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多维画卷
——读《民国时期佛教慈善公益研究》*

2020-03-15

高校社科动态 2020年1期
关键词:公益事业民国史料

赵 辉

(淮阴师范学院 图书馆,江苏 淮安223001)

2018年底,明成满教授的专著《民国时期佛教慈善公益研究》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专著是作者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民国时期佛教慈善公益研究”(15FZS057)的结项成果。全书分为九章,共35万字。笔者细读此著,有如下感受。

一、选题重要 有待开拓

慈善救助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到了近代中国,施善主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佛教界人士成为施善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佛教慈善事业作为近代中国慈善事业的一部分,为近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社会矛盾比较突出,需要包括佛教慈善公益在内的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调节,以维持社会的稳定。通过对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研究,总结其经验教训,可为当前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也有助于佛教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当前,从政府到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慈善公益事业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当今慈善事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着慈善组织数量少、慈善机构募捐能力弱和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差等不足,与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通过本书的研究,可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状况,感受当时人们踊跃参加慈善公益活动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当前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慈善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学界对民国佛教慈善公益的研究还有很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史料使用上,已有成果多使用民国佛教界知名人士的年谱文集、地方志材料等,而对出版时间相对较晚但佛教慈善公益资料非常丰富的民国佛教报刊资料很少使用。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目前已有的民国佛教慈善公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慈善公益活动的内容、慈善公益团体和佛教界慈善公益代表人物等三大方面。对佛教慈善公益活动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护国卫教、慈善教育两个层面,且主要是对一些个体进行了探讨。关于佛教慈善公益团体也仅仅是研究了少数几个团体。应该说,民国佛教慈善公益这一课题可研究内容的范围很广。例如,社会变迁与民国佛教慈善公益发展的关系,民国佛教慈善公益的思想、资金来源、特点、影响等方面都很值得我们去开拓。

第三, 在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成果多是就事论事,没有将研究对象放在近代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中考察,没有将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与传统佛教慈善公益进行比较,没有将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与当时社会上其它慈善公益进行比较;也很少综合运用历史学、宗教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民国佛教慈善是慈善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明成满《民国时期佛教慈善公益研究》的出版适逢其时,是第一部专门研究民国时期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专著。

二、结构宏阔 内容丰富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佛教慈善公益事业为研究对象,立足动荡转型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民国社会变迁对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影响,全面考察民国时期佛教慈善公益的思想、资金来源、组织团体、活动内容、特点和社会影响,试图厘清社会变迁与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兴盛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全书内容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和兴盛的社会背景研究。本部分内容为本书的第一章,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展开。在政治方面,清末民国时期总体宽松的民间社团政策和逐渐完善的慈善法制,为民国时期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准备了宽松的政治环境,久兴不衰的庙产兴学运动直接推动佛教界注重兴办慈善公益事业。在经济社会方面,从凋蔽的民生状况、政府救灾的软弱无力说明发展包括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在内的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必要性;从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及随之发展的近代的交通、通讯和传媒探讨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此外民国时期众多的非佛教慈善公益团体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慈善公益团体也刺激了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探讨了佛教变革的思潮、近代慈善公益思想对民国佛教慈善公益发展的影响。

第二部分,民国佛教慈善公益思想研究。本部分内容为本书的第二章,从必要性、布施和戒杀护生思想的新阐释、慈善教育、慈善经验的总结等方面阐述了民国佛教界的慈善公益思想,重点叙述了在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佛教界奋起抗争的抗日救国思想,指出民国佛教界的慈善公益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佛教界慈善公益实践的发展。

第三部分,民国佛教慈善公益资金研究,本部分内容为本书的第三章。通过研究可知,民国佛教慈善公益团体募捐所得资金来自于佛教界、工商界、书画界、演艺界和海外华侨等社会各个阶层。佛教慈善团体采取刊登启示、讲经说法、派员劝募、鼓励发愿、设净修室、酬谢等多种方式促进募捐。对募捐资金的监管包括法律法规的监管、捐款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以及佛教慈善团体的自我监管等三个层面。通过研究民国佛教慈善团体的资金募捐可增进对近代慈善事业的了解,也可为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第四部分,民国佛教慈善公益团体研究,本部分内容为本书的第四章。本部分对众多的民国佛教慈善公益团体进行了分类研究。这些慈善公益团体从业务范围看,分为综合性团体和专门性团体,前者包括各类佛教会、居士林和寺院等,后者包括慈善学校、感化院和戒杀护生团体等;从存在时间的长短看,分为常设性慈善公益团体和临时性慈善公益团体。

