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的趋向
2020-03-15孙晓雷
江 南,孙晓雷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和新的场域。”[1]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教学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倍受广大师生欢迎。教学实践证明,移动教学平台的有效应用拓展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场域、创新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互动、提升了教学实效性。随着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必须正确研判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的趋向。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融合发展的趋向,才能构建全新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满足大学生成长的要求。
一、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需要坚持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2]“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重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即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坚持思想性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坚持思想性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的方向不会偏离正确运行的轨道,才能行稳致远。同时,为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坚持和突出高校思政课教学思想性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新时代大学生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习惯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政课教学如何吸引大学生、如何让大学生爱上思政课、如何让大学生自觉主动地真学?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互联网思维,研究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规律、情感和思想发展规律,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量身打造教学新模式,不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坚持趣味性就是积极探索利用移动教学平台构建教学新生态,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趣味性才能充分彰显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强大魅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吸引力。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思想性有利于保证趣味性的品质,不会导致因为追求趣味性而陷入庸俗化;坚持趣味性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增强理论认同感。
二、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协助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他们不是外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过程,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更是教学内容不断生成的过程,师生情感和思想不断飞跃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必须在坚持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二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的设计、教学的组织、教学的反思与改进、平台功能的选用、平台活动的安排、平台资源的把关、线上线下互动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移动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大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展师生之间对话沟通、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深化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理解、认同。大学生的主体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失,其主要表现为移动教学平台的建设、平台活动的参与、线上线下的互动、课内课外的互通、融合效果的评价反馈等。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加速流通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使用者、共享者。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离开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鼓励大学生利用移动教学平台积极交流互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乐于分享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回应,正确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思考;对于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及时予以纠正和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关爱社会,运用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深入思考、理性分析、正确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获得感,进一步激发其主动参与意识。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能独自发挥作用,需要彼此紧密合作。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建立在大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的,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无法离开思政课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需要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例如:移动教学平台资源需要及时更新,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发现、筛选、推荐具有教育意义的有效信息,思政课教师扮演好“把关”的角色,认真审核、深度整合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当大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得到认可、分享,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增强,从而激励其更加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提升其信息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碎片化与精细化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需要坚持碎片化与精细化相结合。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诸多移动终端的使用,信息量呈现出几何级数增长的势头,大学生的学习也呈现碎片化的趋向。泛在学习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打造了泛在化学习环境,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过程中,碎片化学习不再局限于原来固有的学习方式和要求,而是更加灵活多样,这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广泛获取信息,提高学习的广度。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利用移动教学平台的资源模块及时推送教育教学资源,如上传具有教育意义的小视频,分享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闻链接,交流思政课实践教学作品。但是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碎片化学习是不够的,它往往注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止于理论知识的表层,缺乏深度思考,忽略获取信息的质量和有效性。思政课教学重在以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为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养分,因此必须面向大学生思想情感的实际和成长发展的需求,坚持碎片化与精细化相结合。
精细化学习强调大学生学习方式由泛在化的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的集约型,凸显精准性、吸收性、营养性。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针对碎片化学习的不足,有效提升大学生学习内容的品质,改善思想政治理论的吸收方式,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教师要精心挑选教学素材。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于移动教学平台的资源必须严格把关,认真选取优质的教育教学内容,推送时效性强的新闻资讯。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有利于大学生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第一时间分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沉淀中升华。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移动教学平台上组织活动,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活动方式。例如云班课活动中的“讨论”和“头脑风暴”两种活动方式都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在“讨论”模块,大家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彼此的发言,这种“讨论”有助于大学生互相激发灵感、启迪思维、拓宽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而在“头脑风暴”模块,大学生发表的观点和言论,相互之间是无法知晓的,只有活动结束之后大家才可以看到。这种“背靠背”的独立思考,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思考的独立性,训练理论深度思考能力,从而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显然,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势,具体选择应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实现最佳效果。最后,强化教师点评引导。针对移动教学平台上的活动开展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利用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引向深入。移动教学平台的大数据挖掘、计算和分析功能,完整准确地记录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具体表现,如自主学习时长、答题效率、讨论发言质量等,精准细致地反映了大学生思维的方法、思考的深度、理论掌握的程度、思想状况、情感特征等。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进行集中解疑答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的强大力量,增强理论认同感和接受性。对于个性化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因材施教,走近大学生,了解其内心世界,找到症结所在,平等沟通、深入交流,及时给予情感的关怀和实际的帮助,最终实现对其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坚持碎片化与精细化相结合,既适应了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又坚持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严要求,确保了教学信息化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了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
四、实效性与持续性相结合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在坚持实效性的同时,还需要确保持续性。坚持实效性就是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的目的所在,为什么融合发展,怎样才能实现更好的融合发展。二者融合发展的目的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转型升级,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借助于移动教学平台的有效应用,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趣味性,打造思想政治理论传播的新高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时段、全空间在线,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抓手。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利用移动教学平台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功能,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法,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持续性是指始终坚持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同时在坚持中不断改进完善,持续发挥移动教学平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促进作用,充分彰显二者融合发展的独特魅力,持续增强育人的实效性。二者的融合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立足于大数据时代,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做出的深度思考和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追求的实效性必须具有持续性。
要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的融合发展,实效性是前提,离开实效性就谈不上持续性。只有融合发展具有实效性,才有持续的必要性。持续性既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的持续,更是指教学实效性的持续。二者融合的实效性和持续性是辩证统一的,实效性是持续性的基础和前提;持续性是实效性的要求和保证。实效性重在检验二者融合的效果,要求必须具有明显的效果;持续性是着眼于长远考虑,二者融合需要贯穿于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正确认识实效性和持续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的深度融合。
五、育人性与工具性相结合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利用移动教学平台的工具性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底色。高校思政课不同于一般课程,意识形态属性十分鲜明,具有特殊的育人性。高校思政课既是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又是帮助大学生坚定人生理想信念的课程,还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更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移动教学平台的工具性主要指它的使用可以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空间,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强化教学的互动性,增添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移动教学平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彰显了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强大生机与活力。但是移动教学平台本身不具有育人性,只有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不断增强思政课的育人性。在二者融合发展过程中,决不能忽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性,一味地关注移动教学平台的工具性。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紧围绕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性这一主题,认真思考如何有效发挥移动教学平台的工具性,始终坚持二者融合发展的正确方向,真正做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
六、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的趋向,关系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走向,关系到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移动教学平台融合发展的趋向。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正确认识二者融合发展的趋向,大胆探索创新,将移动教学平台的灵活应用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深度整合,才能使传统思政课教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只有正确把握二者融合发展的规律,高校思政课教师才能正确探索基于移动教学平台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问题,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