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基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思考

2020-03-14丁世林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立德

丁世林

(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这些要求为新时代教师如何进行思政课教学、新时代高校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最新的根本遵循。“八个相统一”的最后一条即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挖掘其他课程与教学方式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条要求不仅针对思政课,而且涉及到其他课程。如何理解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就需要理解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基本路径。本文着眼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的营造[2],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必然性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这就要求全体高校教职员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尤其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统一运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教育教学方式,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并围绕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概括了“九个坚持”,其中一条就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4]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立身之本,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尤其是教学环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任务的落实。

“三全育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推进“三全育人”,实际上就是要在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的各个教育环节中体现立德树人的融入,尤其是教学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进行设计和实施。“三全育人”,首先是全员育人。在高校内部,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教师)都是育人主体,专门设置思政课程,会让人误以为德育就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之中,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也正是“三全育人”的题中之义。

课程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位于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实现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5]立德树人涉及高校整个课程体系,而思政课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其他课程也要参与进来,发挥育人功能。除了思政课程外,各门课程都要挖掘、利用其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授课教师的主体作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二)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高校改进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挥它作为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功能与作用。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中,课程育人、课堂教学排在首位,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高校一方面要改进和加强思政课教学,另一方面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课程的教师,都要重视课堂教学,把课讲好,回应学生的内心关切,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引导学生的精神发展,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都要体现立德树人的融入与落实。思政课程的教学要开宗明义,围绕教学重点而展开,直面思想政治教育核心问题,把道理讲清楚。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同样,其他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讲授专业知识,还需要发挥育人作用。其他课程的教师应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元素,加以提炼、整合,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学生道德观念与价值理念的引导,需要注意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教育教学方式。显性教育即通过单向灌输、理性说教的方式,把教育目的直接地展现给受教育者。显性教育的一大优点,是能够使受教育者很快领会教育意图。隐性教育即通过隐蔽的方式,借助隐性课程、环境情景等媒介,把教育意图渗透给受教育者,引导他们感知、体验理想信仰。隐性教育具有隐蔽性,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受益。[6]56思政课程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意识形态色彩鲜明,属于显性教育;其他课程隐含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课程蕴含的道德追求、爱国情怀、科学精神等内容,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属于隐性教育。[7]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方式要双管齐下,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出来。

总而言之,为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地生根,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课程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的长处,并加以统一运用,让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正是为了实现高校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者并重并相统一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可行性分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在明确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教学都要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之后,我们需要理解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程属性,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不同定位,从而理解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不同作用方式,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提供可能性。

(一)思政课程:发挥显性教育作用

思政课程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课程,立德树人的落地生根,离不开思政课程的建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在讲述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作出的“四个选择”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选择。思政课要跟上时代,保持活力,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创新,但创新是有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守正,即坚持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价值属性、理论属性,守正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和基础。[8]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就是明确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坚持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的定位,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对大学生实施全面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思政课程的教学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上好思政课,教师必须理解思政课程的本质和功能。按其本质属性来说,思政课程是意识形态课。按其功能来说,通过理论教育,思政课程要达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效果。因此,思政课程的意识形态本质和理论育人功能不能淡化。[9]在把握思政课程的本质和功能后,思政课教师要明确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的定位,不能把思政课程变成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更不能把思政课程变成价值中立的课程,而要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内容为王,强化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这也需要思政课教师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凝炼思想,着力提高理论素养,为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建设奠定基础。

明确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的地位,必须防止三种现象的出现与泛滥:第一,思政课程的弱化、虚化、边缘化,即认为思政课程的开设无关紧要,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属于可有可无的课程;第二,思政课程的娱乐化、游戏化,即认为只要思政课程能够引起学生的欢声笑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抬头率高,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第三,思政课程的过度技术化,即认为思政课教学要结合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乃至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首要要求。总之,高校要认识到思政课程是不可或缺的,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到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教学语言的生动和技术手段的采用都必须服务于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思政课程的内涵建设。

(二)其他课程:发挥隐性教育作用

其他课程需要承担育人的功能。在高校中,除了思政课程,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说各话、相互脱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有些教师认为其他课程的教学跟思想政治教育无关,自己只须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道德教育、价值引领的工作应交给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涉及了一些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全面而深入地认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没有系统而深刻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其育人意识、育人能力、育人方法都有待提高。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要改变上述现象(其他课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忽视价值的引领),让其他课程教师守好所教课程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强化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高校所有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思政课程自不待说,其他课程也是如此。其他课程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注重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不是说要把其他课程变成思政课程,而是说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功能之外,应加入价值引领的功能。相对于思政课程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的作用,其他课程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作用,强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正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之处,也是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能够统一的基础条件之一。

