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随手动爱上泥塑

2020-03-15秦雪梅

人物画报 2020年14期
关键词:联想创新思维传承

秦雪梅

摘 要:“郝氏泥塑”是宿迁地方传统文化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人郝钧(郝军)童年时耳濡目染老人们捏的泥玩具,深深地刻在心中。我校的做法是:

一、捏泥中找法,触发新的联想  二、玩乐中长知,启发创新思维 三、造型中求变,在实践中创新

关键词:“郝氏泥塑”;传承;联想;创新思维;实践

“郝氏泥塑”是宿迁地方传统文化非遗保护项目,主要发源于宿豫区来龙镇,代表性传人郝钧(郝军)。为了传承非遗文化,我校把“郝氏泥塑”引进校园,让孩子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合作交流,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审美素质,充分地展示了泥塑工艺的风采。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捏泥中找法,触发新的联想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去我让学生跟着做,由于泥塑技法太复杂,尽管教师一而再三不停的示范,仍有半数的学生不会造型。现在我改变了方式,运用了“郝氏泥塑”的工具和技法,只要运用技法,要学生按自己的意愿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孩子们反而兴趣倍增一个个跃跃欲试,同学们捏的捏,揉的揉,一个比一个突发奇想。到底是“实践出真知,”学生不但掌握了粘泥造型的手工技艺,同时还学会了一种寻求知识的方法。

艾青说“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丰富的想象。”在一次上泥塑课时,四(1)班的张方正同学很快就捏塑了一块泥人的形状,我一看有点像老头,但造型确实呆板。于是我就启发他联系生活想一想,是否有更好的构思和联想?他左看右看反复思考了一会,就非常高兴地对我说:“可以做成渔翁。”后来他把这件作品修改了一下,渔翁表情笑眯眯的很慈祥,頭上带着斗笠在竹排上撑篙。盘筑的鱼篓,捏塑的渔鹰,粘贴的竹排……通过组合穿插的不同变化,不但使泥工技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而且还增加了泥塑艺术的乡土气息。因此,让学生在捏泥的过程中寻找方法,并展开形象思维的各种联想,然后再放手进行深入塑造,是进行泥塑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玩乐中长知,启发创新思维

“娱乐应该成为艺术,生活应该成为艺术。生活的技术应该就是生活的艺术。”玩是儿童的天性,在玩乐中自由自在的捏泥,获得泥塑艺术的一片天地,也是令人愉快的事。教学中,我还发现学生因为受教师示范教学的束缚,完成的作品总是千人一面如出一辙,很难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示范的常规教法,尽可能压缩示范过程。在提出教学内容的要求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作。有一次,我让学生做“储蓄罐”,但要求以动物的变形作主题来创作,看谁的作品自然有创意。同学们听后一个个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构思,有的把小熊猫抱着的竹节做成“储蓄罐”;有的把“储蓄罐”做成大象的鼻子;有的在自己制作的陶罐上,用贴塑的方法添加自己感兴趣的动物形象。王丽娟同学喜欢小猪,于是就用粘泥捏了个胖胖的小猪。怎样把它们做成“储蓄罐”呢?她想呀想,只得把小猪的身体挖空可以用来“储蓄”了。完成后一看,可爱的小猪背上裂开个洞又觉得不美观。她问我怎么办?我提示她能否用“藏拙”的方法修改之。后来她反复的构思造型,决定把“储蓄”的小口塑在头部,并给小猪戴上一个礼帽,巧妙的把缺陷掩盖了起来。这件作品的创意造型受到了大家的称赞。所以讲,在玩乐的氛围中捏泥造型,孩子们心情自然轻松愉快,即增长了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造型中求变,在实践中创新

艺术家卓别林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 造型中求变化,是泥塑教学中学生创作的一个难点。一种情况是,学生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构思,但一进入艺术造型阶段,却总是捏来捏去捏不出所以然来,最后甚至烂泥一堆完全是在耍泥巴。另一种情况是,他们虽然能做出个样子来,但造型却非常的拙劣,根本没有儿童造型应有的童心童趣,然而,对泥塑教学而言,如何引导学生用独特的造型来表达他们心里的想法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课时,教师当然可以通过欣赏去提高学生对造型认识的层次,也可以用示范的方法来解决造型问题。但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后学生完成的泥塑作品,冷一看感觉还不错,仔细一观赏品味又觉得缺少一种灵性的东西,显得有许多约束感和模仿的痕迹,没有儿童有所感悟而随心所欲创作出来的那种作品来得真实和自然。

四、计划中出效果,教学中重方法

要实现将郝氏泥塑引入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有明确的步骤并且系统执行拟定的教学计划,采用良好的方法教学。经多年研究我们可在教学中引入点、线、面、体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进而辐射到全方位全面将郝氏泥塑引入到平面设计的众多课程当中。将郝氏泥塑的知识分批——点、分阶段——线、分课程——面引入学生学习中,众多的课程都引入郝氏泥塑的知识并已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形成了庞大的系统作用,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的认识空间,这就是点、线、面再发展到体的教学方法。郝氏泥塑引导设计实践的作用就在学生作品中完整地展现出来了。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设计课程中合理地加入“郝氏泥塑吉祥纹样章节内容”,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课程设计与“郝氏泥塑”相关内容的创作。在讲授完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后讲解郝氏泥塑知识既可以将郝氏泥塑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又将郝氏泥塑看作一种设计实例,让学生更为具体地理解设计项目,从而更加合理地进行艺术设计创新。

泥土是平凡的,玩泥玩出来的泥塑经火的考验成为了陶艺品,孩子们是纯洁的,经过泥塑教学的熏陶,就会逐渐步入艺术的殿堂。随着时代的发展,“郝氏泥塑”也同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难以逃脱逐渐衰落与失传的命运。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传承这一艺术瑰宝。在面临非遗文化逐渐衰落的形势下,只有保护和传承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在重拾“郝氏泥塑”优秀历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陶艺元素及新颖的艺术形式,给古老的非遗文化加入新鲜的血液,使其长久不衰,并更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郝氏泥塑报”2010第5期

[2]《中国书画》2012年10期;

[3]《名人名言录》2008年9月10日

[4]《世界经典名人大全》2012年9月29日。

猜你喜欢

联想创新思维传承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