的是较大的贫富差距,以及部分群众仍然难以摆脱贫困的现实。实现共同富裕不是哪一部分人的小事,而是全体人民立足现有基础,合理利用有利条件,团结互助共同走向富裕的大事。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如何推动“后富”的实现,如何团结利用“先富”群体的力量,是推进共同富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新时代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路径的体现。
一、要让先富地区和先富人群成为带动后富的中坚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制度,导致了平均主义的产生,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鉴于全国普遍贫穷的现状,邓小平指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勤劳致富是正当的”[2]23,并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战略,同时他指出“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2]166。与此同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经济社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迅猛发展。国家实力的提升、“先富”群体的逐步形成,使先富带动后富开始成为现实。
1.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带动后富增强主导力量
国富才能民强。经过长期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1]10,真正地实现了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牢记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时强调,社会主义要致力于发展,发展要致力于共同富裕。国家发展就是为带动后富创造主导力量。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障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在向世人庄严地描述共产党人时,马克思恩格斯无比肯定地讲到,“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中国共产党自始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以全体人民的利益为价值追求,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为“保鲜剂”,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焕发着持续的生命力,同时展现着一如既往的先进性,引领中国迅速崛起,获得了人民的深切认同。并将在不断的自我改革中强化执政能力、提高执政水平,继续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推动综合国力日益强大,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致富。
第二,发展最终必将惠及全体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人民的利益就是最高的利益。国家发展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人民也只能是人民,其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我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国家有义务也应该有担当作为主导力量推动先富带动后富,推动“后富”群体摆脱贫穷走向富裕。
2.“先富”逐渐形成,使带动后富成为可能
为什么要强调先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邓小平是这样说的,“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接一浪走向富裕。”[4]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这一理念是正确的可行的,对于推进共同富裕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第一,先富地区和先富人群经历过对致富道路积极探索的过程,他们对于如何实现富裕,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实践经验经历了社会的长期反复检验,具有成熟性和先进性,对于后富地区和后富人群走向富裕有着现实的参考价值和引领作用。
第二,“先富”的实现证明了市场经济中劳动要素的积极作用。这种依靠劳动致富的实践路径,以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勤劳致富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鼓舞着“后富”群体更加重视劳动要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改变财富现状的途径。
第三,“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2]155先富地区和先富人群已经享受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红利,集聚了丰厚的物质财富,有条件也有义务让渡部分红利给后富地区和后富人群,使后富地区和后富人群也能平等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同时,“先富”群体应该作为先富带动后富的中坚力量,在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引领下,与国家步调保持一致共同落实带动后富的重要任务。
二、推动先富带动后富,消除绝对贫困
当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而全面脱贫是这一时期全国人民要全力攻克的难关,更是实现共同富裕必然要完成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脱贫是国家和人民的大事,不仅要依靠国家和政府的主导力量有效推进,更要靠人民自身的力量久久为功,坚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先富”群体不可能独善其身,“后富”群体也不能一味地自怨自艾,二者要在正确的思想引领下,高度凝聚共识,共同投身脱贫攻坚战中,“后富”群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先富”群体也要自觉承担起带动后富的历史重任,合力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不断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1.要引导“先富”群体增强自觉性
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依据是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在国家政策的实惠中率先享受了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这种利益得益于国家政策,得益于国家发展,同国家利益同命运共呼吸。脱贫攻坚是我们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向全国人民立下的一项庄严承诺。另外“先富”群体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经历,掌握着社会中优质的社会资源,能够快速且源源不断地集聚财富,因此“先富”群体更应将脱贫工作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国家力量的主导下,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带动贫困人员脱贫致富,以此回馈国家和社会。
第一,对“先富”群体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倡导先富带动后富的道德意义,不能强制摊派。理查德·泰勒的研究认为,禀赋效应将促使人们更愿意固守已经获得的利益,且不会轻易让渡已有利益。而推动先富带动后富,关键的一点就是需要先富群体让渡一部分利益以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显然“先富”群体不会主动让步,这不仅需要适当的政府干预,继续深化改革,而且同样重要的是价值观方面的思想引导,要使“先富”群体深入理解并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认同带动后富是其责任和义务,然后积极主动承担起带动后富的责任。
第二,重视“先富”群体的榜样力量。树立一部分“通过诚实劳动而致富”的表率,一部分“致富后反哺家乡、回馈社会、带动大家共同富裕”[5]的榜样,弘扬其勤劳致富的美德,引导和影响“先富”群体自觉主动地落实带动后富的任务。勤劳致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认可和鼓励的美德,“先富”群体通过努力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后富”群体追求更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从而带动“后富”群体勤劳致富。
2.要提高“后富”群体富起来的坚定信念和现实能力
推动先富带动后富,我们不仅要强调“先富”群体的带动作用,还要强调“后富”群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6]带动“后富”不是“先富”群体的独角戏,不是“先富”群体单方面的落实,更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一方面充分调动并利用“先富”群体的各种优势力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后富”群体劳动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后富”群体对于实现富裕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志气和勇气。干事谋业,思想先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中央近年来高度重视脱贫工作,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党和政府对此有必胜的信心,“后富”群体不能坐等靠,要认真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更要乘借改革开放越来越深入的东风,自觉树立富起来的坚定信念,坚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以此激励自身提高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第二,教育赋予人们脱离贫困的重要能力,阻止贫困一代一代传下去。应协调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尤其是对后富地区的后富人群,更应该有所倾斜和优先照顾,以提高“后富”群体的文明水平,从根本上使其具备富起来的文化素质基础,拥有富起来所必需的持续的竞争力,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其在市场竞争中平等地享有发展进步的机会。同时要注重“后富”群体的专业化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满足市场的人力需求,使其自主实现就业走向富裕。