由此可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这就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一方面,其他课程的教师要理解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与发挥显性教育作用的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为高校育人目标服务;另一方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可以相互补充,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可以携手共进,产生育人的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和其他课程的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各尽其责,各显其长。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基本路径: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对高校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既有相同的方向,又有各自的特性,二者的统一具有可行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路径需要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齐头并进与同向同行方面入手。

(一)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程

1.明确思政课程的当下定位。作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的开设及其重要意义,需要得到高校以及社会的认可与支持。思政课程的建设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关系到民族复兴的未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思政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弱化,只能加强。高校领导与教师必须在这个方面形成共识,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在形成有利于思政课程建设的整体氛围后,思政课教师才更有劲头讲好课。

2.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思政课程的建设,关键在教师,需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是基础性工作,思政课教师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六个方面素养的要求[1],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积极提升自身素养,才有底气和信心开展思政课教学工作,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展现自身的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发挥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作用。

3.加强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思政课教师要对思政课教学加以改革创新,使之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思政课教师尤其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八个相统一”[1],并将其转化为日常工作的具体指南,逐一落实到思政课教学工作之中,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创新发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理论色彩,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亲和力与感染力,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明确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其他课程的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体系传授、专业能力培养的做法,充分挖掘所教课程的育人资源,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道德观念教育、价值理念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其他课程的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高度关注所教课程的育人功能,努力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工作水平。

2.善用隐性教育的教学方式。其他课程也要发挥育人的作用,但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要区别于思政课程。有些教师可能会有所误解,认为课程思政就是专业课向思政课演化。实际上,其他课程的教师不能把专业课等课程演绎成思政课,而要注意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定位以及教学方式的差异性。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需要通过隐性教育的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引领。在教学内容上,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要进行精心准备,把所教课程的思政资源巧妙地融合到教学体系之中,实现无缝对接,自然转换。在这个基础上,其他课程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找准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并自然而然地引入其中,发挥其他课程隐性教育的作用,但要把握好“度”,不宜强行植入和过多灌输思政内容。

3.发挥教师身份的示范作用。其他课程的教师自身承载的教师身份是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10]。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可以对大学生形成道德示范,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研究者甚至认为,教师自身在高校德育的隐性教育中具有主导性作用。[6]56高校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就会带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与品质。其他课程的教师要努力践行“四个统一”,努力做到以德立身、立学、施教。[3]尤其是言传与身教二者相统一,即除了要有重在说服的“言传”,还要有重在感染的“身教”。语言是最常见的育人手段,榜样则是最有效的育人方式。[11]通过日常行为的自然表现,其他课程的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在交流交往中,大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教师的言行举止、价值理念不知不觉地发挥育人作用。

(三)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1.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其他课程和思政课程各自发挥思政教育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作用,不可相互替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课程思政的建设,既不是要其他课程转变为思政课程,也不是要削弱甚至取代思政课程。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即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文化认同方面保持一致,同时区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相互补充,构建以思政课程为主、课程思政为辅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形成育人合力。[12]

2.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教师要发挥关键性作用。教师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具体操作人,其他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沟通,相互学习,密切配合,共同进步,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作用。思政课教师可以给其他课程的教师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与方法,引导课程思政的良性发展,促进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的有机融合。其他课程的教师可以与思政课教师分享各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思路与方法、典型教学案例,助力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

3.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高校党委要发挥领导性、保障性作用。高校党委要进行统一领导,统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高校党委必须着眼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统一建设,着眼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运用,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制度保障。一方面,要激发思政课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大力推进思政课程的建设,彰显它作为思政教育显性课程的地位;另一方面,要调动其他课程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之中,切实发挥隐性育人的作用。

总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要求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切实发挥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协同作用,形成课程育人的合力效应。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要统一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建设之中,统一于高校育人大格局的构造之中,统一于时代新人的培育过程之中。高校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统一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方式,充分发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设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联动机制,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着力提升高校育人水平,助力高校立德树人取得良好成效。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立德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严以修身”先立德