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源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021-01-09张海涛
张海涛
﹙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广东 清远 511510﹚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及在全面部署“三农”工作中要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行业的快速发展。要着重发展旅游观光、创意农业、乡村手工艺、休闲度假、农耕体验等领域,建立具有地区特色、历史记忆、民族风俗的农村,创建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村庄以及休闲养生的森林景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致力于开发特色民宿、休闲农庄、户外运动以及乡村酒店等具有吸引力的休闲度假产品。
河源在省旅游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建设岭南健康休闲旅游名城和打造“广东绿谷”的契机,以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为主战场,务实创新,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旅游行业规模逐渐扩大。河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 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500 万人次,综合收入完成300 亿,占全市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35% ;到2025 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000 万人次,综合收入完成700 亿,总收入约占全省GDP 的4.28%。届时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占GDP 的12%,旅游业将真正成为河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 河源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河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是广东较早开发乡村旅游的地级市之一[1]。经多年耕耘,河源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居广东前列。首先,开发了近30 家乡村旅游景点,主要有苏家围、东江画廊、南园古村、叶园温泉、万绿谷等,其中国家4A 级景区2 家。其次,创建了一批乡村旅游品牌。目前已建立1 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平县”、1 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热龙温泉度假村”、1 个“广东旅游名镇”、2 个“广东旅游名村”、2 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9 个“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2016 年评定的大量旅游“千千万万品牌”乡村。
根据资源调查分析(见表1),河源乡村旅游资源单体总数102 项,涉及8 大主类、17 亚类、27 个基本类型,其中自然资源有18 个基本类型,占全种类83.3% ;人文类资源有9 个基本类型,占全种类26.7%。旅游资源数量以自然资源为主。各资源分布广泛,局部相对集中。另外,河源旅游资源优良,入级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均好于人文资源。入级旅游资源93 项,占总数91.2%,其中有3 个五级资源、18 个四级资源、35 个三级资源、优良级资源(三级以上)占单体总数82.4%,一、二级资源65 个,占单体总数63.7%。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河源主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见表2),可知河源旅游资源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特征。以源城区为中心,旅游资源的分布格局为:中北部以大桂山景区为核心的山峡风光为主体,中西部以万绿湖为核心的湖光山色为主体,南部以南岭武顿山为核心的山河风光为主体,东部以霍山、枫树坝水库为核心的山湖风光为主体,北部以圣迹苍岩、热龙温泉为代表的喀斯特温泉地貌为主体。各区县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各异: 有以山峡风光见长、有凭湖光山色取胜、更有溶洞温泉扛大旗。围绕这些奇异资源做文章,突出核心示范作用,可为河源开展合理有序、功能互补的乡村旅游开发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表1 河源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分类
表2 河源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比例构成
2 河源乡村旅游发展SWOT 分析
2.1 优势
(1)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利。河源地处粤赣经济结合部,有“粤东北门户”之称,临近广深港、惠州、东莞、潮汕等大中客源市场。随着粤北经济圈建设,河源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成为粤赣经济合作的“桥头堡”,承接广深港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配角经济”。同时,迅速发展的公路建设以及临近白云和宝安机场,使河源构筑起一个环网相连的立体交通网,大大缩短了与周边大中城市的旅游感知距离,能对主要客源市场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将国内外游客快捷方便地带到这里。
(2)旅游资源组合良好,类型丰富多样。河源兼有山、峡、林、江、河、湖、瀑、泉、洞等多种自然景观要素,具有打造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时下流行旅游产品的潜质。各种资源要素有效组合,形成了以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富集区,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乡村旅游。这对于协调区域旅游发展、构建乡村旅游空间格局极为有利[2]。
2.2 劣势
(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欠发达,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未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易致资源浪费,也没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发挥社会效益。
