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域重构以消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困境

2020-03-15张文菊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场域体育项目少数民族

张文菊

(桂林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中国 桂林 541006)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的传统体育文化是其重要组成。我国共有977 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少数民族有676种[1]73-7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本源价值是效法自然、源于生活、服务人民,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旦背离这一主旨,远离人及现实生活,必然会出现体育的异化乃至陨落。[2]72-76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某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场域。[3]197-198法国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场域是一个由各种社会地位所构成的多维度空间;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社会个体利用手握的各种资本进行相互比较、交换、竞争乃至斗争的主要场所。[4]148-155事实上,场域包括自然场域和社会场域两个部分,祁连山裕固族在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中形成了赛马、摔跤、赛骆驼等传统体育。随着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祁连山草原封禁,裕固族因失去了传统体育传承的自然场域[5]91-93+108,而逐渐丧失了牧马的生活方式,加上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强势注入,使得裕固族赛马、摔跤、赛骆驼等传统体育项目遭遇了来自自然场域和社会场域缺失的双重危机。因此,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自然场域,重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场域,保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真性,增强少数民族体育的趣味性与健康性,才能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传承,这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6]42-46;也是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研究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是研究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在:(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权利主体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传播、发展与创新。(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形式与载体。(4)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性质。(5)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等。理论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现状却十分令人担忧。目前,只有武术、气功、龙舟、太极拳、舞龙舞狮等项目,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即便是载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纳入全国少数民族运会的项目,也都面临不少问题,如射弩面临着缺乏经费、器材、专有训练场地等困境[7]83-86,更为严峻的是布朗族刀舞、独龙族溜索等项目正濒临消失[8]118-121。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困境分析

诸多学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其传承困难主要表现在:活动逐渐消退、受众减少、空间受损、传承机制脆弱、传承人匮乏[9]162-163,这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及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有关。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未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10]40-43;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带来了诸多困境,如群体认同的困境、文化心理困境、文化传播困境[11]51-57,总体表现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边缘化、断层化和无根化的现实困境[12]172-176。这些困境的产生确实受到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导向、快速城镇化、文化生态快速改变、文化传播偏好、制度完善程度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并非根源。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根源是传承场域的缺失。具体表现为:(1)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改变,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自然场域逐渐缺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农耕文明或游牧文明,如祁连山的裕固族,依托祁连山沟壑纵横、山高林密、峡谷幽深的高山草原以及戈壁与沙漠交错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与独具地域特色的马场滩赛马与摔跤、沙漠赛骆驼场等传统体育。但随着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祁连山草原封禁,裕固族失去了传统体育传承的自然场域。[4]148-155(2)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少数民族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进而导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场域的逐渐消失。如四川阿坝等地的马上运动源自唐宋时期汉族、藏族人民在此进行的茶马交换,马作为茶马古道的主要交通工具,为当地牧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牧民已不能再依靠养马为生。同时,随着牧区教育的普及,放牧的孩子越来越少,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调查显示,认为传统体育项目在年轻人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人仅有20%。[13]56-59

三、消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困境的建议

面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自然场域和社会场域日渐萎缩的严峻形势,一方面保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自然场域和原真性。另一方面要重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社会场域,突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与趣味性,创新性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本化转化与增值,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力,这样才能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传承。

(一)保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自然场域

自然场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生命之根、活力之源,保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自然场域,才能保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命与活力,否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自然场域逐渐缩小,甚至消失。但在川滇黔桂等西南传统村落仍保留了相对完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场域。如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平流村、西藏日喀则地区白朗县、贵州凯里雷山县等除了每年定时举办斗牛比赛外,在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庆或节日也举办斗牛比赛;广西岑溪市糯垌街和三堡太平庙每年自发举行抢花炮活动,较好地保持了斗牛、抢花炮的自然场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条件的好转,人们逐渐意识到私人空间及精神家园的重要性,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关注度逐渐增加[14],这也为保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自然场域,复兴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机遇。

(二)重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社会场域

重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社会场域,比保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自然场域更为复杂。社会场域主要由行动者的不同社会地位、各行动者拥有的资本力量和权力范围、行动者的各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各种象征性符合系统所表达出来的文化因素以及行动者所接受的历史条件与未来发展趋势组成。重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社会场域,应从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意义、社会力量关系结构和本源价值体系方面着手。

1. 还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意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娱乐大众、强身健体的主要价值,具有增进团结、拉动经济、传承文化等综合价值[15]80-83,带有明显的娱乐性、健身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我国政府自1995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5 年计划,旨在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全民身心健康、改善文化生活品位、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健康中国规划相结合,利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娱乐性、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带动全民健身与健康,既能还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娱乐大众、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生活意义,也能彰显地方文化、民族和地域特色,还能推动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2. 调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力量关系。众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困境的存在说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力量关系失调:(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授师资不足、修炼学员过少。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授师资主要是学校体育老师或民间传承人,师资严重不足,贾瑞光等调查辽宁省5 个满族自治县的13 所中学的体育教学情况发现,有满足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初中仅7 所(占53.85%)[16]169-173,其余6 所学校因缺少传统体育教师、场地器材等原因而未开设相关教学内容;2010 年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马上运动曾因参赛队伍不足而被迫取消比赛。(2)多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依靠学校、家庭和少量社会性场所进行训练,缺乏专业的训练场所。(3)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资金主要来源于微薄的财政资金,未能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资本化与增值。(4)政府引导、扶植和管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力度有待加强,相关管理制度和规则有待完善。对此,重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授师资,扩大修炼群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授仅靠学校体育老师或民间传承人是远远不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一个可借助的团体。我国登记注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200 多万人,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 年,我国要实现每千人拥有2.3 名社会体育指导员[17],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计划与内容,能迅速扩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可在培训内容中突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身的娱乐性与健身性等特性,带动民众加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修炼。(2)鼓励、资助更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习、表演、竞赛等组织,通过多种方式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凤凰山江苗族博物馆作为旅游景点,为传统体育的现代展演提供了新的场域,满足了游客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想象与需求,当地人以旅游从业者的身份参与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构[18]79-83,部分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较好的传承。(3)鼓励社会个体和组织创新性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本化转化与增值,逐步减少对政府财政资助的依赖。(4)政府出台更具弹性和可操作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管理制度和规则,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3.回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本源价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本源价值是效法自然、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体现了“和谐、生活、人本”的价值取向。[2]72-76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不合理、作息不规律、心理压力大、活动范围有限等原因,亚健康人群不断扩大。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在城市公共设施与绿地、居民休闲广场和休闲绿道等场所,增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点,开设公益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培训点,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民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等大众体育项目中,是引导全面健身、实现全民健康、回归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本源价值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场域体育项目少数民族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