第五部分,民国佛教慈善公益内容研究,本部分内容涵盖了本书的第五、六、七、八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第五章阐述了民国佛教界兴办的慈善教育,慈善学校有佛教孤儿院、普通小学、佛化小学、职业学校和文化补习学校等五种。本章还在社会教育层面研究了民国佛教界人士走进监狱宣扬佛法的情况及其效果。第六章从东南亚人民、日本佛教徒和国内人民三个角度探讨了民国佛教界人士的抗日宣传情况,并从参加军事训练、实行战地救护、为抗战捐献款物、直接上前线杀敌、掩护抗日将士等方面研究了民国佛教的其它抗日救国实践。第七章探讨了在灾害频繁、战乱不已的情况下,民国佛教界人士举行追悼死难军民、祈祷国泰民安和天下太平的慈善公益法会,认为这些法会展现出佛教抗战护国的热情,对全国人民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动员力量。第八章阐述了民国佛教医药慈善事业的情况,认为当时佛教医药慈善团体可分为施医送药、培养医药人才、改良中医和临终关怀等几种类型。这些医药慈善团体以济世悯贫、振兴佛教为宗旨,为近代医药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能为当代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借鉴。

第六部分,民国佛教慈善公益的特点和历史影响研究,此部分内容为本书的第九章。本部分通过与民国其它慈善公益事业、与传统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进行比较,从两个角度概括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特点。本部分从三个方面研究民国佛教慈善公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对于佛教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僧侣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对于医疗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作用;对于国内民族团结、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等方面的作用。

三、特色鲜明 创新显著

(一)史料新

本书利用了信息丰富的近代报刊、人物年谱和文集、佛教史志等史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并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民国佛教慈善公益的规律和特点,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得出的结论可信。

近代报刊是中国近代文明进步的见证。作为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文献的独特的文献形态,报刊成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直接表达政治诉求和传播经济、军事、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重要的载体。它从不同侧面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史料,更是其它类型文献所不能替代的。概括地说,近代报刊的史料价值可概括为内容的广泛性、记叙的真实性、披露的连续性和报道的精细性等四个方面[1]。

在资料使用上,本书以学界较少利用的民国佛教报刊资料为研究的主要史料。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出版的佛教报刊共有300多种。在黄夏年等学者的努力下,《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共209册)[2]、《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共86册)[3]、《稀见民国佛教文献汇编(报纸)》(共12册)[4]等丛书相继影印出版,基本将零散分布于各地的民国佛教报刊搜罗殆尽。这些史料丛书共有307册,将近20万页,为我们研究民国佛教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丛书中关于民国佛教慈善公益的信息资料极为丰富,是本书主要的史料来源。民国佛教报刊因种类众多、出版地域广泛、内容涉及到民国佛教的方方面面、时效性强、辐射面广、资料相对集中等多种特点,对于研究民国佛教史来说,有着其它资料所没有的优势。作为佛教报刊,与当时其它报刊相比,刊登的佛教慈善公益方面的信息更加丰富。基于此,民国佛教报刊资料成为本书的主要史料来源。在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对这套报刊资料中的佛教慈善公益史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编制了分类目录,有选择地使用。

除了民国佛教报刊外,本书还使用了以下多种史料。

民国佛教界知名人士的年谱和文集。年谱和文集不但是研究年谱和文集主人的直接史料,而且也是研究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本书使用的年谱和文集主要有《太虚大师全书》(共35卷)[5]等数十种。

佛教史志资料。寺志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点显著,是我国方志的重要支流,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许多佛教协会和寺院编撰佛教志和寺院志,各地的民族宗教行政管理机构也都编撰当地的民族宗教志。这些志书中对民国佛教慈善公益方面的资料有所涉及。

政协文史资料。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编撰是周恩来亲自倡导和培育的一项富有统战和政协特色的重要工作。文史资料具有亲历、亲见、亲闻的特征。其作者大多是政协委员以及与政协联系的各界爱国人士,他们是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所述资料多属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材料,具有涵盖面广的综合性、翔实可靠的资料性和具体生动的可读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历史记载的不足,也可匡正其它史料记载的谬误。