(2)开发规模小,综合开发力度不够。河源乡村旅游主要是生态观光,未形成规模性经济效益。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层次较低,产品体系处于初级简单化阶段。游览、购物、娱乐等要素的开发与建设滞后,远不能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降低了区域旅游业的整体活力和经济效益。
(3)功能定位不明确,旅游形象不突出。河源之前的乡村旅游形象定位为广深港“后花园”,但该定位广泛存在于广深港周边的各大市县,河源优势并不明显。这些直接影响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制约了整体旅游业发展。
(4)丘陵地形对项目建设限制较大。尤其是大型项目建设对土地面积需求较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开发成本。再加上国家宏观土地政策调控,用地指标较小。这就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项目建设应注重因地制宜,减少大量开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2.3 机遇
(1)良好的市场基础。随着休闲化时代的来临,环珠三角经济区的休闲消费呈现不断增长和快速发展的态势,较高出游率与休闲消费需求将给河源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的市场基础。
(2)优越的外部发展环境。河源地处“粤北经济区”和广深港“两小时经济圈”的重叠区域,在区域政策上具有左右逢源的优势。在“粤北经济区”,广东正为河源破除行政区域封锁,实现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而通过积极融入广深港“两小时经济圈”,河源已享受到与广深等地同等的政策优惠。区域合作成果使河源具备了优越的外部发展环境,为打造“广深港配角”、实现市域经济二次腾飞提供了良好机遇。
(3)知名企业参与旅游开发。旅游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巨大市场吸引了广深港众多龙头企业的参与。知名企业参与旅游开发既可带来可观的投资,保证旅游开发的规模和质量,又能利用企业知名度推广旅游品牌,不断提升影响力。在政府统一规划下,通过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不断推出综合效益高、发展空间大的旅游项目,吸引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共同推进旅游业发展,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政企互动”的良好发展局面。
2.4 威胁
(1)旅游业发展投入不足。河源乡村旅游业发展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社会资金短缺,这些因素均对河源旅游业发展造成阻碍。目前各地均在扶持旅游业发展,旅游市场日新月异,产品更替速度加快,旅客需求不断多元化、个性化,这对尚处初级阶段的河源乡村旅游业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旅游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部分小型景区明显不符合旅客需求,必须加大投入建设新型旅游项目,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收益。如何提升自身收益成为多数旅游公司亟待解决的难题。
(2)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未能协调共生。河源属丘陵及山地地形,山地面积占比高达53%,丘陵面积达到36%,而平原及谷地面积仅为11%。河源市内山势主要朝新丰江及东江方向倾斜,九连山脉通过连平及和平逐渐朝西南方向延伸至白云山,罗浮山脉则由东北—西南区域斜贯市内,紫金东南部山地则隶属莲花山支脉。境内岩溶地貌发育,丘陵广布,生态环境敏感,近年来大力实施的森林保育和退耕还林工程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但经济快速发展及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著,这必定使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如何实现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共生是河源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3)旅游体制与服务方式变革滞后于旅游市场发展变化。河源现有旅游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产品体系不够健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景区(点)吸引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这也对河源旅游业整体水平提升及健康快速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河源的突出优势在于区位和政策。依托这两大优势和外部机遇,通过科学合理、创意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构建合理的旅游产业结构,可有效规避产业资源综合竞争力不强的弱势,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和地位,进而充分发挥旅游业“内引外联”的作用,使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担当“助推器”的角色。
3 河源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
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既可凭借科学规划、宏观调控等手段避免盲目及重复开发,又能严格监管社区及旅游公司开发的项目,不仅有利于保护乡村资源及生态环境,还能大力促进旅游业健康长远发展。
3.1 加强宏观调控,科学合理规划
政府要根据我国国情,制定有关乡村旅游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进行标准化管理,引导其朝正确方向发展并确保各项资源可持续利用。目前河源市政府已颁布大量和乡村旅游发展有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还需分地区、分阶段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避免因追求眼前利益而盲目开发及重复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或法规时还应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人文资源、地理条件、生态自然和各类特色资源,并充分结合旅游公司未来发展规划、当地居民与社会共同收益、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促使各地乡村旅游产品均具有显著的区域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3]。