3.先富带动后富的最近目标是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来看,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与当前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虽然新时代我国的综合国力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但其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可能短期内实现共同富裕,而是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分阶段渐进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7]。消除绝对贫困是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脱贫攻坚则是党在特定时期依据现实情况作出的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重大战略安排,“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8],其针对脱贫问题,强调通过调动和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贫困以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安排充分应用并与时俱进地发展了先富带动后富理论,是先富带动后富理论更具体化的展现,也是当前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第一,“先富”与“后富”要统一思想、团结力量、凝聚共识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上,以主人翁心态积极建言献策,主动投身脱贫攻坚战,在党和政府的决策引导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脱贫工作中精准发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减少阻力、增添助力。
第二,充分发挥“先富”对“后富”的对口支援作用,加大援助力度,不仅要强调资金的援助以获得发展资本,还要强调企业投资、技术转让等援助以发展产业经济,更要强调人力资源的援助以增强发展动力,通过这种多管齐下的方式推动后富地区脱贫,真正实现先富带动后富,朝着共同富裕迈进。
三、促进共建共享,深化改革以探索相对贫困解决之道
新的历史时期,“先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富带动后富即将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胜利,“后富”群体也因其彻底摆脱贫困向共同富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民对于共同富裕的期待越来越强烈,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越来越坚决,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越来越坚定。共享发展理念回应了人民的期待,以全民和全面共享为要求,通过全民共建,渐进推进共同富裕向更高程度迈进。在其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坚持在不断改革、深化改革中探索出解决相对贫困的有效路径。
1.促使“先富”与“后富”共建共享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推动共同富裕应该注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点要解决共享到人人、共享到面面,主要路径是通过人人共建,以渐进的模式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先富”与“后富”共建合力发展生产力。对于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邓小平曾指出,“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2]374,认为小康水平就是合适的基础,重点指向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发展是解决现存社会问题的关键,发展生产力是关键中的关键,其决定着共享能否落实到人人,能否落实到面面,决定着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通过“先富”“后富”共建,共创生产力大发展,共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繁荣发展,全面共享、全民共享才能得以更深入的落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得以满足,共同富裕才能得以稳步推进。
第二,发展成果应由“先富”和“后富”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在于使“后富”实现富裕,但社会发展是全体人民的劳动成果,人人共享是理所应当,不应单独强调照顾“后富”的共享,要认识到,“先富”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他们理应按照贡献享受社会发展成果,这是市场竞争的选择,也是公平争议的体现,以此保持“先富”发展创造的积极性和“后富”勤劳致富的信心,从而更好地促进共建,以创造总量更大,质量更高的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三,渐进推进共同富裕。对于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早已给出了创造性地指引:共享发展理念,就其推进进程而言,它强调渐进共享,是指共享发展的实现要经历低级的、不均衡的阶段到高级的、均衡的阶段的前进过程,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共同富裕也要从初级的、不均衡的阶段逐步迈向高级的、均衡的阶段,无论到达何种程度也是有差别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平均的共同富裕。
2.深化改革并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在绝对贫困消除后推进共同富裕,目标指向更高程度、更加均衡,重点是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公平正义。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党的领导,以公平正义为价值指导,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深度改革,保证人民在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共建社会主义繁荣,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推进全体人民的、全方位的共享,将共同富裕推向更高阶段。
第一,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促进公平正义。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层建筑也要及时地适应这些变化不断地进行适当的改革。国家的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决定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决定着公平正义的落实,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坚持党政机构改革,坚持监督体系改革,坚持法治体系改革,要做到职责明晰、监督到位、依法治国,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经济总量做大做优做强。我国各项改革都应当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着重攻克发展的问题,尤其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促进供求平衡,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同时在宏观上也要管住管好,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推进更高质量的发展。
第三,完善分配体制,缩小贫富差距。初次分配要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机制,提高劳动要素的贡献评价,促进各生产要素的收入更加合理,提高居民的工资水平,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使居民的收入增长与社会经济增长同步。再次分配要注重税收制度改革,以提低限高扩中的原则性指引,适当提高所得税起征点,尽量避免不利于“后富”致富的税收因素,还要加大税收监督力度,完善监督体系,防止偷税漏税,防范非法收入。还要注重第三次分配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的补充作用,鼓励“先富”群体多向社会贡献力量,推动社会财富实现更优配置。三次分配协调统一,促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正义,逐步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断推动共同富裕迈向更高水平。
四、结语
共同富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方面是社会生产的持续发展,生产力的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又是社会制度、分配制度的愈加公平愈加完善。推进共同富裕要充分团结和调动社会优势力量,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不断推进更深层次改革,保证在生产环节将“蛋糕”做大做好,以便在分配环节可以将“蛋糕”切好分好,而公平合理的分配又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是缩小贫富差距、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