档案史料。本书使用的已出版档案史料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6]等,此外还有不少未出版的档案史料。

其它文集及相关作品。近代慈善家的文集,如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全集》[7],大藏经和其它资料等。

(二)观点新

在研究方法创新和史料创新的基础上,本书提出了许多创新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一些。

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与政府出台相关法规鼓励、规范密不可分;庙产兴学运动是清末民初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原因;民国时期,佛教慈善公益团体具有良好的公信力是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兴盛的重要原因,当今中国慈善公益组织要获得公信力,应在完善相关法规、构建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管制度方面借鉴民国佛教慈善公益团体的做法。

晚清民国时期,僧侣在兴办慈善公益事业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护国卫教的过程中,国家认同感逐渐增强。在抗战期间,中国佛教徒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为抗战付出巨大的牺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佛教在国内的地位。佛教界人士的慈善公益行为被政府褒奖,被媒体宣传,他们事迹的流传为社会作出价值示范。包括佛教慈善公益组织在内的各类慈善公益组织在城市居民认同感形成的过程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居民城市认同感的形成。上海的一些佛教慈善组织把不少资金投入到近代工商业和现代金融机构中,既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又对企业给予了财力的支持,使其得到发展。

在民国时期,各地佛教慈善公益组织都兴办了为数不少的慈善学校。这些佛教慈善学校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为地方建设培养了有用之才。在寺庙出资兴办慈善公益事业的问题上,佛教界和政府进行了长期的博弈,推动政府改变政策,使佛教慈善公益事业能够进一步健康发展。民国佛教界兴办的医药慈善团体以济世悯贫、振兴佛教为宗旨,为近代医药慈善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医改良做出了贡献。民国佛教界的慈善公益活动有时延伸到国外,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三) 内容新

在研究内容上,本书克服前人零散研究的不足,对民国时期佛教慈善公益兴起和发展的背景、佛教慈善公益思想、佛教慈善公益资金、佛教慈善公益内容、佛教慈善公益团体、佛教慈善公益的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通过研究,探讨社会变迁与民国佛教慈善公益兴盛之间的关系。其中民国佛教慈善公益思想、资金来源、医药慈善、监狱教诲、护国息灾法会、特点和影响等问题前人基本没有涉及。

(四)方法新

民国时期的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其缘起、理念、组织、内容都存在两个方面的线索,一是佛教自身的发展演变,二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往的相关研究,对这两方面往往难得兼顾,而本成果则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梳理都十分充分、专业。本书克服多数已有研究成果就事论事的不足,将研究对象放在近代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将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与传统佛教慈善公益进行比较,将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与当时社会上其它慈善公益进行比较;综合运用历史学、宗教学和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四、筚路蓝缕 薪火相传

近40年来,学界关于中国近代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慈善事业的近代转型、基督教会慈善事业、晚清义赈、近代慈善组织与救济机构、部分慈善人物的研究、区域慈善史研究等方面。近代慈善史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继续推进,在“整体史”“区域史”及“专题史”等方面均有所突破,诸如近代慈善通史的编纂,慈善事业与地方社会,慈善组织与宗教、宗族、政府的关系,以及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运作与外部法律规范等,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近代慈善史研究专家周秋光先生也指出了当前近代慈善史研究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研究区域范围的选取不平衡、史籍的利用与挖掘不充分、理论基础薄弱等[8]。

毫不夸张地说,作为第一部系统研究民国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专著,本书在该研究领域具有开创之功。但是对照周秋光先生所列的近代慈善史研究的不足,该成果也有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例如,在史料使用上,该成果所涉及的史料文献量极大,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民国佛教慈善公益方面的史料,而对其它史料使用不多。本书以民国时期为时间跨度,对抗日战争时期佛教慈善公益活动着墨较多,而整体的时间感略显不足,如民初和3年解放战争时期较少涉及,对于相关第一手档案资料尚可再作搜索与挖掘,可进一步扩展其资料基础。此外,近代中国社会诸多因素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民国佛教慈善公益兴起和发展的背景,涉及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多个方面,本书对民国佛教慈善与其它社会因素关系的阐述不够充分。我们希望作者在后续的研究中能将以上问题进一步完善,也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从事民国佛教慈善的研究,产出更多的成果。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民国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