政府的科学规划及宏观调控主要反映在下述方面:一是科学规划旅游地。旅游项目的择址及建造应结合所在区域的土地使用规划,并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土资源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二是调控旅游项目类别与数量。旅游项目应具有乡村性特征,结合该地生态景观,深挖特色及人文景观,避免和其他地区大同小异,在避免重复建设的基础上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三是建立独立的乡村旅游发展机构。该机构负责本地乡村旅游的科学规划、政策颁布、合理管控及推广工作,并对社区、旅游公司、居民三者间的利益冲突进行有效协调。四是强化管理乡村旅游地区。加强管理并为其提供金融、服务、信息等培训,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3.2 加大融资力度,颁布惠农政策
资金问题始终是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因素。乡村无法单纯依靠自身解决资金问题,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在引资融资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二是有效提升当地招商引资吸引力,如政府可激励当地财团、大型或上市企业参与景区的开发及经营;三是激发当地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如当地居民和社区均可凭房屋、劳务、资金、土地等方式入股旅游项目,以此扩大乡村旅游筹资渠道。近年来河源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尤其在农村地区,要求基层政府必须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及地理优势颁布惠农政策,优化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河源市政府按照农村地区建设相关要求,和农业部、旅游部共同颁布多项和乡村旅游有关的惠农政策,有效激发了农村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加大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供电、通讯、水利、交通等领域,并严格监管公共卫生及食品安全,致力于创建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4]。
3.3 全力打造乡村品牌,拓展营销渠道
河源乡村旅游产品建设必须注意以下四方面:一是明确旅客对观光休闲旅游活动的实际需求;二是重视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三是重视创新并及时更新产品以实现多元化发展;四是强调乡村性特征。如法国政府为确保旅游产品的乡村性,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修复各类传统建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着重修缮极具代表性的古宅,在促进农场旅游快速发展中要求内部建筑和所在区域特色相符,并和周边环境相适应等。这些举措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目前,河源乡村旅客绝大部分源自口碑相传及故地重游。这种状况无法快速提高乡村游的知名度,若要改善现状,就必须改变以往的宣传模式。首先,创建高效的传播平台,尤其是在线平台。政府可协助创建网络平台,涵盖农村特色民宿在线预订系统,这也是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其次,凭借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可借助当地影响力较大的媒体予以宣传,通过形象宣传、共同创办旅游专栏、品牌建设、广告宣传等方式来强化合作、达到双赢。最后,结合各大节假日推出相关主题活动。如可利用原汁原味的地方艺术向游客展示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3.4 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分层开展培训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因此必须培育、引入优秀人才。就乡村旅游来说,不同发展阶段所需人才也存在差异。初级发展阶段,需要大量从外部引入旅游专业优质人才。不仅要引入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才,对旅游项目进行科学规划、管理及开发,同时还应强化内部人才培训,加强导游、管理者、服务人员等的培训,这样不仅能突出当地特色,还能提高就业率。值得注意的是,为有效提升当地农民振兴乡村旅游的能力,要高度重视对其的教育与培训:一是不断强化和乡村旅游有关的基础理论;二是有效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及职业道德;三是加强服务技能方面的培训;四是系统培训促使当地农民开发民族风情及民俗文化方面的旅游。同时培训形式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可诚聘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前往当地开展讲座;也可要求相关人员前往高校或培训机构接受教育;还可采用分批分期及分层次的培训方式。
3.5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旅游
基层政府应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提倡绿色乡村旅游。换言之,政府要结合当地特色,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保护生态环境,确保达到循环的、生态的乡村旅游目标。所以在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中应秉承“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基本原则[5]。如建筑方面应因地制宜,充分运用具有当地特色的环保材料,维持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风格,而不是一味地运用钢筋水泥建造各类高楼大厦;能源方面尽量运用环保能源,避免过量消耗石油、煤炭等资源;日常生活中提倡节约水电,致力于培育职工的绿色环保理念,推广绿色有机食品并建设绿色通道,尽量避免使用各类一次性物品。另外,要致力于打造绿色旅游公司形象和品牌,建造绿色环保的旅游产品,维持和谐友好的公共关系。
4 结论
河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统筹兼顾,不断优化改善旅游产业结构,改变以往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高度重视自然环境和乡村资源维护,大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领导干部要形成统一认知,不断强化培训教育,实行严格管理和标准化运营,创建优良的发展环境,以当地本土文化为基础,使乡村旅游业和其余休闲业有机结合,通过建立示范基地、创建本土品牌、实现产业化发展等方式来推动乡村旅游长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