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劳动教育课程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2020-03-15林伟贤
林伟贤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925)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及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想道德、智力、身体、审美素养等方面得到培养,掌握一定劳动技能与技巧,并乐于劳动、享受劳动、热爱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首次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
1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加强劳动教育,直接关系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具有综合育人功能,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新时代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举,这不仅是对劳动教育作用的正确认识,也是对德智体美教育的有力促进。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尤为必要,“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主要育人思想。
高职院校常年以青年志愿者、团学活动等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而开设常规性劳动教育课程则较为罕见。高职院校从“劳动教育”到“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革发展,是从2018 年首次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后开始的。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劳动教育课程的要求。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网站检索发现,当前对高职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较少,实证研究成果更少,多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理论等层面。
2 劳动教育课程常见问题分析
2.1 劳动教育相关文件制定不健全
上至教育部文件,下至各校顶层设计都未明显突出劳动教育,未使劳动和德智体美教育地位等同,未完全实现“五育并举”。教育部1987 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第二条提出“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应贯彻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原则”,可见劳动教育在高等教育升学中并不发挥作用,也不是大学入学门槛。2017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41 号)第一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十九条提出“应当对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或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技创造、体育竞赛、文艺活动、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可见,无论从人才培养还是嘉奖鼓励层面都未提及劳动教育,更未体现对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引导作用。
以访谈资深学工、教师的方式,调研广东近30 所高职院校(含国家示范、骨干校共9 所)素质或劳动教育相关管理办法(以学校官网和OA系统发布的劳动教育工作方案、管理办法、文件通知等为准)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调查显示,仅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常规性劳动教育且较为成熟规范。该校于2015 年制定《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暂行)》,在社会实践方面设定劳动周项目,各班级轮流在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为劳动周,只参加劳动实践和理论教育,考核分优秀、良好、及格三个等级,通过考核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另外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专门制定劳动教育文件,于2019 年出台《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学生劳动课实施办法(试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相继于2019 年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写进人才培养方案或大学生素质活动积分办法等。然而仍有半数以上高职院校未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并开展常规性劳动教育。
2.2 教育工作者认识不足、理解不准确
教育部关于劳动教育的最新要求中,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理论与实践教育管理相结合,并需制定相关教育评价,但存在以下问题:(1)形式主义。部分已开展劳动教育的高职院校有的以偶尔举办的学生活动、志愿者活动作为劳动教育课程,仅有党员、学生干部及少数学生参与,教育面不广,未形成常规性、系统性。也有院校只开展劳动锻炼教育,没有劳动思想教育,未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实施方案不完善。劳动教育是一门课程,应设置教学评价环节,对学习结果进行跟踪评价及反馈。
2.3 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当代大学生劳动意识较薄弱,劳动价值观存在以下误区:(1)不愿参加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调查发现,毕业生更愿从事脑力劳动和管理工作。(2)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享乐化。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这种劳动对自己没好处”、“又累又不好玩”成为大学生参加劳动的最大思想障碍。
2.4 劳动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无相关借鉴经验
绝大部分高校在2019 年前均未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没有组织劳动教育课程和统筹实施劳动教育的经验。如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组织管理需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同时,劳动实践为行进间活动甚至是户外劳动,相比课堂学习更具活跃性,这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新挑战。
3 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建议
3.1 做好劳动教育前的筹备工作
(1)学校高度重视,成立校级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校领导专门负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相关工作,整合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志愿服务、顶岗实习、勤工俭学等各类劳动关系,构建师生满意的劳动教育体系。职能部门要解决已经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督促二级院系认真做好劳动的组织、宣传、教育、管理、安全防范等工作。学校要重点培养懂劳动、能组织、会管理、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劳动管理队伍, 并逐步形成一套充满人文关怀且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确保劳动教育开展得井然有序。在校内运行方面,要理顺“谁负责、做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关系。
(2)出台管理办法,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劳动教育列为必修课的要求,深入调研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出台具有引导全体学生参与的管理办法,使学分与毕业证挂钩。同时,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深改组关于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和主管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的工作指示等,使学生对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政策和要求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并积极参加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活动。
(3)制定实施方案,调动师生积极落实。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培养大学生精益求精、积极进取的劳动态度和精神,注重价值引领和实现。一要将劳动精神教育融入理论和实践全过程。进行劳动理论系统研究,探索分年级分阶段的劳动教育并精准实施。二要提升教师劳动教育意识并发挥其指引作用。教师在全员育人体系中承担着传道授业和隐性教育的职责,因而提升教师水平也是全员育人的应有之义。三要构建高职院校劳动育人课程体系。强化劳动教育的基础地位,赋予实践活动以实效内涵。
3.2 开设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课程
(1)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专业技能劳动教育须结合学科和专业特色,理论教育可集中授课,实践教育要科学组织,包括劳动技能学习和常规劳动锻炼,专业技能实训实操也可纳入劳动课程范畴。按《意见》要求,每年设立劳动周或劳动月,以集体劳动为主,按院系、专业、班级、小组分不同批次开展。劳动实践区域应合理统筹,按劳动负荷认定工作量,合理分配任务。
(2)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意见》指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 学时。劳动教育以通识理论课和结合专业的劳动实践课相结合,重点是系统掌握与专业和职业相关的劳动技能,能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增强劳动意识和创业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奋斗的精神,深刻认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
3.3 教师肩负劳动实践指导任务
教师在劳动实践课堂上除带领学生做体力劳动和技能锻炼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过程向学生传达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带领学生体会劳动乐趣和成就感,引导学生增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4 具备劳动教育教学评价环节
教育部2019 年提出:“劳动教育要设有专门的课时,要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和要求,劳动教育课程应该设为必修课”。作为一门课程应遵循教育原理,具备教学评价环节,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课内外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学生学习效果(考试与测验)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可由教师根据其劳动态度、劳动过程表现、劳动成果给予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应由学校组建劳动教育教研室或教研小组,聘请劳动楷模和学术专家来开展。
3.5 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结果反馈
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评价结果应对教学起到激励和调节作用。开展教学评价结果反馈,可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中的自我认知,强化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